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突围

2017-03-10 05:49戴仁卿
关键词:技术型工匠精神工匠

戴仁卿

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突围

戴仁卿

(宿迁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的就业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国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战略层面提出的高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育的目标为技能型人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缺乏“工匠精神”的内涵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必须转变社会价值导向,培育适合国情的“工匠精神”文化土壤,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

应用技术型高校;工匠精神;困境;突围

随着高考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高校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同时就业市场上也存在对高级技工“招人难”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现实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存在高校的人才输出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矛盾的现实困境,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工匠精神”;同时高校的专业设置陈旧,脱离社会需求实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1 “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辞海》对关于“工匠”的释义为:①指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如:木匠;铁匠。《论衡·量知》:“能穿凿穴埳,谓之工匠。”②指在某一方面造诣或者修养很深的人。杜甫《赠特进汝阳王》诗:“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③计划制作。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富郑公园》:“皆出其目营心匠。”

“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是判断事物之间区别的内在根本。同时“工匠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德艺双馨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而爱岗敬业则是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体现。狭义上的“工匠精神”指的是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广义上的“工匠精神”指的是从事某一事业的敬业精神。

1.1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专注与创新

1.1.1 专注表现为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匠精神”的首要意义为坚持不懈,这也是创新的前提。“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是“把一件事做好”,而“坚持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意志上的坚持不懈。孔子曰:“学如不及,求知永无底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多地脱离人类本身,尤其人类发展进入到近代社会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替代人类劳动,而机械化生产属于单纯的重复劳动,不会产生技术上的创新。因此,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提及“工匠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1.2 创新表现为开疆拓土、求新思变的胆识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贯穿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古代的鲁班发明木锯,到现代社会的“神州飞天”“蛟龙下海”,整个人类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创新。创新不但意味着“从无到有”的开疆拓土的胆识,更意味着“从有到优”的求新思变的精神。

专注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创新是对技艺的更新。“工匠精神”的实质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将看似矛盾的二者统一为一体,完整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

1.2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精益求精

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体现为“德艺双馨”,不但要求“技艺”精湛,更要求“以德胜人”,存在德、艺双重要求。而中国现代的“工匠精神”不但要求“技艺精湛”,更要求精益求精。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无疑承担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等人才的社会使命。应用技术型高校除了培养擅长某种技能的“工匠”人才之外,更要培养其具有“工匠精神”,“精神”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灵魂。

2 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众多高科技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但很多需要精湛技艺的领域一直未能实现突破,究其原因在于其背后的利润微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一部分人在经济上先富起来,整个社会充满了“财富梦”,存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在此社会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自然无从谈起。

2.1 内因困境——社会价值导向存在偏差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人才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自身愿意从事基层岗位技能工作的不足20%,学生家长愿意其从事所谓“蓝领”工作的则不足10%,众多考生家长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即是实现“鱼跃龙门”,普遍认为经受高等教育之后应该从事的是“白领”,甚至“金领”[1]。除了大学生及家长的社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之外,社会各其他相关主体也存在将“工匠精神”肤浅化的社会倾向。

2.1.1 “工匠精神”标签化

自国家层面呼吁“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被标签化、口号化,导致“工匠精神”仅限于口头传扬,甚至成为炒作概念,将“工匠精神”等同于“匠心”“匠造”。同时,社会各行各业缺乏具体标准和方案,缺少激励机制,造成“工匠精神”只成为工人精神宣扬的口号,缺少实践层面的检验,必然导致“工匠精神”失去其应有之义。

2.1.2 “工匠精神”的实施未能中国化

提起“工匠精神”而言必称德国、日本的社会现状令人担忧。“工匠精神”的提出和实施必须根植于本土,摆脱本土的任何精神层面的宣扬都会导致脱离实际,忽视符合国情的“工匠精神”的弘扬传承必然带来精神文化的“水土不服”。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符,将“崇尚技巧”“创新与专注”“道技合一”等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根植于现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上来。

2.2 外因困境——培育制度与模式的缺失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系列外部因素的支持,需要制度的配套与培育模式的跟进。缺少“工匠精神”培育制度与培育模式的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便无从谈起。

2.2.1 “工匠精神”的培育制度亟待完善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制度建设的支撑。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体工商业者还是企业家,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在整个业界形成一种功利主义的社会氛围。个体工商业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减少生产环节和控制成本将产品外包;工厂生产产品实行流水线作业,工人技艺单一,知识与技能缺乏系统性。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工匠精神”只能停留在个人技能上,而不能成为一种深入内心的“精神”。

2.2.2 “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与现实脱节

“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主要做法是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但这种实践能力的培育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之中,无法在真正的技术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本质上还是一种理论教学,尚未通过实质的技术能力的检验。在实践中,一项技术会面临众多复杂的环境考验,而在实践教学中,所有的技术环节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接受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检验”,而一旦运用到实践当中,难免会达不到预期效果。

2.2.3 “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精神或文化的培育,往往要经历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法律制度相互作用的复杂漫长的过程。“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与法律的相互作用,潜移默化地形成外部环境,最终形成符合我国本土的“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因此,“工匠精神”存在评价体系作指导的建立问题,没有评价体系的培育机制很难具有针对性。必须建立针对“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并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加以应用并不断修正,才能使“精神”的培育具有可操作性。

3 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困境的突围

我国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上虽然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称不上是“制造强国”。“工匠精神”正好契合了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需要,可以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高质量“中国制造”的文化基础。必须加强“工匠精神”的制度建设,使其融入到强大的“中国制造”的血液中。

3.1 营造社会氛围,转变社会价值导向

首先,必须摆脱当前“学历至上主义”的社会风气。培养“工匠”的阵地主要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将来从事的岗位主要是基层一线工人岗位,而社会却以“学历”来衡量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因此,必须摆脱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排斥性给“工匠精神”培养带来的无形阻碍。

其次,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使劳动者无须为基本生存烦忧,充分享受体面工作和体面生活。只有当制度设计能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时,才能促使其专注执着、爱岗敬业,不懈地追求产品的极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发工匠不竭的潜能和无尽的创造力[2]。

再次,“工匠精神”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是“工匠”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工匠”们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其后顾无忧,能够使其专心致志地从事本岗位工作,积极创新与实践,将“工匠”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一系列提升“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有力举措,使技能型工种和岗位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让“工匠”成为劳动者中的“金蓝领”。

3.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适合国情的“工匠精神”文化土壤

要使“工匠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需要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匠精神”文化土壤。而文化土壤的培育必须改变社会价值取向,改变“学历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念,树立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正确价值观念[3],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府和全社会需要积极推动,辅之以必要的政策杠杆,加大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气。

3.3 加强制度建设,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战略

“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辅之以制度设计,使“工匠”们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制度设计是在政府治理市场过程中加以调适的结果,在调适的过程中注重“德”的培养,把培养“德艺双馨”的匠人作为教育战略目标。同时,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从职业教育抓起,要抓住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这一环节,加强职业教育,培育有文化、有技能、有品格的“匠人”。

3.4 建立健全“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

当前社会缺乏“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工匠”们从事技术岗位所得报酬与其技能重要程度相差悬殊,造成“工匠”们的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下。高校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由于缺乏评价标准,导致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出现偏差不能及时纠偏。因此,必须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设,使得“工匠”们能切实感受到“技有所用、技有所得”,充分调动“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劳动积极性。

[1]郝琪,房磊.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36-38.

[2]刘晓玲,庄西真.软硬兼施:匠心助推高技能人才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7-20.

[3]凌四立,曾筱宵.论弘扬工匠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21-24.

责任编辑:卢宏业

The Plight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 Applied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DAI Ren-qing
(Suqian College, Suqian 223800, China)

Employ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employment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it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at the strategic level,and its development has given the targe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ed technical colleges to train skilled personnel.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 lack of skilled talents in China"connotation of artisan spirit cultivation,cultivation of artisan spirit"has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we must change the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cultivate suitable artisan spirit culture,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rtisan spirit evalu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tisan spirit;Predicament;Breakthrough

G642

A

1674-6341(2017)05-0078-03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5.027

2017-06-14

戴仁卿(1980—),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技术型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外功还是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