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溪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

2017-03-10 05:56王美杰陈保学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赛龙舟体育项目流域

王美杰, 陈保学

(怀化学院1.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2.体育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一、五溪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概况

五溪流域是一个被周边高山围绕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山水相间,地形多样。东抵雪峰山脉与资水相隔,西南倚云贵高原和南岭余脉与珠江分界,西、北屏障武陵山系与乌江和澧水相背。40多个民族在高山峡谷间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南史·夷貊传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代五溪人对天灾人祸的抗争,养成了他们世世代代勤劳节俭、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畏强暴、不畏险阻的抗争意志,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团结精神,恬静内秀、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品格。在此基础上创造的体育运动形式也带着特殊的历史印记和人文特色,比如爬竹竿、扭扁担、射弩、飞石子、打飞棒等。一方面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娱乐性、竞赛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具有本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交通阻隔,生产方式落后,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各区域之间相对封闭,制约着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推广。因此,研究五溪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传承区域内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增强区域内少数民族人民的体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区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五溪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困境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群体的衰减

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五溪流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跟节日、婚嫁、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媒介在五溪流域的侵入,人们的传统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智能手机加速了网络信息的普及,主流媒体对各项主流体育赛事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体育明星,对明星的了解比对本族体育项目的了解要多得多。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开始了他们崭新的生活方式。随之,越来越多的自然村开始消失,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滞后

五溪流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结构单一,而五溪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更是严重的滞后。究其缘由,首先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缺失。在查阅相关政策法规中,很难寻觅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文字,可见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顶层设计和决策中,存在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忽视的现象。这种忽视现象必然会导致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主管部门无法可依、无据可循,无法从决策高度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和平台。这样的结局就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缺失,或者微不足道地与当地旅游捆绑销售,成为旅游的附带产品,无法形成自身的产业化,更无法形成特色产业。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举办赛事力度不够

自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的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之后,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规范开展起来,每四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全国民运会体育活动一般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1]。第十届竞赛项目有独竹漂、珍珠球、押加、少数民族武术、陀螺、民族式摔跤、射弩、秋千、花炮、木球、龙舟、毽球、高脚竞速、蹴球、板鞋竞速等17项。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依据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制定项目类别。而这些项目都是在民委主导下,通过选拔——培养——竞赛,并未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效开展。从市民运会到全国民运会都是四年一届,市民运会选拔省民运会运动员,省民运会选又拔全国民运会运动员,这样最终只是少数人在参与其中,缺少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五溪流域,影响最大、最受欢迎和参与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项目是龙舟竞渡,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每个区域都是各自为政,还没有形成赛事合力。除此之外,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建立区域内单项赛事制度的几乎没有。总的来说,五溪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举办赛事力度还远远不够。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不均衡

根据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湖北省有包括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2],主要集中在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湖南省有包括怀化学院在内的7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贵州省有包括贵州民族学院在内的1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6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项训练基地。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已逐渐成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新的重要载体,但在进一步挖掘、整理、发展、传承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中存在着专项经费短缺、教师和研究人员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三、五溪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策略

(一)依托学校做好区域内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为倡导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特制定并下发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民族体育作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教育的渠道来传承和发扬,在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同时,又弘扬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学校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更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3]。如怀化学院开设了舞龙、舞狮、木球、押枷、射弩、蹴球等15门课程,并参加了国际国内各种大型比赛,使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有效传承,并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效保护区域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并以“活”的形态传承下来。在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体育项目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如沅陵赛龙舟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武术、张家界鬼谷神功、梅山武术、大成拳、苗家八合拳入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塘向氏武术、上刀山入围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板凳拳入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有勾林、侗族月牙铛、侗族摔跤、德江土家舞龙、仡佬族高台舞狮、傩技-上刀山/寨英滚龙、赛龙舟、苗族武术、岩鹰高跷、仡佬族打篾鸡蛋入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搜集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数据进行分类、制作与存储,做成文字、音频、视频等数据库,并可检索查阅,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这种数字化传播的优势在于使小范围的口传身教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

(三)通过区域内资源整合,打造以“赛龙舟”为代表的赛事产业链

赛龙舟可以说是五溪流域的标签,自成特色的赛龙舟有沅陵、镇远、边城、凤凰、施秉、浦市、黄溪口等等。五溪流域赛龙舟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受众广泛,自成体系。每年端午节,这些地方的民众都会自发地举行赛龙舟,其赛事激烈程度和观众的参与程度堪比欧洲的足球赛。因此,将区域内赛龙舟活动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区域内赛龙舟联赛,打造以“赛龙舟”为代表的精品赛事,形成一系列赛事产业链和区域标签,增强区域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四)与生态休闲旅游相混搭,建设五溪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小镇

在风景名胜区,结合当地的基础资源,将风景、休闲、民俗等与该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混搭,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小镇,形成特色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4]。如苗族有吊脚楼、侗族有鼓楼、风雨桥、凉亭等民族建筑,为民族体育旅游提供了活动场所。民族体育活动也是民族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影响的民族体育节庆活动有龙舟节、斗牛节、花炮节、爬坡节等,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五溪流域少数民族厚重的民族体育历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传承,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五)建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前文中提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各省市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新的重要载体。五溪流域的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结语

正确对待传统体育之“传统”,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在现实中流传至今、依然活跃,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并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的责任不仅要传承它们,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创造、发展它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凝结的传统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而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承”。民族体育要增强包容性,与现代体育、现代文化相融合,进行科学化转变。比如对竞技类项目,要制定规范的比赛规则,对健身娱乐类项目更应把握项目本身的特点,使其更加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之日起,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五溪流域民族体育是在特定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反映了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生存方式和发展轨迹。最重要的是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这种传统特色使它天然的区别于现代竞技体育,也使它为新时期的体育文明多元共存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在未来,民族体育的主体仍将是非竞技化的。同时,各民族集体创造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文化史,五溪流域民族体育的未来走向也必然稳步向前迈进,并将在中国和世界的体育文化大花园中大放异彩。

[1]张斌,黄传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9-121.

[2]倪东业,刘仕英.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66.

[3]周生军.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74-76.

[4]王杰,苏聪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恩施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129-130.

猜你喜欢
赛龙舟体育项目流域
赛龙舟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压油沟小流域
丘树宏的诗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赛龙舟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