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走马观花看热闹到停下脚步赏美景
——《狼狈》一节的课例研究

2017-03-10 21:27哈尔滨市旭东中学闫政刚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沈石溪狼狈文本

哈尔滨市旭东中学闫政刚

由走马观花看热闹到停下脚步赏美景
——《狼狈》一节的课例研究

哈尔滨市旭东中学闫政刚

一、主题与背景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发现初一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比较肤浅,更多停留在对文本基本意思的把握上,甚至曲解了文本的意思。有时仅就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某个点)有认识、有热情,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更缺少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认知与理解。常常在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同时,我们发现学生在读书时,不管课内还是课外,总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很多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之后,又要求家长继续给自己买书。其实,这样的读书方式,学生读的书不少,但精神和思想上的收获却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还是仅仅从兴趣出发,走马观花式地阅读,这样很难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深意。为此我们把研究主题设定为通过阅读及悦读引导学生提高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我们就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足做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为了呵护初一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我们特意选取了他们都喜欢的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作为研究范本,其中的一篇《狼狈》就是本节课的实施内容。教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探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在交流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品析关键词句等活动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旨在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在有效经验的引领下,学会有效、科学地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

二、情境与描述

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狼狈偷猪和围剿狼狈两个具体情节来加以描述。

情节一:狼狈偷猪。

问题1:狼狈是如何偷猪的?

学生迅速到故事中探寻。这个环节基本上是学生平时阅读能力的反映。紧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

问题2:这个情节中的狼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能答出配合、默契和聪明等答案。

这个环节中的追问是一部分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

问题3:你从狼狈的哪些动作中看出他们具有这些特点?

学生在故事中找到描写狼狈动作的动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句。在此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查找动词的高度上,而是在给予学生肯定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去体会这些动词的妙处。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故事中狼狈偷猪时的聪明、默契。

问题4:假如你是沈石溪,你就躲在某个角落,窥视着自己的猪被狼狈偷走,你对狼狈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痛恨。

学生在这个话题下摇身一变成为了沈石溪,就能真切地体会到沈石溪那时的真情实感。从而把握住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实际上学生已经开始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了。

情节二:围剿狼狈

问题1:带着回忆,谁能用一个词尝试着说一说这场围剿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激烈。

这是学生的最初理解。

问题2:激烈的围剿中,狼狈付出了哪些代价?

生:黑狈的唇吻、肩胛、脊背和后胯就被狗牙咬破,浑身都是血。黄狼自己的一只耳朵也成了大花狗的战利品。黄狼的尾根爆出一团血花。

学生找出了狼狈所付出的代价表明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认识,但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还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理解。所以教师继续引导。

问题3:大家能否把画面还原一下,想一想黑狈在遭到进攻时具体情景是怎样的?

生:黑狈满地翻滚,连续惨叫,毛和血混在一起,身上有很多土,满是猎狗的唾液。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头脑中就有了真实的画面,学生对黑狈的境遇就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学生的认识由最初的激烈提升到惨烈,真实地体会到狼狈被围剿时的惨景。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此时沈石溪对狼狈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哀怜。

此时学生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升。

问题4:强壮的黄狼是可以逃跑的,但它没有逃跑,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战斗中去,体会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感情。

1.狗们一个接一个跳到黑狈身上,咬得天昏地暗,黑狈躺在地上,已无力朝狗反咬,脖子一伸一伸,嘴里喷出一口血沫,也喷出一声垂死的哀嗥。已逃到野砂仁地边缘的黄狼像触电似地敛住了脚爪……黄狼“唰”的一声回转身来……

2.它就满身挂彩,被咬趴在地上,可它仍拖曳着压在它身上的七八条狗,顽强地朝黑狈爬去,在地上爬了十几米,画出一条长长的血痕……

学生通过体会词语去感知文本的深层意思。

教师追问:“你揣摩一下黑狈的“哀嗥”有几层意思?黄狼”唰“的一声回转身时,它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此时能够停下阅读的脚步,仔细揣摩,体会文字背后那重重的深意及情感。

生:不离不弃、忠贞、生死相守。

问题5:此时,我们是否可以用另外一个词重新定义这场战斗?

生:壮烈。

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由最初读到的激烈到进而体会到惨烈再到现在的壮烈。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在步步加深。

问题6:作者没有像村长说的那样把狼扒皮卖肉,而是把狼深深地埋葬,这种举动表明了什么?

生:感动,尊敬,敬畏。

问题7:沈石溪此刻对狼夫妇的情感是什么?

生:敬畏。

交流到此刻,学生对围剿的认识是激烈——惨烈——壮烈。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是怨恨——哀怜——敬畏。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创设情境,还原战斗场面,还原狼夫妇的生死画面,通过体会、揣摩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深意,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由原来的漫无目的、发散地、凭兴趣地读,渐渐体会到在兴趣的激励下,在有效方式的引领下,科学地、有收获地、有自己独特体会地读书。

三、问题与讨论

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走进中学,无论基础知识还是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中,使小学和初中有一个更好的衔接,我们在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上进行了多次研讨。

最初,我们本着让学生充分“悦读”这一目的,在《狼狈》一课中大胆地提出以“找出你感兴趣的情节”为切入点展开交流,这种设想得到了教研组很多教师的认可,大家经过讨论认为,这样的问题设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这一目的。在上课前,我们做了比较充分的预设,把故事中的情节一一作了理顺与分析。我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去。

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时,的确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在故事中寻找,争抢表达。但是,学生的回答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设。因为有太多的学生回答太随意,他们寻找的也有太多不是情节,有的学生根本不考虑交流的话题。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这种问题的设置部分达到了我们的目标,就是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但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认识文本这一目的没有实现。我们课后反思,大家觉得问题提得太宽泛,学生就会漫无边际的发散,以至于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设,或者说,放的太大,会收不回来的。初一的学生刚刚入学,他们在阅读的认识上还很浅白,他们的想法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的,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没有一定之规。所以,我们还是把问题提得具体些,使学生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下思考比较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第一次磨课后,我们又尝试第二次试验,有教师认为,故事中狼狈的形象很鲜明,是不是可以从分析形象上入手。具体问题是“故事中的狼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一提法得到了一些教师的认可,他们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具体,避免了第一次上课时问题太大的不足,又可以以此为主问题,继续追问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狼狈具有这个特点。还有教师认为如此设置能够实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认识这一目的。第二次磨课开始了。学生对狼狈形象的认识比较准确,比如狼狈聪明、默契、忠贞。也能找到体现这些特点的情节。但学生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高度。而且,学生在认识狼狈特点的时候,所找到的情节是跳跃性的,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跳到后面,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的思路,这样也就不能对文本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这次课的引导作用也不理想。

在几次的磨课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在第五次磨课之前,我们又一次展开探究。有教师说:《狼狈》这个故事篇幅很长,太过发散的问题,学生把握不好,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我们的引导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还有教师认为:这个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狼狈战斗场面给读者的渐进的深刻印象,一条是沈石溪对狼狈的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从这两条线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既然这样,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围剿场面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给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寻找描写激烈场面的句子。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还原战斗场面,学生切身体会战斗的惨状,进一步体会狼狈在争斗中的惨烈。在此之后,引导学生关注黄狼救助黑母狼的词句,体会黄狼与黑母狼之间的忠贞、不离不弃的感情。学生进一步感知到黄狼的死是壮烈的。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阅读体会。

有教师认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沈石溪对狼狈的态度。比如:自己的猪被狼狈偷走时,他对狼狈的态度,应该是怨恨;他看到狼狈惨烈的处境应该是哀怜;当他把狼夫妇深深埋葬时,应该是敬畏。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使得学生在阅读及悦读中体会到沈石溪的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诠释与研究

课后,课题组对这次的研究结果做了客观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意思上,他们对作品的形象、语句背后的深层意思、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到问题细致、准确,着眼点小,问题之间有层递性,这些符合初一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是我们研课的出发点,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增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维习惯是我们读书交流的最终目的。经过多次的备课研讨,我们体会到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的思考往往表面化,缺少深度,需要教师不断地追问,及时地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

当然,在和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一些思想的闪光点教师没有及时地捕捉到。比如:最后,沈石溪对狼夫妇的情感是敬畏,有一个学生说是愧疚,教师没有给出相应的评价。其实,这个学生的认知是值得肯定的,甚至是值得鼓励表扬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下去。在课堂中,会生发生一些我们在备课时不曾预设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的、临时生发出的内容,才显示出我们引导的作用,才使得我们的课异彩纷呈,才凸显出引导的必要。引导的价值和意义是让学生学会由走马观花看热闹到停下脚步赏美景。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沈石溪狼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来,谈虎色变
升格:将“狼狈”凝结为“诗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从《狼狈》看蜷川实花的影像风格
与作家面对面(五)——沈石溪讲座纪实
初见沈石溪
我见到了沈石溪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