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2017-03-10 19:26郑玉霞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评价

□ 郑玉霞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大学体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 郑玉霞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并结合问卷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地位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向,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才会确保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而如何创设主体性的教学氛围,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强化的关键环节。

大学 体育课堂 主体性

大学体育教学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最后阶段。在此阶段的体育教育培养中,只有牢牢地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才会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最终达成启智、求知、调心和育人的体育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用人需求逐渐倾向于有主见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因此体育教学不仅要实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在思想上要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协调配合能力进行熏陶和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日后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此外在高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在必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发挥大学生体育课堂主体性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内图书馆并在校内网检索了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搜索了近十年来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相关的信息与资料,并将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最终形成了本文的分析结果。

(2)专家访谈法。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堂主体地位的因素,笔者走访了省内多名体育专家与学者,并与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真听取了专家对于发挥主体性教学的见解,并对所访内容进行了细致记录,以为本文结论提供指导性参考和借鉴。

(3)整理归纳法。

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形成本文。

2、研究结果

2.1、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阐述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依旧十分传统和保守,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篮球、排球等项目的占据比例较高,其中一些项目学生在初高中时就已经学过,重复学习致使学生的抵触心理十分严重,进而造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持续下降。此外在教学环节中,并没有真正吸取和采纳学生的意见及感受,这就产生了教学活力的不足,学生的参与性和投入程度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的缺失。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偏重竞技体育的元素较多,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优化与改进工作还有待加强。过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吃力,而且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环节的针对性存在一定的缺失,这就导致了个体差异化的逐渐加重。

(3)教师主导课堂现象依然延续。

大学体育教师仍存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取强制化和模式化教学机制,极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形成。此外,在现有的体育教学体系中,师生对于考核评价十分重视,以至于形成应付考试的体育教学模式。这在实质上脱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同时体育教学质量也停滞不前。

2.2、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旨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和全面综合能力。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与优化的宗旨,在这样的趋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不断与时俱进,以往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摒弃,尤其特别关注学生个体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体验感和个性发展。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感随之增强,而且学生能够全力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因此,主体性教学是实现教学改革的有力途径和根本保障。

(2)落实终身体育思想的不二选择。

大学生的身心相对成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已经较为清晰,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大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灌输十分必要。而且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和落实。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之后会面临一段十分复杂和艰难的时期,这对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考验很大,而学生只有具备终身化、生活化和多元化的素质,才会顺利与社会接轨。基于此,学生大学四年所奠定的体育能力和素养就会发挥作用,而且随着与社会融合的日益密切,对于终身体育行为的依赖性也会增强。所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要将主体性作为核心环节,进而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提供支撑。

(3)体育课堂教学形式的需求。

以往,高校体育教学组织模式十分传统,教师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的实行固有和单一化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也不重视主体性体育教学空间的构建,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随着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的不断延伸,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随之提升,使得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可上要充分实现多维度拓展。因此,教学中要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收益,并在教学形式上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此外,主体性体育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自主和自律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并实现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的有效提升。

2.3、对大学体育课堂中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

(1)对选课模式和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改革。

首先,为了充分满足学生主体性学习需求,高校要在体育选课模式上进行深入改革。一方面,多开设一些新兴和时尚类体育课程,例如:瑜伽、普拉提和啦啦操等学生十分追捧的项目。另一方面,充分让学生自主进行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中意的体育教学内容。其次,高校还可以尝试对院系、年级或班级进行体育教学重组,进而根据不同层次、基础以及兴趣需求构建教学课堂,以打造开放式和探索式体育教学空间。这样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学生自然而然会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进而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体育教学。

(2)注重两性两自的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自身的引导职责,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学生两性两自能力培养,即积极性、创造性、自学和自练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体育素质和综合的业务能力,通过自身潜移默化的魅力影响,结合教学实践的感化和标榜,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能够根据不同差异化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面性。通过学生两性两自的能力培养,学生会不断突破自我,并增加自觉学习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确主体性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进而把主体性教学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去实施,同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目标中有机灌输主体性原则。其次,教师把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启发和帮助的作用,并能够结合具体情况适宜地选取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能够确保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专注度保持持久,与此同时,让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4)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

和谐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情感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认真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情感需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动向及表现,进而对教学流程进行完善和改进。其中学生会在课堂中提出一些异议或建议,这时候教师都需要认真聆听和采纳,以确保师生关系的有效互动与融入。另一方面,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贯彻大学体育教学主体性的有力保障。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会有浓厚的模仿欲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以提升在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样师生情感会不断向积极方向转变。最后,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这种环境,积极加强师生互动,并凸显尊师爱生的构建。此外,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会不断在实质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懂得感恩,并配合教师的教学,进而确保师生步调一致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

(5)教学考核评价要体现主体性。

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加大对考核理念、制度和方法的革新。长期以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考核一直按照大纲要求,对于体育技能和技巧等方面的评价十分重视,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努力程度并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这种缺乏主体性的评价模式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因此落实主体性教学考核评价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采取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机制的公正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这样学生会及时为自己定位,以获得不断进取的斗志和能力。其次,摒弃原有单一化评价模式,并按照学生个体差异以及投入状态制定评价标准,并不断调控教学评价机制。此外,为了凸显教学主体性,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制定考核标准,同时遵循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模拟评价的实施。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对新制定的考核方案认真评估,并详细核对每一环节和步骤。一旦出现不合理现象,就要及时纠正和修改。最后,积极运用他评法,通过对班级任意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以及表现的评价,实现学生内部之间的评价机制。他评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专注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构建良性的连锁效应,进而推动体育学习质量的全面优化。基于此,通过在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凸显主体性原则,会进一步推动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公平性和实效性。

总之,在新形势下,社会用人需求不断向高素质和全面综合能力人才方向转变,因此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且长此以往会极大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形成。众所周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如何实现二者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正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此外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促动下,体育课堂能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乎学生个性学习需求的满足以及体育教学培养质量的达成。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思维、方法和内容,确保循序渐进地贯彻体育教学主体性原则,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2]张宁.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考试周刊,2012(06).

[3]张伟等.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与实践——兼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J].体育教学,2002(01).

[4]李枝军等.体育教学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J].体育教学,2002(05).

[5]李道明.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0,(09).

[6]唐威.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中真正主体[J].中国学校体育,2004,(03).

G807

A

1006-8902-(2017)-09-ZQ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