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驱动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

2017-03-10 12:03胡建忠邱海洪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传统

胡建忠,邱海洪

(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第八篇章中重点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其主题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开启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程。新旧更替必然要担负起丢失与传承的代价和责任。因此,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同时他还强调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要做到以人文本,以民为本、还俗于民。目前,民俗文化的主体的观念、民俗文化价值和信仰体系、民俗文化的结构设置和载体都在发生变化。而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之一的民俗体育文化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民俗活动中体育元素经过不断演变及发展、不断筛选而积淀下来的地域性鲜明的特点。本文将民俗体育文化置于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在传统乡村聚落演变过程中所受的冲击与改变的探讨,试图寻找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 传统乡村聚落文化对民俗体育的孕育

1.1 传统乡村聚落民俗与民俗体育文化及概念

民俗是民间社会群体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习俗,它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基本文化。社会生活中众多的民俗文化通常是与社会为一体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民俗文化可以体现该类人类群体的生活[1]。

民俗体育的定义是指“在民间民俗文化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通过从民俗文化中具体内容如:祭祀、庆生、教育、养生、医疗、休闲活动等行为中有目的发展身体能力、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共同体团结等民俗活动。余万予界定民俗体育内涵是“在民俗体育活动中产生,依托民俗节目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2]。

聚落,即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3]。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传统乡村聚落中,国家对乡村聚落干预度较少,即: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在宗族乡绅治理权力下,乡村聚落伦理的维系需要一些仪式和民俗文化来调节。民俗体育文化对聚落内外社会关系的影响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以宗族为主的聚落内人们生产生活的家庭单元化,需要宗族性的活动来统合。其中敬祖祭祖是宗族中的大型活动之一,分两祭:春祭和秋祭,两祭都是取悦神话传说中管理雨水的龙,都需舞龙以悦祖。因此,作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之一的舞龙活动就成了凝聚宗族、乡村社会网络构建、稳固聚落的大事。

1.2 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亚文化而存在于传统乡村聚落

1.2.1 自然环境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关系

乡村聚落的自然环境是指乡村人们社会生活区域,包括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与人们社会生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离开了人类创造的一定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植被、能源等自然条件,一切文化创造活动都将会失掉客观基础[4]。自然环境为地域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农耕文化的保守与封闭性从另一方面拟制民俗文化向外界扩散及外来民俗的冲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丰富多样造就了民族体育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在许多民俗体育活动中,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俗体育产生与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点的采茶舞的动作形式与当地采茶动作方式和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由此可知民俗体育活动的形成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至深。由此可以知道自然因素对民族体育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作用。

1.2.2 社会经济环境对民俗体育活动产生的作用

民俗体育活动形成还要受制于当时当地的生产方式。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影响至深。社会经济状况奠定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灵魂,政治结构奠定民俗体育文化的实体。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至乡村聚落的从业形式、生产水平、经济条件不同,必然风格相异的民俗体育文化,这些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来的风格蕴含不同地域的生产消费、节庆娱乐、喜好禁忌等习俗惯例。其中以节日中体现的民俗体育活动作为判断乡村聚落经济生活状况的投影。比如大部分农耕地区聚落在每年夏秋之交的“尝新节”。这时每家每户都要用当年收获的米煮饭,在进食前先举行祭祀仪式以此预祝五谷丰登,进食后请一些长辈讲述生产生活的知识以及一些特定的肢体动作以表达情感。

可以看出民俗体育活动的参与和展演可在聚落内外部建立一定的经济联系。通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可以交流农业生产知识、降低生产生活的经济成本。民俗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民俗体育活动的形成与当时当地聚落中的共同体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互为因果、相互制约,超越经济基础的和社会生产劳动的民俗体育是不可持续存在的行为[5]。

2 现代城市化发展对传统乡村聚落文化结构的冲击与改变

在血缘、地缘和业缘为特征的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的社会关系中,血缘关系对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先赋性,在中国传统乡村秩序与文化中是影响最大,是人们情感和物质方面重要源泉。中国长达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造就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这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关系以血缘关系为本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活动与经济活动。由此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文化。既然血缘与地缘关系是乡村聚落文化的缘起和乡村秩序的纽带,那么以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民俗体育活动自然也应该成为民俗文化的主体。自然也成为乡村社会中规范个人乃至集体行动的基本准则[6]。这种关系顺其自然成为长期来我国乡村聚落社会的基础秩序。

然而在新型城市化经常冲击下,大量现代性的文化因素进入相对传统的文化占主流的村庄,村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以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为主而聚集的乡村秩序将被打破,民俗传统文化的乡村聚落共同体将被分化。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对家庭结构的冲击必然会影响原有的多层次结构的乡村秩序。此外家庭亲属关系认同感将松懈,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大家庭观念将进一步弱化。乡村代际伦理规范对乡村民众行为的约束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这种作用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通过判断是否对自身有利来利用这些规范,传统代际伦理规范的文化内涵已经丧失[7]。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文化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乡土社会场域由“熟人”社会转变成“生人”社会,除了改变了人们生活、行为、交往等方式外,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乡村人们的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瓦解了道德规范和乡村文化,迫使原有的乡村秩序结构[8]。

3 传统乡村聚落解体中民俗体育的困境

3.1 传统乡村聚落解体导致民俗体育大量丢失

3.1.1 乡村聚落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组织行为的弱化

在农耕文化中孕育出的的民俗体育活动促进了大家庭内部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增多是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因为这些民俗行为可以增加血缘亲属和地缘宗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拓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与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依托于家族观念的传承。

但是随着国家对乡村居民自治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对乡级政权建设的科层化和制度化建设更稳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自治的体系和制度的稳固却冲击了聚落中某些家族的原有地位,使一直以来聚落乡村中的传统权力体系逐渐走向消解。同样还体现在乡村聚落中不同姓氏的宗族极少或几乎没有集体祭拜活动;不同的家族也有自己家族的族谱,但是并没有族长。宗族内部功能,如孤残相恤、调解矛盾、经济功能方面,不仅较过去严重削弱,而且基本上已无多少作用[9]。民俗传统体育在这时期的开展在家族势力“缺场”的情况下组织能力弱化,同时又没有与乡镇科层制的政权一样建立起相应组织管理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和开展陷入了无序的、乡村聚落居民自发的行为。

万义在《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研究》中通过对土家族双凤村的田野调查发现该地的民俗传统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是族长)是由村民自治委员会推选的村长所替代,这与传统的族长产生方式不同[10]。并且发现这种产生方式的组织者在该村中民众组织能力控制力下降,该地的一些传统体育活动曾因为宗族组织能力确实而出现多次停办。当传统聚落社会文化及社会面临现代化冲击导致管理制度层方面的缺失时,同时这是村落传统文化发展逐渐没落的主要因素。

3.1.2 参与人员的缺失

从2002年至2012年,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目前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城镇化就像是海绵把农村的劳动力都吸引到城镇,是乡村聚落出现了严重的人口流失,“空巢”“空心”等名词变成了农村的修饰热词。

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中的开展和传承需要的是人而且是具有劳动力的有活力的青壮年。人作为民俗体育文化的承载体如果急剧减少,那么民俗体育文化肯定急剧衰弱。村中和大多数山区农村一样以中老年人居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缺乏等因素影响,农村聚落中青壮年及学龄期等年轻人急剧减少。 劳动力人口的迁徙,出现了传统体育的年龄断层和后备人才缺乏[10]。

3.2 传统乡村聚落解体导致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发生改变

3.2.1 民俗体育的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体现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传承。这种传承即不是语言也不是文字的传承,是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长辈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熏陶晚辈,使晚辈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传承方式来看我国古代人们生活劳作方面的经验传承有两种:一种是主动传授与被动吸收的方式;另一方面是主动学习的形式。在这两种传承方式中主动学习显得很重要,这需要调动学习者的好奇心,让学习者通过两种方式主动学习:询问或请教和模仿。民俗体育活动也刚好给学习者提供了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参照,去模仿有威信父母、长辈、崇拜的偶像、支配社会的风俗等。这个模仿的过程不但是让年轻一代模仿学习生活劳作的经验,而是要学习和传承优秀长辈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事方式等。

当代媒介系统高度发达,民俗体育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等电子传播途径准确、及时且全面的传播。这样看来现代民俗传承的媒介呈现多元化:如书、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移动媒介等等。而且传承顺序与古代典型的长传晚的传承的辈分不同。信息的传播不但可以在传播者其同辈间传递,还可以在晚辈向长辈传递的顺序。但是语言传播因其简洁性、实效性在所有传播途径当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2.2 民俗体育宗教信仰作用传承的消失

宗教或信仰作为社会事实,其与个体的内在精神生活有关。信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仰的基础是在人的生存结构中确立起来的[11]。由于古代社会科技文化落后,无法用科学解释大自然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从而把这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都认为自然被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神灵操纵。人们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一切,因而产生对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中国是个没有宗教信仰但有信仰的国家,这种信仰一般寄于日常的民俗活动从而发挥作用的。中国各民族的民俗体育有着自身的精神内涵,例如:汉族人民的舞龙、舞狮表达的是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而风调雨顺。

民俗体育在精神上的传承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作用不可低估。各民族的民俗体育的精神使其民族内人们之间具有一种内聚力,也是精神层面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体现民俗体育文化的深刻的传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把民俗的一切活动都归于“迷信活动”而被严格禁止,以至于丢失了很多传统民俗文化。虽然改革开放后有所恢复,但是又遇到中国有一个农业大国进入城市化的过程。很多民俗体育活动由于乡村聚落的翻天变化而逐渐消失。如今面对新型城市化初期,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俗体育文化的团结精神和优秀的道德礼教的传承。甚至我们可以从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待民俗体育的团结作用。让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不只是代表个人过某个族群,而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使命。

3.3 乡村聚落解体导致对民俗体育的传承价值的认识发生改变

3.3.1 后物质主义的经济价值价值转向

对于交通、资讯不发达的乡村聚落社会来说,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往往是居民集会的好机会,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民俗体育来说此时民俗体育的经济功能甚微。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使社会环境商品化日益加深,人们的市场观念增加,民俗活动也逐渐商业化。充分利用民俗体育的观赏价值,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增长。但是过度追求经济功能会改变民俗体育内在的本质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

过度追求经济价值的地方民俗体育活动会变得商业性质极浓,异化为民俗体育是拉动经济效益的主要动力,使本该是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的民俗体育活动异化为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由此而消弱了民俗体育的生活属性。根据后现代理论代表人物因格哈特的主要观点,人们在追求自身幸福感觉的过程中应该是以自身生活的质量与体验为中心。中国文化现代化处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变阶段,同时也是人们价值观从生存价值向幸福价值转变过程[12]。这在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以物质主义价值观向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变。人们应该是从生存价值的目标转向对幸福生活价值。

3.3.2 由观赏到参与的娱乐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中国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以观赏为主。现代社会农业生产大幅度的减少了乡村居民的体力需求,因此在定期举行的民俗体育活动的聚落中,居民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方式正发生这转变,居民(通常参与者都是在外地劳务者的本地居民)由在边上观赏活动逐渐的主动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中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人们能够不受约束而抒发自身的情感和释放自身的心理能量以期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定期能够举行民俗体育与活动的聚落中人们参与活动的程度不单加深,而且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人群的广度也增加。最典型的加深例子就是女性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中。由于现代社会女性性别权利意识的增强,使本以男性为主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始接受女性的加入。

3.3.3 “县下”自治的惯性力下权力维系的松懈

“权力”从来就是政治所关注的概念,民俗体育活动恰恰能够展现出县下自治中非正式权利的表达。古代中国统治者对乡村聚落的统治手段只能到达县及以上行政部门,对县以下的都是由绅权和族权管理。民俗体育所要表达强烈的地域性信仰、语言、行为等,正是聚落族群中所要展现出的地域性、族群性的认同行为。民俗体育文化展演可作为聚落中族群相互认同的工具而存在,为群里个体成员提供了表达对集体忠诚的机会。正如民俗越是悠久,越是丰富,其对社会系统的稳固所起的作用就越大这句话所表达的[13]。

由于中国建国后国家机器对乡村治理不同于封建时期,消弱甚至取缔了封建统治者“赋予”乡绅和族长的权力,打破了乡村聚落的族群为单位的框架。甚至有一段时间把开展民俗活动归为被禁止的“封建迷信”活动。到改革开放时民俗体育的文化在族内规范力量已经变得很小了。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避免传统民俗的衰弱以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还需要积极的传统文化的来支撑。

4 结 语

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百姓的、地方的民间俗文化,面临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文化解体的冲击出现传承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还是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出现了乡村聚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衰落危机。我们不应该把这种衰弱和危机看作是乡村聚落文化的终结和民俗体育文化消退的推手。我们应该突出乡村聚落自身的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中积极的因素使之变成新型城镇化道路中的地域特色。并且还要梳理民俗体育文化的过去和展望民俗体育文化的未来走向,把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今的主流时代精神结合,在此过程中不断吸纳、融合现代文明中的优秀文化,真正做到民俗体育文化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形成新民俗特色。

[1]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6-20.

[2]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金其铭.聚落地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6.

[4] 赵荣.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

[5] 张子伟.湖南省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土家族的毛古斯仪式[M].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6:67-69.

[6] 贺雪峰.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94-100.

[7] 刘芳.社会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D].上海:上海大学,2013.

[8] 扈海鹂.变化社会中的乡村秩序与乡村文化[J].唯实,2008(12):48-53.

[9] 黄辉祥.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与村民自治的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2):72-76.

[10] 万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土家族第一村”双凤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1,31(9):41-50.

[11]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11.

[12] 李力研.体育文化解析 [M].北京 :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83.

[13]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1.

(编校 刘兰芳)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传统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