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7-03-10 07:16范绪枝
关键词:理论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范绪枝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范绪枝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感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融合互动。实践过程中应着重把握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三大环节”;夯实信仰与人格感化、成就与模范感化、现实与问题感化、目标与激励感化“四大支柱”;紧紧抓住第一堂课、导语或开场白、问题设计与提问技巧、结束语、过程与考核“五个关键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化教育;课堂感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重视人的情感体验,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理想人格,不能指导实在的生活,那么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是空洞和肤浅的。而情感要通过启人心扉、潜移默化的真诚感化才有可能实现,故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模式至关重要。感化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观念、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可感事物影响他人,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受教育者心灵受到激励和触动,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抉择[1]。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如果不调动人的情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以收获真正有效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以感化为手段和原则,以增强有效性和吸引力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切入点,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对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深化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一)感化以至信任,激发学习兴趣

95后、0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一代,偏好图文并茂的碎片化网络文字,对系统理论课程和课堂关注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只有教师敞开心扉,以感化方式建立师生之间亲切和信任的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触及其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其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才会变得切实有效,学生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二)感化以至参与,增强体验感知

要使大学生真听真学真懂真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满怀期待和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的精神和信仰的教育,而非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它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信仰、人格等,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其追求智慧,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本铸魂的作用,激发课堂活力,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增强体验感知,提高育人效果。

(三)感化以至接受,融合内化外化

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人们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重要但不受重视、必修但不必学”的尴尬处境,必须以信仰影响信仰,以人格塑造人格,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进行多层面的感情交流,实现课程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感化教学转变。感化是让学生从内心接受,“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服务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感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模式的目标与主体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塑造健全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的目标始终是围绕“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塑造健全人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改变,今天的学生跟过去任何时候的学生相比,都具有更强的主体性、知识性、社会性和多元性。在同一个教室里,家庭贫富差异如此之大、社会阶层如此之丰富、生活背景如此之复杂,这必然要求教师从“经师”“业师”转向“人师”,通过感化教育向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学生思维,修正学生行为,让不同学生对知识与人生怀有敬畏与尊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双主体,思想融合互动

《礼记·学记》中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过程。师生思想碰撞交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目标的基本实现方式。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共进,是双向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信任和期待,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实现价值认同、学业追求、思想融合和情感交流。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模式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的“三大环节”

感化教育具有强烈的渗透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校园课堂走向网络课堂,从第一课堂走向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1.线上与线下结合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教育。2011年,Mooc(即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开始崛起,对感化教育线上与线下结合提出新的要求。感化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线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大力采用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感化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线下实行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围绕主题一起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锻炼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强调学生行为规范的习练,实现朋辈联动学习。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的纵深发展。

2.课内与课外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化过程是内在与外在转化过程的辩证统一。在此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内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内教学资源的改革激励、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习方式的改革激励,构建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结合案例、讨论、辩论,实现感化教育;又要在课外融入人文关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感化内容,与课内互为补充,形成“知”“信”相统一并落实于“行”的理念。

3.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践感化是通过主体行为去探寻真理,并在“求真”中“求善”和“求美”。一方面,实践活动本身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在鲜活的事实中,增强了理论的感召力;另一方面,强调学以致用,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全过程参与,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大中型企业教育基地活动、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经典诵读活动、视听教学、地方文化建设参与活动、法制教育活动、义工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这些身边的、地方的、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既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又符合学生活动的需要,学生能够参加又愿意参加,这是很好的实践感化教育的途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的“四大支柱”

1.信仰与人格感化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与人格魅力感化不仅是教育者以自身的品格修养与真挚情感而进行的独特教育方式,更是促使学生内在个性发展与外在素质提升的一门艺术[4]。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且将之传导给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观念和认识,进而为大学生认可、接受和亲近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和铺垫。一个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根本无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心实意地信仰马克思主义[5]。

2.成就与模范感化

受政治淡漠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影响,当代大学生负面情绪常与迷惘的精神状态相关,要想增进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阐释与感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可谓辉煌壮丽、举世瞩目,与此同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鲜活的榜样无疑是良好的感化大学生思想与信仰的路径。

3.现实与问题感化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问题,更为凸显了高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共建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典型事迹、典型人物来予以感化,而且可以通过当前各领域的形势与问题加以正确引导,以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主动性与担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复杂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同样离不开坚定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力量,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支撑[6]。

4.目标与激励感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通过美好蓝图和目标来唤起大学生内心渴望,赋予生命以积极意义,从而激励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让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不是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而是植根于社会实践并能最终实现的科学构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是其本质属性,能够促进个体自身发展、群体和全社会进步,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并提供永恒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生成与自我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和生命本性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与人生意境,并指引大学生进一步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7]。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教育的“五个关键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感化教育需把握五个关键点。一是第一堂课。“开学第一课”至关重要,可以打消大学生上“政治课”的本能抗拒心理。教师可从情感着手,以自己的学习经历、困惑与抉择等人生经验着手,建立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讲清为什么学、怎样学,并通过不同的主题对大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感化教育。二是导语或开场白。教师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用的开场白不同,气氛和效果也会大不相同。三是问题设计与提问技巧。教师通过设计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提问,选择贴近学生情感世界的提问内容,以及研究恰当的提问模式对他们进行感化教育。提问技巧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集中”式向“开放”式转变,回收“结论”与“情感”。四是结束语。结束语是情感的升华,是解决“知行不一”难题的“最后一公里”。好的结束语可有助于将课堂从感性向理性的价值维度升华。五是过程与考核。充分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强化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综合考核与分层次考核充分结合,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实现无纸化考核,实现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这五个关键点环环相扣,通过“参与—感化”“体验—强化”“感悟—深化”“激励—固化”“养成—内化”,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感化教育教学效果。

[1] 余国政.关于感化及感化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2-77.

[2] 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3] 刘莹.《礼记·学记》白话解:礼记卷十八[EB/OL].(2004-01-02)[2017-08-15].http:∥www.dfg.cn.

[4] 范绪枝,余国政.人格魅力感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23-25.

[5] 张艳涛.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36.

[6] 田福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5):124-126.

[7] 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75.

Construction of Exhortation Education Mode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FANXuzhi

(School of Marxism,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Exhortation education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we should construct a student-centered model of exhortation education with integration of the two subjec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iming to shape a healthy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In practice,we should focus on the "three links":the link between online education and offline education,the link between 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Consolidate the "four pillars":belief and personality,achievement and exemplary role,reality and problem,goal and motivation;Firmly grasp the "five key points":the first lesson,lead-in,question design and questioning skills,concluding remarks,process and assessment.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hortation education;exhortation in class

2017-09-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感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YJA710051;湖北理工学院教学研究课题“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思政课堂活力激励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C21。

范绪枝,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6.016

G641

A

2095-4662(2017)06-0075-04

(责任编辑尹春霞)

猜你喜欢
理论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