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对阐释、新批评派在文学中的感性意识

2017-03-11 11:36张海燕南昌大学33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桑塔格感性理性

张海燕 (南昌大学 330000)

浅谈反对阐释、新批评派在文学中的感性意识

张海燕 (南昌大学 330000)

批评理论在二十世纪可谓是风起云涌,英美新批评理论、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的出现使之前由于一直重视内容而被忽略的文学形式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些理论从文学本身出发,反对将文学形式放在服务于文学内容的附属地位,认为文学存在即是本身,抛开文学价值、道德教化等作用,真正从形式着手捍卫文学的意义。

反对阐释;桑塔格;新批评

一、桑塔格的感性意识

(一)附感受于形式

反对阐释,从字面意思看,桑塔格似乎是阐释人类学的当然反对者,她赤裸裸地扬言要"反对阐释”,并试图除去所有附加的阐释,而回归到事物本真的模样,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她并不是真正反对阐释这种行为本身,而是反对过度阐释,是漠视事物原意而强加与其意义的行为。她讽刺阐释行为本身不仅没有起到创新作用,反而制造麻烦。阐释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作者的本意的理解产生误解、歪曲。她认为,造成过度阐释的根源是对内容的过分强调,造成的后果就是又陷入对无限的阐释中。她认为应该更多关注艺术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因此,她提出了"新感受力”的概念来倡导一种更加直接的、不加伪装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主张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而不要像科学家或数学家那样去理解和分析,不要总是用理性的头脑去看待事物。

(二)弃教条而尚新感受力

桑塔格本人明确地说:"我所说的阐释是指在文本中寻找某种特定阐释符码、那些阐释规则的自觉心理行为。”桑塔格反对道德说教式的阐释行为,寻找特定阐释符码和规则都突出了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这种行为不利于艺术的生成,没有了感性认识就意味着人会缺少很多最原始的想法,也就会变得教条化。受传统认识论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凭借感性所认识的现象都是不靠谱的,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认识世界的真谛与本质。这种重本质、内容、理性,轻视现象、形式、感性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使人们面对文学作品时总是关注"内容”,而忽略了形式和作品本身,而对内容的一层层压榨解读,对本质的一层层挖掘之后文本变得七零八落,成为大家逞口舌之快的物品,而完全丧失了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性。因此,桑塔格提倡要反抗由理性而导致的单一的、僵化的、专制的批评模式,提倡多元的、自由的、富有创造力的新感受力。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意味着对以往的复制,反对阐释,就是反对复制,提倡创新,获得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具有各自情感体验的个体,所以桑塔格希望每个人、每个读者都应遵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去享受艺术带给自己的快乐。我们的感官应遵循快乐原则,应摆脱理性的束缚,倡导感受的独特性,反对感受的复制。

二、 新批评派的感性意识--反对科学语言,追求诗歌语言

二十世纪是一切被摧毁又得到重建的时代,这时期奉行"上帝死了”的信仰,于是时代精神与诗歌境遇陷入危机,新批评派则妄图从这片废墟中突围并重建其价值王国,并主要从诗歌批评领域入手,有意回避作家——作品——读者的艺术构成传统论观,将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本存在,认为文学批评的终极目的在于对文本进行语义分析,探究文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隐秘关系。重建过程是个告别传统、充满创造力与思想多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固化的思想都有可能别打破,一切新的思想都有可能会产生。桑塔格反对理性、倡导给文学艺术注入感性、重视文学形式的观点与英美新批评中提倡文学语言应该复杂化不谋而合,他们都反对单一化,反对过度强调理性。

新批评派重要学者布鲁克斯在他的诗歌理论中,认为对诗歌进行释义就意味着误读了诗歌的意义之核,唯有对其进行形式化的理解,在获得阐释与推翻阐释之后,站在审美的高度,以人性的尺度对诗本身进行关照,才能接近诗歌意义之核。布鲁克斯认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的区别就是一个重理性,一个重感性,一个强调指称性而要求确定无误,一个则强调情感性而不必具有指称性,因此科学语言只需要精准无误即可,而诗歌语言不仅需要美感、节奏,还需要情感的一个激发与释放,如此一来为了实现这种激发与释放就需要用到修辞方式,比如隐喻、反讽,通过这些修辞方式来达到语言上的多变,进而传达人类隐藏的多变的情感。布鲁克斯的这些理论与桑塔格一样,反对过度注重文学内容而忽略形式,对文学内容的过度重视会突出文学的依附性,过度阐释无非也是一种附加的牵强的外在东西,都是属于内容的一种延伸,研究它的形式才是实现文学自身解放的最好方式。布鲁克斯强调文学的形式和美学方面的价值,将文学从依附属性中解放出来,强调集中全力研究诗歌而不是诗人或读者,关注诗歌隐喻的语言,立足于将隐喻和反讽视为诗歌的基本语言和结构这一立场来品读诗歌,他坚持道:“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使用隐喻。”形式是诗歌赖以存在的根本,因为新批评派也反对理性强调感性,尊重人的情感经验注重感受,所以诗歌以什么方式存在就变得很自由、自主了。

新批评派学者瑞恰慈语境定理中扩大语境的目的就是要变确定为不确定,为了造成诗歌语言的复杂化而使意义变得具有多重性、泛化,他认为代表理性的科学语言太过坚决、确定而显得很死板没有生气,文学语言则需要多义,作为人类每个人都会产生各自的感受,他的这种观点就使诗歌更具有了感情色彩,更能代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桑塔格也说过,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因此艺术需要人间气息,需要接地气,而这些是科学语言都无法做到的。

新批评派的这些强调文学语言与艺术的理论为当代批评理论界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细读法,后来的一些著名批评家需要具体分析作品时,用的依然是这种方法,从单个文本的内容出发入手,从而在字里行间里觅出语词、意念的深层蕴意。反对阐释、新批评派在文学中体现出的感性意识也引领者众多读者和学者以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的的眼光去欣赏着艺术的美。总之,反对阐释、新批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永远都不会过时,它的存在将一直为文学本身的存在保驾护航.

[1]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M],袁可嘉译,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8.

张海燕(1992.9- ),女,汉族,河南周口,在读研究生,南昌大学,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桑塔格感性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美国文坛多面手苏珊·桑塔格:传播·评介·思考
——王阳明《月夜》覆议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