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健吾文学批评风格的形成原因
——以《咀华集》《咀华二集》为例

2017-03-11 11:36华南师范大学544400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李健吾批评家文学批评

张 欣 (华南师范大学 544400)

浅论李健吾文学批评风格的形成原因
——以《咀华集》《咀华二集》为例

张 欣 (华南师范大学 544400)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具有特色文学批评家。本文试从《咀华集》《咀华二集》来探寻李健吾“咀华”式风格的形成原因。

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

李健吾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五大文艺批评家之一,与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李长之齐名。而韩石山先生认为以刘西渭(即李健吾)的成就是最高的。韩石山高度评价道:“他有周作人的渊博,但更为明通;他有朱自清的温柔敦厚,但更为圆通无碍;他有朱光潜的融会中西,但更为圆熟;他有李长之的洒脱豁朗,但更有深度”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融合了其他四位批评家之特色融为一炉,甚至更胜一筹。他成为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一个奇谈,更是处于一座巅峰之上,傲视群芳。

一、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经验

李健吾之所以成为一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是因为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李健吾有着大量而又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经验。不仅是文学批评家,他还有多重身份,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翻译家等一大堆荣誉。大量而广泛的创作实绩,硕果累累。在小说方面,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在病房中写出了中篇小说《西山之云》,此后还发表了长篇小说《心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意识流写作的长篇小说。此外还有《使命》、《坛子》等都是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在李健吾的早期创作中,最为出色的是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鲁迅曾用绚烂二字来评论李健吾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文学评论方面,《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以其“咀华”的风格闻名于世,是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批评范本;戏剧评论方面,有《李健吾戏剧评论选》、《戏剧新天》、等优秀的戏剧评论著作。在散文创作方面,有散文集《意大利游简》、《希伯先生》以其文笔清新典雅而知名。在剧本创作方面,有《梁允达》、略带戏剧色彩的悲剧《这不过是春天》等等,李健吾一生写过许多知名的戏剧评论如《雷雨》、《论“上海屋檐下”》等。他对剧作进行深入浅出分析,艺术上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李健吾看来,批评是一种艺术创作,而不仅仅是批评本身。“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一个批评家要有崇高的艺术追求,不能为了批评而去从事批评工作。李健吾一向以为艺术而艺术而活。所以,他认为一个文学批评家首先应该要具备艺术家的修养和完美的人格。批评的过程也是一种寻美的过程。把死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而不是僵硬的,不可变通的,死板的。相反,它应当是美的,鲜活的,可以源远流长,应当成为一种经典,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淘汰。在这里,李健吾更加强调一个作家的才气,灵气和创新创作能力。事实证明,李健吾是正确的,他的文学批评至今在文坛上有很高的地位。李健吾把丰富的创作经验运用到文学批评理论中去,辛勤的去探寻文学的创作规律。因此,他的批评与创作更为贴近。而理想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创作家而存在。因此,可以说李健吾是一个理想之中的文学评论家。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很重视创作这一环节。李健吾以为批评和文学创作、批评家和作家是平等的,文学批评不是文学创作的附庸或者是一种烘托文学创作工具。把文学性的批评放在和文学性的创作置于相同的位置,这相当于正式的给予文学批评予文学的本位身份。大大的提高了文学批评在文坛上的地位。

二、学贯古今,才华横溢

李健吾学贯古今,把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和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结合起来,加之他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李健吾式的“咀嚼”的文学批评风格。李健吾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李健吾从小就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对民间传说也非常感兴趣。他开学念的启蒙书目就是《孟子》。从小习读《三字经》、《东周列国志》、《世说新语》等等。在他父亲的国学的陶冶和老师严厉的指导之下,李建吾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国学大师朱自清先生悉心指导他的国文和旧诗词,李健吾的国学知识很迅速的提升。

李健吾于1931年赴法国留学,日夜地研读福楼拜,漫游威尼斯,两年的留学生涯,李健吾成为了研究法国文学的专家,此外,他还是翻译过《包法利夫人》译有《福楼拜短篇小说集》、《莫里哀戏剧集》、《包法利夫人》、等等名作,都是目前翻译界难以企及的高峰。殚尽竭力地写下《福楼拜评传》专著,引用的书籍多达96种,不下数百万字。他在法国受到了专业性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按部就班的学习,他以专注、扎实的姿态,潜心的专研学术,逐渐形成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使他能够深入地去研究而不是简单的照搬西方批评理论运用在他的批评理论中。“他选择、借鉴印象主义,跟他对法国文学批评比较了解也有关,他所尊崇的印象主义者,如雷梅托、法郎士等,大都是用法文写作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批评态度及批评方法上延续了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以采撷中西、贯古通今的深厚学养和平和包容的批评心态,在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流的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批评界贡献了带有自己独特印记的批评方法。在理性的批评中融入了感性的元素和情感。不枯燥,不乏味。为中国的印象式批评开创了先河,并形成了的带有李健吾独特的含英咀华式的文学批评方式。

1936年出版了《咀华集》,时隔6年之后出版了《咀华二集》。 出版时作者署名是刘西渭。 这两本书都是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从取名中可见李健吾对“咀华”的热爱之情。所取义是“含咀英华”,是把文学作品当做花去欣赏它的美,而不纯粹是去批评文学作品。单单是这个书名,就彰显了李健吾的一种批评姿态,是一种鉴赏的姿态而非是审判、批判的态度。在 《咀华集》的《跋》中,作者写道:“分析一首诗好象把一朵花揉成片片。冷静下头脑去理解,潜下心去体味,实际得到补益的是我,而受到损失的,已然就是被我咀嚼的作品——那朵每早饮露餐阳的鲜花。”这段话是李健吾对自己的批评态度形象而生动的高度概括。做文学批评不应该一时兴起,浮躁,随心所欲。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还需要有理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在文学批评中获得快乐与芬芳。咀嚼作品等同于咀嚼花朵,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对于我们当代的文学批评姿态有很大的影响。

[1]韩石山.李健吾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温儒敏:灵魂境遇与整体审美——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

[4]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张欣,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李健吾批评家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新锐批评家
听李健吾谈《围城》
今日批评家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韩石山先生谈李健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