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政治经济思想研究

2017-03-11 00:03王起翔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想

王起翔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青年毛泽东的政治经济思想研究

王起翔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文章对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的研究思路归纳为“贯穿明暗两条线,有三个外在维度,推动三次递变过程”。明线即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递变的顺序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过程基本一致;暗线即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递变的动力,来自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三个外在维度分别是交友、阅读与实践。三次递变过程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在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中依次递变。青年毛泽东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初衷在于寻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回顾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有助于科学安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地位。

青年毛泽东;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近代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中国近现代的两次经济转型,并为第三次经济转型创造了宝贵经验、制度基础、物质条件和理论准备。①毛泽东经济思想是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是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不能忽视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毛泽东经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研究青年毛泽东(1893年12月至1921年7月)的政治经济思想,②有助于拓展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范围,全面理解毛泽东经济思想,宏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研究递变的三个维度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交际、阅读与实践三个维度,是中国近代各种社会思潮作用于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的体现,解释了其青年时期政治经济思想递变的客观原因。

(一)交际维度

青年毛泽东在与生活上的朋友、学业上的挚友、事业上的战友交往中,实现了思想的递变。其中,“海归”师友杨昌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递变起了决定性作用。“湖湘人才群”培养了他的本土化倾向,而“北大学者群”开阔了他的近代化视野。1918年与1919年两次进京,除与黎锦熙、杨昌济等故人交往外,还结识了胡适、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知名学者,认识了罗章龙、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等青年翘楚。[1]相互交锋的思想论战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将西方近代思想与中国当时最先进的观念传输给青年毛泽东,解放了这个“讲南方土话”人的思想。

(二)阅读维度

青年毛泽东在东山小学阅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列强瓜分之危险》。1912年,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原富》,这本译著将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中的自由竞争观念带给了他。1913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修身课时,记录了“耗财损息之事,莫如营屋置衣履,故母金不可不中也。日人重毋金,箧无余帛,囷无宿粮”等来自西方经济思想的观点。[2](P4)阅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性中的利己利他。[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代表作中,他阅读了《管子》。由其阅读内容,能够看出青年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既受市场自由思想的影响,也有国家管制思想的渗透。1919年7月在健学会成立时,提出“国家要不要,家庭要不要,婚姻要不要,财产应私有应公有”等问题,在《健学会会则》中第一次体现了对经济思想的重视,主张“经济学”“有必要分□一门研究”。[4]1919年10月在问题研究会的讨论中,第一次系统地罗列了中国问题,其中细分了中国经济问题;[5]在“经济问题”中,又细分了五个金融方面的问题。③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他的影响,可以直接从文化书社的书目中看出,他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科学的社会主义》《中国人口论》《近世经济思想史论》等五本经济学著作列为“书之重要者”。[6]

(三)实践维度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07年-1909年辍学在家参加农业劳动。1912年,国家处于经济战争中,当时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最好是商业专家,毛泽东因此报考了省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后因纯英文授课而辍学。1917年,利用暑假与萧子升进行社会考察,沿途靠给人家送对联、写家信维持生计。1918年,管理学校学友会的活动经费、到京筹集赴法费用。1920年3月,在上海发起工读互助团,解除种种经济上意志上的束缚。1921年1月,请彭璜备办新民学会通信集印刷费,8月通过船山学社津贴、公私捐助成立湖南自修大学,[2](P1-23)并把经济学纳入自修大学的课程,“法科里面的科目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7]最具经济意义的社会实践,是1920年组织社会企业——文化书社。该书社以传播先进思想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书社股本以公有形式属于全体投资者,不返还股本不分红。青年毛泽东以最大股东的身份成为企业创始人,聘请易容礼出任经理。马日事变后,遭国民党当局查封。[8]

二、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递变的外在动力,而递变的发生则是他寻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的思想成果。

(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青年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可“惟圣人不喜躯壳之乐利(即世俗之乐利)而喜精神之乐利”[2](P4)的利益观;沿袭“四民分业定居论”与“孟子分工观”的传统经济思想,提出“多余之农工商业,终日经常忙碌,非为君子设也,为小人设也”的分工观;在“家薄必不能住”的短缺环境下,恪守黜奢崇俭的经济教条,“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爨”,只求达到“翼可勉强支持也”的生活标准;[9]当判断出“中国二十年内无望民治之总建设”时,幻想通过小国寡民的原始经济形态来实现社会转型,认为“最好保境自治,划湖南为桃源,不知以外尚有他省,亦不知尚有中央政府,自处如一百年前北美诸州中之一州”,“并非部落主义,又非割据主义”。[10]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流地位的时代,设想照搬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能带给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这说明他最初并未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与科学道路,这是由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力量及其经济思想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二)西方近代经济思想

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东渐,中国知识分子尝试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寻求答案。[11]在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青年毛泽东在接触西方近代思想时,丰富了自己的经济思想。

1.以物价作为分析市场的切入点

他在考察经济问题时,以物价变化为切入点,敏锐地捕捉到“日本米价顶贵的时候,每石超四十元”,[12]“言及生活代价奇昂,(记者按,近有从巴黎回者,举一物贵实例,一个旧牙刷,价二佛朗。一双皮鞋,价六十佛郎。)谓非洲各口岸,堆积麦粮千百吨,任其腐朽。各埠存货如山,轮船火车宁闲置不运载”等国际经济信息。[13]简单的价格分析,仅能揭示市场秩序混乱的直接根源,无法揭露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毛泽东通过价格分析的基本方法,客观描述了转型期的经济状况,为深入分析准备了材料。

2.股份合资与工厂性质

在地方军阀的配合下,外资公司一旦控制中国的矿产资源,便会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毛泽东清晰地预料到矿业所有权“一旦断送外人之手,不惟湘省人民永无救济之望,即湖南财政亦永无整理之资”。[14]站在捍卫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的立场上,发起驱张运动,要求遵守“凡本国人与外国人合资办理之矿业,其资金必须均等,以护主权” 的矿业条例。[14]他不是盲目地排斥外来资本要素,而是主张在维护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的前提下,中国资本应平等地与外资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资源。

而对工厂性质的理解,他认识到“一个工厂的政治组织(工厂生产分配管理等),与一个国的政治组织,与世界的政治组织,只有大小的不同,没有性质的不同”,因而判断无政府主义是无法证实的,因而得出工团主义认为“国的政治组织与工厂的政治组织异性”的思想是“愚陋不明”的结论。[15]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下,国家政治组织与工厂的生产和分配管理,都是权威式层级计划管理,配置资源以行政命令为导向,不以市场价格为依据。工厂(或称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划定于二者边际量相等处,此时交易成本最低。当一个企业无限制地扩大到包括一个社会的全部行业时,便进入了计划经济模式,价格的作用完全由政府指令代替。

3.反对资本垄断与军阀管制

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中,阻碍实现中国梦的是外来资本、军阀政府与封建地主。青年毛泽东很早便认识到这三者的特权势力是抑制中国近代经济要素流动根源,是造成人民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资本垄断是“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实业愈发达,要哭的人愈多”,因此他认为要解放人类,“只有不许实业专制,破除私人垄断”。[16]非自然垄断行业中,垄断资本家通过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掠夺消费者剩余,或通过依靠军阀政府特权,设置行业准入壁垒,抑制自由竞争。寻求短期租金最大化的地方军阀勾结外来资本势力,随意管制市场,任意扭曲产业结构。地方军阀为了增加财源,开放鸦片生产,“自张督到湘,湘省烟禁大开”,“劝民种烟,召各县团总发子令种”,[17]地方军阀强制生产鸦片,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诱导人民进行成瘾性消费,造成巨大的负外部性,通过苛捐杂税掠夺人民财富,“加米捐,加盐税,加纸捐,加田税,人民之膏腴全干”。[18]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后,深刻地理解了“厘金和关税是商人的两个生死关”,“假使把外货的关税特别加增,或竟废掉协定关税由中国自己定出保护关税来,把中国商人身上的镣铐撤去,一转瞬间国内工商业加速度发展起来,外货在中国就立刻没有立足之地”。[19]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推进,要破除三大既得利益集团对市场的垄断管制,创造宽松市场环境。

4.首次经济斗争是保护国有资产

青年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国有资产流失带来的经济恶果,发动了首次经济斗争,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军阀政府变卖国有资产,是毫无节制地用国有资产向帝国主义购买军备,完全不顾丧失经济主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只图短期内维护特权地位。“卖公地,卖湖田,卖矿山,卖纱厂,公家之财产已罄”,[18]公共资源变卖给外资,人民群众便失去赖以生存的廉价生产生活资料。“铁道卖尽,矿山卖尽,森林卖尽,商埠卖尽,乞得日本父的枪械、饷款、训练教官”,[20]外资直接控制着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矿业、林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导致“洎乎今日,富者贫,贫者死”[18]的分配效应,社会贫困日益集中到人民群众一方,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外资及军阀政府一方,悬殊的贫富差距潜伏着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诱因,并恶化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中的社会矛盾。

在充分认识国有资产流失的基础上,青年毛泽东提出建设湖南应该将生产资料经营权赋予人民,由人民创办银行、纺纱厂,明确主张“自营食,自营衣,自营住,斥其羡余之茶米矿,换得大洋及生活必须品”,[10]这是一种以商品经济为辅的自然经济思想,不是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正确方向。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完成推翻外来资本与军阀政府的历史任务,无法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便淡出青年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能够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便进入青年毛泽东视野。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传入中国后,帮助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方式与转型方向。青年毛泽东的政治经济思想离异于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为落脚点,结束了青年时期的递变过程。

1.政治经济思想中的“计划”

在思索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时,毛泽东首次表现出对计划思想的认同,“共同的准备,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要这样才有具体的效果可睹。‘浪战’是招致失败的,是最没效果的”,“是‘用力多而成功少’,是‘最不经济’”。[21]“浪战”是指资源分散利用,无法达到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完成历史任务方面;而“共同的”,就是有计划的集体行动,能克服分散运用资源的弊端,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不是随便无意的放任的去准备,实在要有意的有组织的去准备,如此才算经济,才能于较短的时间(人生百年)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很经济的可能的范围内成立为他日所必要的基础事业”。[22]这种观点,只是带有浓重的计划思想色彩,且难以考证其政治经济思想中的计划思想是否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但是由“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可以看出,他开始认同计划手段。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前,青年毛泽东客观地评价过这种思想的发展前景,他清楚“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几年来风驰雨骤,成长得好,与成长得不好,还依然在未知之数”。[23]十月革命已经胜利三年了,依旧观察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在俄国的生命力,思考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在中国运用的可能性,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并确信,“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但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24]

2.首次在政治经济问题上运用阶级分析法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期内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及政治经济思想,深切体会到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力量源泉是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那些有知识的贵族和资本家,想出什么‘资本集中’的种种法子,金钱就渐渐流入田主和工厂老板的手中。他们既将土地和机器,房屋,收归他们自己,叫做什么‘不动的财产’,又将叫做‘动的财产’的金钱,收入他们的府库(银行)。于是替他们作工的千万平民,反只有一佛郎一辨士的零星给与”。[25]青年毛泽东首次认清了私有的经济资源在自由市场上的运动规律,认清了资本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认清了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经济根源,意识到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重新分配生产要素所有权,破除市场上既得利益者的经济特权地位,才能实现公平竞争与共同富裕,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创造的成果。

三、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启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变”的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不变”的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初衷。研究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本质内涵、思想渊源与发端初衷,有助于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以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为素材,充分理解三种经济思想各自发展及相互摩擦的理论成果,并充分发挥其在解答中国问题上的建设性作用。

第一,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是青年毛泽东科学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起点。在递变中,青年毛泽东认清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在解答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上的局限,认清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暴力革命,才是解决中国经济上贫富悬殊问题的有效方式,从而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

第二,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中国化的思想基础。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不属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构成元素,也没有形成稳定的理论结晶。但对三种经济思想的思考与运用,构成了他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问题的理论成果,起到帮助他寻找实现中国梦的具体方式与转型方向的历史作用,汇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思想渊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第三,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分析三种经济思想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可的经济思想,却是不复存在的小农经济田园牧歌;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是中国大部分知识精英所认可的主流经济思想,却是人民群众的陌生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是中国人民广泛实践的经济思想,却是生产力不成熟条件下的美好遐想。抛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简单运用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是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排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学,仅有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也不能完成中国经济转型;漠视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唯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更不能找到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因此,要形成以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三种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存在依据、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释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及本质,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第四,青年毛泽东政治经济思想的递变过程,证明了其初衷是寻找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道路。如果囿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或西方近代经济思想,那么就不能找到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初衷是建立计划经济,那么为何要在苏共二十大后寻找中国道路?答案是选择计划经济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在当代中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妨回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初衷。

注释:

①第一次经济转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次经济转型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第三次经济转型是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见: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王兴国、李吉在《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轨迹》中将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划为1910年至1927年,本文则划为1893年12月至1921年7月,即毛泽东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

③五个金融问题分别是:(1)币制本位问题;(2)中央银行设立问题;(3)收还纸币问题;(4)国民银行设立问题;(5)国民储蓄问题。

[1]宋修见.青年毛泽东与北京大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

[2]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李文斌.毛泽东早期的利己利他观[J].求索,1994,(4).

[4]毛泽东.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J].湘江评论(临时增刊一号),1919-07-21.

[5]毛泽东.北京大学日刊·第四六七号,1919,(10).

[6]毛泽东.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N].长沙大公报,1920-11-10.

[7]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J].东方杂志:二〇卷六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03-01.

[8]毛泽东.文化书社组织大纲[N].湖南大公报,1920-08-25.

[9]毛泽东.给黎锦熙的信[A].新民学会资料选辑[C].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1979.

[10]毛泽东.湖南改造促成会对于“湖南改造”之主张[N].上海申报,1920-06-28.

[11]邹进文.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0,(5).

[12]毛泽东.强叫化[J].湘江评论(创刊号),1919,(7).

[13]毛泽东.各国的罢工风潮[J].湘江评论(创刊号),1919,(7).

[14]毛泽东.反对张敬尧私约卖矿的呈文[A].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毛泽东.给蔡和森的信[A].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集[C].1921.

[16]毛泽东.不许实业专制[J].湘江评论(创刊号),1919-07-04.

[17]毛泽东.湘人对张敬尧运烟种之公愤[N].上海申报,1920-01-06.

[18]毛泽东.驱张敬尧代电[A].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9]毛泽东.北京政变与商人[N].向导周报(三十一·三十二合刊),1923-07-11.

[20]毛泽东.湖南人民自决会宣言[J].天问(十六号),1920-05-16.

[21]毛泽东.给陶毅的信[A].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C].1920.

[22]毛泽东.给周世钊的信[A].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C].1920.

[23]毛泽东.发起文化书社[N].长沙大公报,1920-07-31.

[24]毛泽东.给萧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的信[A].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孙 畅

The Study of Young Mao Zedong’s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WANG Qi-xiang

(Central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Beijing 100091,China)

Young Mao Zedong’s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is summarized as “explicit and implicit lines,three extra dimensions and triggering three times transitional changes”. The explicit line is the agreement of the changing order of young Mao Zedong’s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 ethos. The implicit line is that the drive of this change comes from practice of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route for China’s great rejuvenation. Three extra dimensions are making friends,reading and practicing. Three transitional changes cover the proces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thoughts,the west modern economic and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 ideas. Young Mao Zedong’s choosing socialism was out of searching for China’s great rejuvenation. The review of this theory is good for constructing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the west economic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conomic thought in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oung Mao Zedong;Chinese traditional economic thoughts;the west modern economic thoughts;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 thoughts

2016-07-25

王起翔(1991-),男,云南建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理论研究。

1004—5856(2017)01—0004—05

A8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1.002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想
特拉斯辞职,但英国的政治经济乱象还在继续
历史和哲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涵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中国政治经济模式及其未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