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并重构建中医药院校中药药理学混合式课程体系

2017-03-11 03:58周玲玲袁冬平许惠琴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药理学中医药课程体系

周玲玲,梁 涛,喻 斌,袁冬平,时 乐,许惠琴,陆 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中西并重构建中医药院校中药药理学混合式课程体系

周玲玲,梁 涛,喻 斌,袁冬平,时 乐,许惠琴,陆 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现代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课程整合构建特色课程模块,编写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创建微信公共平台,并建设产学研临床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网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移动和终身学习。

中药药理学;混合式课程;中西并重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利用现代药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发展起来的学科,我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速、实验方法先进,但课时有限,且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的教学缺乏统筹性和教学连贯性,因此如何紧扣中医药特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现代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交叉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是我校一直探索的课题。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学日益受到关注[1-3]。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混合式教学。

中药药理学和药理学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多关联,实验方法也有共通之处,将二者系统地组织起来,建立混合式课程体系,不仅可实现在线和面授的混合、实体和数字资源的混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混合,而且可实现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的混合、理论和实践的混合、科研与教学的混合。因此,我校遵循中西并重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混合式学习为主导,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兼顾、教研与临床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互补”的现代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1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中西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新模块

将中医药专业的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药理学实验、中药药理学实验、中药学综合实验等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重复,调整课程比重,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构建课程模块,开展分层次教学,合理规划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内容和侧重,建立基础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主要侧重三基训练,拓展模块包括临床和研究模块。根据中医/中药专业的特点设置各模块比重,实施分层次教学:基础型以三基为主,培养中医药专门技术人才;提高型融入部分扩展模块,培养中医药综合型人才;精英型以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

2 编写系列教材,丰富线上资源

在传统教材建设方面,兼顾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序贯性,融合现代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内容,编写中医药专业的《药理学》规划教材,优化先导课内容;编写《中药药理学》规划教材,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网络药理”等;编写《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整合和优化实践内容。

在线上平台建设方面,建成江苏省精品课程网站,创建微信公众平台,集教学资源展示、自主学习与评价、师生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同时制作和完善了数字资源,倡导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

3 探索灵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开展翻转教学[4]、PBL教学、双语教学、教学激励[5]等研究,比较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传统中医药和现代药理知识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4 产学研临床一体化,构建特色的分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网络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借力中药药理学科、产学研基地和附属中医院的飞速发展,反哺辐射教学。依托承担的科研项目,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讲座、导师培养和创新训练等形式实现教研融合[6],结合医院抄方见习和企业实践,实现了产学研临床一体化教学,同时实现了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共享,打造了省部共建中药药理学特色教学平台,连通了学科的3个科研基地和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网络。

5 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组成相对稳定的混合式课程教学团队

构建混合式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此,我院将国内外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培训等多种方式结合,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针对教师的专业和特长,建立了不同的教学小组,将本小组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此外,实验教辅人员也全面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梯队。

6 建立便捷有效的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

基于网络平台和手机终端,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成绩评定体系,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实行电子化评价,结合线上线下的作业、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将其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估。另外,依托学校平台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过程监控教学质量。

经过教学实践,我院构建了中药药理学的线上与线下、自主和协作、理论和实践、科研与教学等混合式课程体系,在中医及中药类专业试点后,收到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1]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52-55.

[2]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龚志武,吴迪,陈阳键,等.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

[4]郑晓丹,张华阳,胡小勇.基于智慧终端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5(7):115-119.

[5]袁冬平,时乐,龙军,等.中药学专业的药理学个性化激励教学设计与实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277-279.

[6]周玲玲,袁冬平,许惠琴,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2):14-15.

G640

A

1671-1246(2017)22-0011-02

中药学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2015年度(第二期)教改课题(NZYZYX2015-04,NZYZYX2015-11)

猜你喜欢
药理学中医药课程体系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艺术药理学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