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2017-03-11 10:32戎华刚
关键词:学术腐败研究成果学术

戎华刚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戎华刚

梳理1997~2016年中国知网所收录的研究学术腐败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第一,学术腐败的提法尚存争议,对学术腐败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不一;第二,学术腐败有社会转型等宏观层面、制度缺陷等中观层面和心理因素等微观层面的成因;第三,防范学术腐败,需要从完善制度、道德治理、法律应对和综合治理等四方面着手。建议后续研究厘清学术腐败的内涵与外延、寻找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并加强学术腐败实证研究。

学术腐败;研究进展;述评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研究学术腐败的相关文献不断增多,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学术腐败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1997~2016年间以“学术腐败”为篇名的676篇文献为样本,分析和梳理相关研究进展情况,探究既往研究之欠缺,提出后续研究之建议。

一、学术腐败研究进展描述

关于学术腐败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1997年,仅有1篇。2001年之后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趋势,2002年(95篇)达到峰值,2005年(41篇)陷入低谷,2006年(94篇)再度出现峰值,2008年(25篇)又跌入低谷,2009年(59篇)小幅回升后,2012年再度跌入低谷,仅有14篇文献发表。2013年以来,每年的发文量在10~20篇。

就文献来源而言,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最多(410篇),其次是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40篇),硕士论文15篇,会议论文11篇。

从被引用情况来看,676篇文献中的45.4%(307篇)被引用共计1 971次,篇均引用6.4次。被引10次及以上的文献有54篇,87篇仅被引用1次。若以676篇文献来计算,篇均被引用2.9次。

就成果发表者而言,几乎没有早期涉足并坚持至今的学者。发文最多的是杨玉圣(10篇),其次是葛剑雄、王华生和宫希魁(5篇),曹树基、曹淼孙、方舟子(3篇)。就作者所属机构而言,最多的是复旦大学(9篇),其次是中南大学(7篇),郑州大学(6篇),河南大学(5篇),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4篇)。从成果发表者及其所属机构来看,学术腐败研究尚未形成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

二、学术腐败研究内容综述

总体上,学术腐败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学术腐败是什么?第二,学术腐败表现如何?第三,学术腐败为何出现?第四,学术腐败如何治理?

(一)学术腐败的提法与含义

虽然学术腐败相关研究日渐增多,但对学术腐败的提法却存有争议且对其含义认识不一。少数学者不赞成使用“学术腐败”这个词,认为学术界的许多问题不属于公权私用范畴,使用该词容易把非腐败问题当作腐败问题,容易夸大问题严重程度从而不利于学术发展[1],认为“将学术界、教育界、科技界等领域出现的各种不道德、不规范和违纪违规等不良现象笼统称为‘学术腐败’并不科学,应按国际通行的说法,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或不良行为比较恰当”,不能“简单地套用‘学术腐败’”[2]。

大多数学者赞同使用“学术腐败”,认为这一概念不仅可以涵盖学术界一切不良风气和行为,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不过,赞同使用者的认识并不一致。对学术腐败的现有界定可分两种:一是广狭义界定,二是综合界定。在广狭义界定中,有研究成果指出,广义指学术活动领域的集体和个人为谋取私利而违反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良知的行为;狭义指学术活动领域拥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个人或集体滥用权力违反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良知的行为。[3]7强调腐败和权力的紧密勾连,是否滥用公共权力是判断腐败的基本条件。也有研究成果认为,广义上学术腐败指所有和学术研究、学术评价等相关的消极腐败情形;狭义上指与学术权力行使有关的不道德或不规范行为。[4]5

更多的研究成果给出综合界定:学术腐败指学界拥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个人和集体滥用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或偏离学术责任以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特殊利益的权力变异现象。[5]有研究成果将其界定为学界中一些集体和个人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活动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行为。[6]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将学术腐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生在一般学术活动参与者中的学术风气腐败;二是发生在学术权力控制者中的学术权力腐败;三是发生在整个学术组织层面上的学术机构腐败。[7]也有研究成果指出,学术腐败指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交易、学术欺诈乃至学术诈骗等损害学术秩序的违法行为。[8]

综上,关于学术腐败适用领域,有人认为是仅指学术活动领域,有人认为涵盖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活动或者学术研究与学术管理过程,也有人将其仅限定于学术管理领域。关于学术腐败主体,有人强调主体是拥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人,有人将主体界定为个人和集体,也有人将主体细分为一般学术活动参与者、拥有学术权力者和学术机构三类。关于学术腐败动机,有研究成果强调主体谋取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也有研究成果强调主体在主观上的故意性。关于学术腐败的外延,有人认为是违反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良知的行为,有人认为包括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学术规范甚至违纪违法行为,也有人指出抄袭、剽窃、作假等一些违反通常的学术规范的行为不应该被称为学术腐败。关于学术腐败行为的性质,有人认为是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有人认为是不道德和欺骗行为,有人认为是不诚实和不正当的行为,有人则认为是违法行为。

(二)学术腐败的表现

对学术腐败表现的准确描述有助于把握“病症”,从而为探寻“发病机理”奠定基础。学术腐败的主体,可分为学者个体、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学者个体身上常见的学术腐败表现为:一是学术研究与成果发表中的腐败,如低水平重复、抄袭剽窃、粗制滥造、成果造假、不当署名、泡沫学术、学术炒作等。二是项目申报、学术评审与评价中的腐败,如伪造信息、关系评审、学术贿赂、学术交易、学霸现象等。学术机构存在的学术腐败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中的学历、学位“注水”。二是在重大项目申报、重要学术评审、学术站点申报等中的集体“攻关”、学术包装行为。学术期刊中的学术腐败表现为:假借学术敛财,“见钱就发”;期刊社或编辑收受作者贿赂或变相受贿。

以学术为主体,可以将学术腐败概括为学术经济化和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指在市场规则、市场价值观的影响乃至侵蚀下,以学术为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各种行为,如项目申报中的“跑部钱进”、论文买卖、钱学交易等。学术政治化指因受官本位影响而出现的学术依附行为,如将学术作为资本谋取行政地位、利用手中行政权力获得学术利益、学阀现象和学术剥削等。

此外,还有人提出“隐性学术腐败”,认为“形形色色的内刊、增刊,只要你给版面费,基本上来者不拒。……如此公权私用,谓之腐败,当不为过。而这种腐败,却是公开的、合法的,程序上很难说有什么不当。故谓之‘隐性腐败’”[9]。

(三)学术腐败的成因

不同研究成果因视角不同对学术腐败给出了不同解释。有强调个体因素在学术腐败中作用的,如个体诚信观念淡漠[10]、学术道德滑坡[11]、学术价值观错位[6]、学术水平低下[12]、存在功利心理和特权心理[13]等。基于个体视角的解释能够说明即使处于同一社会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会卷入学术腐败而有的人则不会。如果学术腐败的根源在于个体,那么想减少或消除学术腐败只用改变个体即可。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论揭发和处理多少个学术腐败个体,又会有很多的学术腐败个体源源不断地出现,对此个体层面的解释无法做出回答。

于是,更多的研究成果着眼于社会力量对学者行为的影响,探寻学术腐败的社会根源。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社会转型期各种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和不健全,社会价值观在趋向多元化的同时出现畸形,导致人们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心态。[14]有研究成果关注到学术制度对学术腐败的诱发效应,认为科研体制存在漏洞[15]、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11]、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完善[6]、行政与学术勾连且对学术干预过多[16]、学术资源配置不合理[17]等是导致学术腐败发生的制度性因素。有研究成果发现查处频率是决定学术腐败发生率的重要因素[18],也有研究成果认为是学术资源的封闭性导致了学术垄断进而滋生出学术腐败[19]。社会层面的解释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它无法解释为何在同一社会环境下,多数人并未出现学术腐败行为。

为了更加科学和全面地解释学术腐败,更多研究成果强调个体因素、社会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对学术腐败的促动,认为学者学术素养薄弱是内在原因,追求狭隘的短期利益是重要诱因,反腐工作措施不力是重要原因,社会经济、政治领域腐败的病毒性传染是环境性因素。[20]15-21有研究成果提出,制度乏力是学术腐败泛起的体制性缺失,集体功利是学术腐败蔓延的机理性病端,弱视产权是学术腐败扩展的法力性缺失,权位搅和是学术腐败升级的行政性软肋,评价失范是学术腐败流变的引导性误区。[21]也有研究成果认为,对学术声望的追求为学术腐败滋生留下了空间,绩效评价和问责文化渗透于学术活动加剧了学术腐败的滋生。[5]

虽然相关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剖析学术腐败的成因,但整体上偏重外部归因,强调外在环境和客观因素如社会转型、学术管理与评价制度等的影响,而较少作内部归因。尽管每项研究都因其视角或切入点不同而存在局限,但均有助于更进一步认清学术腐败的成因。从不同角度探寻学术腐败的成因好像是用不同“图片”拼出学术腐败成因“图景”,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拼出完整的学术腐败成因图,但随着“图片”的增多,我们对学术腐败成因的认识肯定会更趋清晰和完善。

(四)学术腐败的防治

采用何种观点解释学术腐败对于如何防治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各自不同的学术腐败成因阐释,不同研究成果给学术腐败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有研究成果提倡道德治理,认为“行政干预的效果很有限,必须加强自律”[22],加强诚信的道德培养是防范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要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为“诚信”治学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加强学术反腐制度建设[23]。有研究成果着眼于制度完善,指出“杜绝学术腐败不是靠讲良心、守道德就能制约的,要建立完善的制度”[24],需要改革学术评价体制、重罚腐败者、设立腐败举报制度和严格同行匿名评审制度[24],重建学术规范体系、建立学术研究监控制度、设立独立监控机构[25],也需要建立学术腐败的“问责制”[26]。有研究成果提出要利用法律应对学术腐败,认为需要完善规制学术腐败的民法、行政法等法律系统,并在刑法上增设学术诈骗罪。[8]

基于对学术腐败原因复杂性的认识,更多的研究成果强调综合治理。例如,有研究成果认为应对学术腐败需从五方面入手: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学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重点大学应在学风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界应达成共识,众志成城;确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要善待学术批评,大力开展学术批评。[27]有研究成果提出要减少学术运作中的政府行为,合理配置学术资源并建立切合实际的考核和晋升制度,改革学术出版体制,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并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并开展有效的学术批评。[16]有研究成果认为需倡导学术道德、强化学术制度、加强法律手段、运用技术手段并加强学术监督。[28]

此外,还有人从建立学术信用体系[29]、加强科研档案监管[30]、破除“学术潜规则”[31]、引入市场化[32]等方面提出学术腐败治理对策。

三、既往研究之欠缺与后续研究之建议

围绕学术腐败的界定、表现、成因与治理对策,各方展开多角度分析,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然而,在笔者看来现有研讨还存在以下欠缺。

第一,对学术腐败含义的研究尚需深入。学界对“学术腐败”的提法持有不同意见,即便赞同使用这一术语者对其含义认识也不一致,这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无法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在“学术腐败”同一术语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指称,其结果是各说各话地争来争去,看似是热烈的学术讨论,其实是在“打空拳”。其二,无法有效防治学术腐败。对学术腐败内涵认识不清就无法划定其外延,或者把它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或者仅将其限定为某几种行为,人为地缩小其外延。对学术腐败含义认识的模糊不利于探究有效的防治策略,因为要想找到问题的准确答案,最根本的是要理清问题中术语和概念的含义,弄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是发现答案的必要先决条件。[33]25

第二,对学术腐败的理论解释尚显不足。现有研究的学科性视角有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多采用制度分析、博弈论和成本收益分析,伦理学视角的研究从价值观、道德发展阶段等入手,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从腐败动机、道德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法学视角的研究多是谈论学术腐败的法律应对。这些研究成果多是从现象描述的角度论证学术腐败的存在及其严重性,然后或从社会大环境,或从学术小环境,或从学者自身角度探寻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学术腐败的研究和解释欠缺理论支撑,尚不能令人信服地阐释学术腐败的生成机理。

第三,对学术腐败的实证研究还需加强。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多为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少,存在“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文献堆积多、现状分析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的问题,其结果是出现大量重复性的学术腐败现象描述或主观性较强的评论、感想与解释。因此,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或案例分析进行较多的实证研究,以便于“把事实分析清楚而不是利用语言的文学性把事实解释成许多令人吃惊的样子”[34]92。

综上,笔者认为当前学术腐败研究的重点有三:一是界定清楚学术腐败的含义,明确学术腐败的范围。关于学术腐败的研讨可谓是“铺天盖地”,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腐败?其表现都有哪些?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二是构建学术腐败理论体系,探寻具有说服力的学术腐败理论,解释清楚学术腐败的形成机理。三是加强对学术腐败现状的调研,切实把握学术腐败的范围与严重程度。

[1] 顾海兵.学术不良行为:类型与治理[J].河南社会科学,2003(3):58-60.

[2] 专家指出将学术不端行为统称为“学术腐败”不科学[J].科协论坛,2002(6):47.

[3] 万晓光.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

[4] 宗丽.学术腐败治理制度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 宋旭红.学术腐败与学术守望[J].山东高等教育,2014(1):50-56.

[6] 郑良勤.高校学术腐败及其遏制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7-139.

[7] 冒荣,缪榕楠.论学术腐败的内在根源及社会控制[J].煤炭高等教育,2003(1):9-14.

[8] 王崇能.学术腐败法律规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6(9):214-220.

[9] 笑蜀.新一代别染上隐性学术腐败[J].中国改革,2002(1):20-21.

[10] 李陈续.创新评价体系与重塑诚信观念“双管齐下”[N].光明日报,2002-02-06.

[11] 周大亚.加强学风建设 繁荣学术研究:近期学风建设问题讨论情况综述[EB/OL].[2017-05-20].http://kyj.cass.cn/Article/127_2.html.

[12] 亦明.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EB/OL].[2017-05-18].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374&page=1.

[13] 赵恒平,王微.学术腐败的心理探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2-14.

[14] 纪宝成.加强学术学风建设 繁荣人文社会科学[J].社会科学论坛,2005(1):5-10.

[15] 何祚庥.警惕学术腐败[J].检察风云,2005(13):29.

[16] 蒋寅.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9(9):30-63.

[17] 孙正聿.学术资源配置不合理必然导致学术腐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5-18(004).

[18] 蒋嵘涛,邓林.高校学术腐败查处的博弈分析研究[J].高教探索,2016(4):30-34.

[19] 吴世勇.论学术资源的封闭性与学术腐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45-47.

[20] 余晖.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腐败的表现、成因及遏制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1] 兰刚.学术腐败现象的内生性机理探究[J].理论前沿,2009(22):28-30.

[22] 蔡闯.加强自律 科学考评:高校负责人谈根治学术腐败[N].光明日报,2002-03-27(03).

[23] 夏卧武.加强“诚信”的道德培养是防范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3):48-51.

[24] 孙闻,韩冰,张晓晶,等.治学术腐败,不只靠讲良心守道德[N].新华每日电讯,2009-03-07(005).

[25] 朱雪梅.学术腐败与学术制度的重建[J].社会科学论坛,2004(5):47-49.

[26] 薛世君.反学术腐败也要问责制[N].中国改革报,2009-08-06(003).

[27] 杨玉圣.为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术腐败问题答问录[J].社会科学论坛,2001(10):48-56.

[28] 李丽杰.高校学术腐败预防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06-307.

[29] 曹妮妮.学术信用体系:防止学术腐败的必由之路[J].情报资料工作,2003(2):22-23.

[30] 程娅.加强科研档案监管 预防高校学术腐败[J].浙江档案,2010(3):42-43.

[31] 宋惠昌.从破除“学术潜规则”着手根治学术腐败[N].学习时报,2009-08-17(006)

[32] 吴木栾.遏制学术腐败需要引入市场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01-23(A03).

[33] 沃什博恩.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M].3版.林克,黄绪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34]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7)04-0082-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4.018

戎华刚,教育学博士,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新乡 453003)。

2015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2015-6);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学术腐败滋生机理与衰减策略研究”(2015-ZD-070)。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研究成果学术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
遏止学术腐败还须制度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