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2017-03-11 12:33王建武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建武

(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文化与教育】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王建武

(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虚拟性、互动性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使大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表现在:一是国家层面,要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指导;二是社会层面,要建设网络生态环境良心工程,加强社会主流思潮的舆论引导;三是高校层面,要摸清网络媒介的使用规律,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四是学生层面,要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网络;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地交流、交锋、交融,西方从未放松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侵蚀。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人,不可能置身事外,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但其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1]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但社会阅历不足,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不强,其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受外界影响较大,尤其是在面对网络这个虚拟环境的诱惑,往往不能理性对待。因此,加强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渴望自我、自主,但缺乏独立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95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大都比较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和自主,渴望独立掌控自己的学业生活。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独立能力仍然很弱,遇事很少进行系统地思考,生活上仍然以父母的供给为主,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有想法、有见解,但缺乏社会阅历

每个大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一面。在“半个社会”的大学中,大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学习做人,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看问题、想办法。但受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影响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其可能会对自己的发展有短暂的迷茫。

(三)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缺乏抗挫能力

大学生在迈入大学之前,都必须经历高考。高考是面对全国青少年的一次相对公平的考试,其能够将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出来。一般来说,大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再加之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临场应变、心理素质不强,抗压抗挫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网络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信息量大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跟上时代的节奏,而网络便是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信息量大这一特点于人类来说有利有弊,利在人们可以从网上搜寻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使人们吸收知识的速度更快,弊在不法分子也会利用网上的信息来犯罪,或者在网上发布恶意信息误导受众。据资料显示,目前每天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1EB(即10亿GB或1 000PB),这意味着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可刻满1.88亿张DVD光盘。[2]网络信息量依旧在不断地增长,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二)具有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面对所有人的公众平台,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但这个空间是虚拟的。从QQ到微信,从微博到论坛,每个人都使用自己所选取的昵称,并未以真实信息进行交流,使人难以判定信息真伪,现如今各种网络诈骗问题也大多源于此。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从网络责任和网络诚信的角度提出实行网络实名制,促使这种特征呈逐步弱化的趋势。

(三)传播速度快

相较传统媒介而言,网络的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信息一经网络媒体发布,便立刻公布于世,不受地域、时空及气候的影响和限制。网络的“实时传播”比传统媒体“滞后传播”更领风骚,其以最快速度传播的特征,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鲜度,便于人们及时了解、沟通、交流和处理。网络的“刷新更换”功能比传播媒体的“滚动播出”更胜一筹,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全天候地跟踪事情的进展、关注事态的发展、了解事情的真相。

(四)具有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网络中传、收双方的双向互动传播。网络从一产生便以互动的形式出现,随着微信、微博、QQ、陌陌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更是让这种互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沟通交流的及时性、时效性和便利性。

(五)传播范围广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范围更广,具有全球性,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网络、WIFI的地方,都能收到或看到相关信息,这种全球性也体现了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传播范围广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本身“无处不达”的功能体现;二是社交软件助推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也即彼此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换,如朋友圈中的信息转发、评论。

三、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网络使广阔的世界成为“地球村”,即使跨洲跨洋,也能在互联网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人们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眼见的这方小天地。同样,网络也是一个巨大且宝贵的书库,它以数字化的形式独特地存在着,鼠标一点就能在互联网上浏览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进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查找速度,而且知识的种类也更加多样。

2.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

传统的就业途径是投递纸质简历或到人才招聘市场进行面试,但是这样做的效果显然并不理想,反而造成大量的纸张浪费和人力消耗。而在网络时代,学生只需要上网搜索招聘信息就能知道哪些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大概能够胜任的工作,然后通过电子邮件或打电话的形式进行联系,这样找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精准性,有利于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3.网络为大学生交流提供便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以前,大学生主要靠书信、当面交流、电话、短信等方式交流,现如今,QQ、微信等沟通交流软件越来越流行,大学生可以通过这类聊天软件交流,大大降低了交流成本。同时,QQ、微信这类软件还可以建群,一个社团、一个班集体、一个组织可以组建一个群,平时发消息通知十分便捷,只要“@全体成员”,大家都可以看到,省去了一个个通知的繁琐过程。

4.网络为大学生生活提供便利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通过国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电商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有针对性地筛选和订购自身需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其节约了时间和金钱。且大学生平时外出购物就餐,不用带钱包、银行卡等,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各大网络支付平台进行消费,这为大学生提供极大的便捷。此外,大学生还通过咸鱼、“58”等二手交易平台,处理生活中不太需要的物品,从而达到合理整合资源的效果。

(二)负面影响

1.过度使用网络会对大学生身体造成伤害

与高中相比,大学生学业压力降低,平时课业少,空余时间明显增加,但其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几乎每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容易使他们被网络游戏、网络交际、网络色情所引诱,有的学生甚至“网络成瘾”,对其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网络对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与身体素质水平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长期长时间静态坐式生活导致其呼吸机能水平减弱,也会对大学生的速度、耐力与下肢力量造成严重影响,且学生长期沉迷网络将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饮食规律与体质锻炼,最终必然会影响其自身的体质健康。[3]比如,干眼、青光眼、听力减退、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这是以前中老年人才会患的疾病,但现在已经扩大到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同时,“低头族”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调查显示,超半数的人认为自己是“低头族”,从年龄看,年轻人中“低头族”远高于中老年人;从学历看,学历越高越习惯低头玩手机。[4]2016年,笔者所在的学校曾发生几例大学生因长期上网引起的颈椎腰椎病和因长期低头玩手机引起的头部不能转动的病例。

2.网络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如不能正确引导,将会产生严重影响,留下“后遗症”。这种引导一方面离不开家长的谆谆教诲、教师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社会主旋律的弘扬、环境主渠道的发挥、文化主阵地的营造和榜样正能量的传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不恰当的伤害性语言,以及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可能会对国家、社会或个人造成伤害,从而形成网络暴力。二是一些失真或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不经过滤便大肆传播,有些网络媒体频繁报道或者习惯使用庸俗和低俗的词语来吸人眼球,其偏离或背离了社会主思潮。三是现在网络中仍存在一些非法色情网站,如大肆发展的“美女直播(视频)”、网络游戏和网络赌博等。四是网络成为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宣传和“推销”的平台。这些都会使当代大学生在上网时做出不正当的选择,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他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伤害。

四、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而网络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或者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正确的选择,因此,加强网络时代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的行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这里所讲的“观念的东西”即意识,它是行为的先导,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所以,只有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才能够产生合理的、正确的行为。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常会因为无节制上网而造成学业受挫和身体亚健康,或因为使用网络的行为不当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变化,这时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和干预。宏观上讲,要加强思想理想信念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微观上讲,要加强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规范使用网络信息的行为。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中良莠不齐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和养成正确使用网络信息的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自制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即自制力或自控力。众所周知,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欠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地域、时空、环境等要素来看,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6],大学生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大学生又有自己相对独立和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大学生使用最多、对其吸引最大的莫过于网络。网络对大学生具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树立远大的目标;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将主要精力和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从而自觉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使用时间;有利于教育大学生认识网络弊端,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增强网络游戏等诱惑的抵抗力,合理安排网络娱乐时间。

(三)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差别,正确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突破地域、时空和环境的界限,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人际交往。网络凭借其独特的交流、交往及文化形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课余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内容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网络传销、网络诈骗、网络交友不慎等现象时有发生,媒体也常有报道,避免和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成当务之急,因此,应当加强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虚拟网络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性,掌握和处理深陷危险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过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反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困难的危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处理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的人际关系,增强个人与网络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适度地在网络上进行人际交往。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如果说网络中存在色情、诈骗、传销等有悖伦理道德的现象,那么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更是沉渣泛起、暗潮涌动。国外的反马克思主义裹上“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普世价值”的嫁衣,在世界范围内强力推行其意识形态;国内的一些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织和人物借口主张意识形态领域要多元化来推行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并欺骗青年学生接受其价值观,甚至涉及政治煽动。大学生初入社会,意识形态还不稳定,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自然成为反动组织的重要目标,因此,应当加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政治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抵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政治功能,使大学生具备政治判断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学生对国家及国家制度的认同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今日之成就,鼓励学生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国家层面: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指导

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7]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就是人们的“绿水青山”,也是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净化器”,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阻拦索”。为此,一是要加强网络立法,筑牢网络使用监管平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8],国家有义务也有责任为青少年建立起一道安全使用网络的屏障,让他们远离色情、暴力的毒害,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二是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防止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入。要旗帜鲜明地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防止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入和国内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势力抬头,加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力量。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指导,引导社会各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9]党和国家的思想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会各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

(二)社会层面:建设网络生态环境良心工程,加强社会主流思潮舆论引导

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各社会媒体、互联网等要加强社会主流思潮的引导,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一是互联网公司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建设良好的生态网络环境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首要任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针对社会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发挥疏导沟通作用。二是网络媒体要具备“四个意识”,针对群众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问题动向,对症下药,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引导力。三是网络公司、社交软件管理方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要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引导人、教育人和感化人,要深刻认识到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环境这项民心工程的重要性。

(三)高校层面:摸清网络媒介使用规律,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

有人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必定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为大多数大学生会沉迷网络游戏等,而忽略德育学习。但笔者认为,应主动出击,在网络世界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是各高校要摸清博客、SNS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优势和使用规律,开展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受学生欢迎的网络教育活动。[11]比如,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刻板性,将其融入幽默的综艺节目,寓教于乐,从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二是各高校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题网站建设,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网站建设;加强红网宣传和普及力度,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情感。三是要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四)学生层面: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一是大学生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可以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浏览时事要闻等,但对“黄赌毒”、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西方意识形态等负面、极端和消极宣传要自觉做到闭目不看、避而不谈。二是要做网络的主人,即合理使用网络,使其为我所用,而不是为网络所累,做网络的俘虏或奴隶。网络时代虽有大数据的便捷,但当代大学生也不能忽视书籍阅读的重要性。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种讲座(论坛)、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和社团组织,尤其是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只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才能提升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其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也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避免触及道德底线。

[1]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08-113.

[2]中国行业研究网.目前每天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1EB[EB/OL].(2013-10-11)[2017-06-15].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1011/090221827.html.

[3]刘芳梅.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7):108-113.

[4]鲁哲.逾半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低头族”[N].新民晚报(上海),2014-06-3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

[6]王晓易.清华等四大高校校长: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EB/OL].(2010-11-28)[2017-06-15].http://edu.163.com/10/1128/11/6MIRCARA00293L7F.html.

[7][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0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10]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0-10(007).

[11]曹文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05-20(016).

【责任编辑:周丹】

G641

A

1673-7725(2017)09-0122-06

2017-07-03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课题(项目编号:CSJ14-028)的研究成果。

王建武(1977-),男,四川阆中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