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天道与政变关系浅探

2017-03-11 12:52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昊天统治者诗篇

李 颖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文史论苑】

《诗经》中天道与政变关系浅探

李 颖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诗经》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但在其中一些诗篇中,为反映世道由盛变衰,国家政教纲纪崩坏,把政变与仿佛带有预言性质的天道相联系,天不循常道甚至逐渐深入为下层民间“怨天尤人”的借口,周王室的没落,在《诗经》的部分诗篇中通过天人合一的角度表达,周代历史在这些诗篇中不再是一味的赞扬与歌颂,而是带有批评和讽刺性质。

《诗经》;天道;政变;天人关系

《诗经》是一幅巨幅画卷,《论语·阳货》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情在《诗经》中都有形象的表现,五百多年的历史贯穿于其中,历史的交替当然也不例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仿佛是封建社会遵循的法则,国运已尽的背后是处于水深火热状态中的下层人民,风、雅中的部分诗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时期的部分诗篇中饱含凄苦风霜,《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2],显然,这些统治者不是所谓“善人”,不明白以德报怨、天佑善人的道理。天道在《诗经》的有关诗篇中常常以警告者的身份出现,“天”字在诗中是评判法则的存在,然而却无济于事,政变依然在发生、发展。周懿王时期的国事衰落,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周宣王的自以为是,周幽王的荒淫无度,暴雪、饥荒、瘟疫等天灾,宠爱褒姒、重用小人等人祸,这些自然界的变化与人间事象在这些诗篇中均有对应,其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真情。在周代,已有“天”这一说法,“天”在《诗经》中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意义的天;二是赋予人格意义的天。本文所提到的“天”,指的是后一种说法。

一、《诗经》诗篇中的天道寄托——以“刺周王”为例

周幽王是亡国之君,无论是当时的天道抑或人事,都成为《诗经》中这类亡国诗篇的写作依据,在诗人眼中,悲愤之情由此衍生。《史记集解》徐广曰:“泾、渭、洛也。”骃按:韦昭云“西周镐京地震动,故三川亦动”。《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可见,周幽王时期自然灾害严重,这些现象在《诗经》中便有体现。

在《诗经·小雅·节南山》中,“天方荐瘥,丧乱弘多”“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3],这首诗中六次出现“天”,瘟疫、丧乱、饥荒,天灾频发,最后埋怨上天不公,人民生活不安定,在这混乱之际,“忧心如酲,谁秉国成?”[4],国政掌握在谁的手中,质问过后,写出最终劝诫:“式讹尔心,以畜万邦”。《毛诗序》:“《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自然灾害的发生在《节南山》中营造出悲凉而又无可奈何的气氛,诗中还提到尹太师,幽王重用奸佞小人,尹太师便是其中一个。诗中提到“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这句话说明家父对尹太师不仅仅是畏惧,怨恨更甚,恨中却又无奈至极。《诗经·小雅·正月》开头:“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而后“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天夭是椓”[5],该篇中繁霜、阴雨营造的凄凉氛围与褒姒灭国互相呼应,天变及人祸同时发生,根本原因显而易见,幽王统治无道,宠爱褒姒,荒淫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愤慨却无他法,只可提笔。《竹书纪年》亦有提到:“三年,王嬖褒姒。冬,大震电。四年,秦人伐西戎。夏六月,陨霜。”[6]方润玉《诗经原始》中提到:“此必天下大乱,镐京亦亡在旦夕,其君若臣尚纵饮宣淫,不知忧惧,所谓燕雀处堂自以为乐,一朝突决栋焚,而怡然不知祸之将及也。故诗人愤极而为是诗,亦欲救之无可救药时矣。”周幽王六年辛卯朔(公元前776年9月6日),月食与日食接连发生,《毛传》:“恶也。”《郑笺》:“告天下以凶亡之征也。”《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天变描写越发严重,“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7]君王无德通过这一系列的自然现象预示,诗人借天变喻政变,不单是对历史现象的描述,更把这种现象赋予政治、社会色彩,讽刺意味更加直白。《诗经·小雅·雨无正》中:“降丧饥馑”“不畏于天”等诗句直指于“天”,质问之下,愤怒更甚,诗篇透过正向的时间排序,说明了西周王室及贵族转移的原因及过程,首先就点出了因灾异所道致的饥馑导致国家受到严重的打击,接着众贵族离开他们的封地去避难,最终因为关中地区的局势与自然环境已不可支撑王室的存在而滞留东方不归。国已破,深深的无力感通过直白的诗句表达出来,“辟言不信”是根源,山河依旧,只是人已颠沛。《诗经·小雅·小旻》开篇就写道:“昊天疾威,敷于下土”[8],上天大发威风,暴虐遍布下面土地中,以怨天的口气发端,天在这里是诗人发泄情感的对象,之后的政治混乱现象从此一一引出,诗人在暴乱中怨天实际是在讽刺统治者,上天降下灾祸,导致民不聊生,但上天为什么要降下灾祸,根本在于统治者没有做到胸怀天下。《诗经·小雅·巧言》中:“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9],其起调便是对天的呐喊,诉说自己的冤屈,却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无处伸冤,愤懑无奈,仰天申辩,无人理会。诗中提到的“君子信谗”是诗人凄惨的根源,想要推翻,然而有心无力,诗人对天空喊,心中凄苦,作者认为只有上天能看得到,也只有上天有能力惩罚恶人。《诗经·小雅·巷伯》中:“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10],同样也是说到小人进谗,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天惩罚恶人,同情劳苦人民,字里行间都是对小人的咬牙切齿之恨,由此可见诗人对上位者的强烈不满。诗人还写“投畀有昊”,与之前对上天的哀求呼应,上位者没有做到的,诗人相信苍天可鉴,恶人交由上天处理。诗人在寻找情感的寄托,上天作为诗人心中的旁观者、公正的评判者,“天”成为诗人倾诉的出口。

《诗经·大雅·抑》是周王朝一位老臣劝告、讽谏周王的诗。该诗推断为西周末年一位元老所作,有人说是卫国的武公,他劝告周王守礼修德、谨言慎行;讽刺他昏庸骄满、愚昧无知,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社会面临崩溃的情况。这首劝诫诗有“皇天”“昊天”等词的出现,上天明白人民的苦乐因谁而来,天子的威仪由德行反映,暴行只会让上天和人民厌恶,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老臣借用上天的名义,用天道来鞭挞遏制统治者的无能统治,可见其良苦用心。四国顺的前提是要施德政,不施德政,政变随之而来,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天子也就不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掌权者了。

二、《诗经》中西周末时期的天道与政变关系

依据上面的分析,把天道与政变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主要集中在《诗经》的二雅中,而且主要以怨刺诗为主。灾害及人祸造成了西周末时期内忧外患的境况,与商代不同的是,天命在周人眼中是可以改变的,否则周取代商便没有合理的存在依据。周人对殷商的天命观进行改造,把殷人的“天命”无条件庇护的理论转变为天命有条件庇护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后人所概括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1]即,天命无常,天命惟德,天命取舍的核心问题即在于统治者的品德操行。这些诗歌以灾异起兴进而将其归结于人事,以怨刺时政、哀伤自身境遇为主题,诗中的描写向读者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统治者的无德已经得到上天的证实,而上天降灾加剧了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应该引起重视,人在做,天在看,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国情,其达到了鞭策统治者的作用。当时的人们认为,上天是社会正义、人间善恶的评判依据,因此部分周人认为上天的降怒就是对天子和权臣为政不公的警钟。正如《诗经·大雅·板》中:“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天之方虐,无然谑谑”“天之方懠,无为夸毗”“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12],这里的“天怒”成为讽谏君王和朝臣的有力依据。《毛诗序》:“《板》,凡伯刺厉王也。”凡伯在诗中明确提出“敬天之怒”,即敬畏上天的发怒,其贯穿于《诗经》作品中,上天的威严是不容忽视的,需要统治者施以德政来迎合上天的脾气。

由此不难发现,《诗经》二雅中涉及灾异的诗篇没有“怪力乱神”的描写,只有对灾异的写实描写,可见经过儒家的“孔子删诗”,已经把符合儒家要求的现实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天怒”不带有神话色彩,只是作者讽刺上层统治者的手段,诗人们只是把当时的历史现实搬上了文学作品的舞台。在二雅中怨刺诗的描写渐渐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其把天道与政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听善言、不敬上天的后果则是政治局势的颓败和众叛亲离。

[1]邢鳥疏.论语注疏[M].何晏,注.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155.

[2]老子.道德经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9.

[3][4]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毛诗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388.

[5][7][8][9][10][12]周振甫.诗经译注(修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6.273.278.286.295.300.418.

[6]沈约.竹书纪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

[11]顾迁译.尚书·蔡仲之命[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43.

【责任编辑:周 丹】

I222.2

A

1673-7725(2017)07-0211-03

2017-05-10

李颖(1994-),女,山西吕梁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昊天统治者诗篇
刘昊天美术作品
雨后新生
中华诗篇
静待绽放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雪峰山诗篇
秋叶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律诗篇法体式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