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文化论纲

2017-03-11 16:03周尚义
武陵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家庭文化

周尚义

(1.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华德文化研究□

中国家文化论纲

周尚义1,2

(1.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南 常德 415000)

主持人语:弘扬中华德文化不仅要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科学解读,更要对中华道德精神深入探赜索隐,以实现对中华传统优秀德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当代转换。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家的伦理文化精神、经典诠释中的性命道德精义、泰州学人德福观的比较等不同视角,挖掘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文化意蕴和道德精髓,以开显中华德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家文化论纲》通过对家文化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基本内容、核心精神等综合考量,在客观分析家文化局限性的同时,揭示家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路。《阐发性命道德之精微——论〈宋元学案〉对周敦颐〈通书〉的诠释与评价》则以文本诠释为基点,透过黄氏父子编撰《宋元学案》对周子《通书》的辑录和诠释,从天道观、工夫论、人性论、境界论、政治论等方面,揭橥宋明理学在性命道德问题上的继承发展路径。《颜山农与韩乐吾的德福观之比较》是以泰州学派两位民间儒者——颜钧和韩贞为考察对象,通过比较二人在德福观上的异同,揭示其在构建中国伦理文化、树立正确幸福观、整顿世道人心、开展社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国家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训教文化以及意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家文化精华多于糟粕,其修身、勤俭、行孝、和睦等核心精神,在当今仍能发挥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汲取并发扬光大。

家文化;传统文化;核心精神

“家文化”是与“家”(包括家庭、家族)密切相关的诸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个巨大的精神宝库还有待我们认真发掘。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充分认识到,对家文化做一番系统研究很有必要,基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拟在本文中就中国家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提纲挈领地胪列一些观点并略作阐发,以作引玉之砖,并就教于方家。

一、家文化的含义

“家”,是我们人类栖居与生活的处所,也是我们心灵憩息的港湾。“家”的出现,从物质层面讲,是原始先民们从山野穴居走向房舍定居的开端;从精神层面讲,则是我们的祖先从原始自然状态跨入到人类社会空间与文化境界的起点和标志。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家”这个充满温馨意蕴的圣域中起居吃喝,繁衍生息,接受初始教育等,同时也用勤劳和智慧,建设自己的家园,打造“家文化”,从而使我们的“家”越来越美丽,也使得“家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其核心精神也更加激扬和璀璨!

什么是“家文化”?对于这一问题,前辈时贤有不少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的“家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家”(包括家庭、家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来讲,“家文化”是以“家”(包括家庭、家族)为核心,以家居、家业、家财、家庭典藏书籍物品等为物质基础,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本人际关系纽带,以传承沿袭个人与家庭家族成员之间及个人与家庭家族之外人员之间多方约定形成的家法、家规、家训、家庭契约、习俗等为其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养老抚幼、齐家兴国、和谐族邦等为人生要务和价值取向,以敬祖崇德、奉孝守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律己助人等为基本精神,并将上述内容和精神泛化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中国家文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解体之时,中国社会就已萌生了家文化的因子。先秦是中国家文化的奠基时期,家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有些方面还初步建立了家文化的理论性框架,比如,先秦家文化中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伦理文化。在《仪礼》以及后人整理的《礼记》中,对家庭成员交往中的礼节以及婚丧礼仪等都有十分具体、详细的论述。孔子、孟子及其弟子在孝文化方面有很多论述,他们提出,在家庭中,各个成员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做到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悌;在立志方面,《礼记·大学》篇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外,诸如和文化、家诫家训等,都发端于先秦。

汉代家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倡导“以孝治天下”[1]2551的理念,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行孝道,“孝子”“孝行”的典型事例层出不穷,全国上下奉行孝道蔚然成风,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汉代将“以孝治国”作为基本国策,使“孝”成为人生的目标和衡量子弟辈一切行为恰当与否的标准,甚至将孝道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使“奉孝”走向了极端。在理论上,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极度强调孝道,提出“三纲五常”之说,并将它神圣化,使之成为一种道德重压,导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更使良好的孝道发生变异,成为束缚人们言行的精神枷锁,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是家文化不断发展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员,往往特别看重他的家庭出身;唐代虽施行科举取士,但也非常看重他的门第郡望,可见家庭、家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崇高。这一时期,家文化中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家训的发展。家训指的是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与教诲。严格地说,西周的周公是中国家训的创始人,《尚书》中的《康诰》等就是对周朝王子的训诰。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鸿篇巨制型的家训著作的开山之作,其中心思想是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怎样修身、处世、为学和治家,其内容非常丰富。唐代李世民有《帝范》四卷,中心内容也是告诫子孙如何修身治国。宋代的家训更为丰富,如司马光就有《温公家范》等多部家训著作。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丰富的家训文化,是我国家文化中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明清时期,传统家文化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在物质文化方面,不少富裕家庭开始修建非常美观的大宅院,形成了新的园林景观,不仅推动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巨大发展,也给家庭生活平添了乐趣。在这一时期,家文化物质层面的文化不断丰富,不仅打造出精美的木质、石质、金属质的家庭器皿,不少家庭用具因十分精致,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赏玩物品,其美学赏鉴意义在当时就已超过了它的实际用途,使今天的人们仍能从中领略家文化中器物文化的美;而且,家文化精神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家庭藏书丰富,家族修谱成为热潮,家训著作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元明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势力对进步势力的压制也越来越严重,在家庭中妇女越来越没有地位,对妇女贞洁的畸形看重,使得不少妇女的人性乃至生命惨遭族权的摧残和扼杀。

历史发展至中国近现代社会,传统的以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旧的家文化逐步走向衰落,新的家文化逐步形成。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启蒙期。在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家文化受到抨击;他们提出了家庭改制的主张,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以及破除所谓的贞操观等观念。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中国开创新的制度和观念文化并经历了挫折发展的时期。在“文革”之前的10多年里,社会主义新的婚姻观得以确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渐趋平等,陈旧的家庭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家文化中吹进了一股新风。但在这一时期,家文化中的观念文化建设有所停滞甚至倒退。尤其是在“文革”十年,人们以革命的阶级意识统御血缘亲情,以令人惊诧的政治文化替代家庭伦理,从而出现了家文化极端政治化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是家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场文化革命。中国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社会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必然促使家文化发生深刻的变化。就家庭生活而言,新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特别是1980年的《婚姻法》以及随后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现代家文化的确立铺平了道路。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从统一走向多样,家庭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另外,婚姻家庭生活的政治色彩出现变化,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有隐私,妇女贞节观逐渐淡化,人们对两性关系也显示出宽容的态度。总之,新时期以来,家文化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更为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家庭建设,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国各地掀起了家文化建设的热潮。我们可以断言,在可预见的将来,家文化的建设必将更上一层楼,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中国家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内容非常丰富。笔者拟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训教文化、意识文化等方面对家文化的基本内容略作阐发。

(一)器物文化

家文化中的器物文化,指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有具体形态的、看得见的东西,它的特点就是物质性。家文化中的器物文化内容丰富,主要有:一家人居住的宅院房屋,如苏州的私家园林,各地富有特色的民居民宅等;家用生活器皿,如床榻、凳椅、灯具、柜子、餐具等;家用生产劳动工具,如犁耙、谷仓、斧头等;家族家庭建造的私家商铺、镖局、钱庄及其设施等;家用服饰,如衣服、被子、金银首饰等;家用文化娱乐用品,如文房四宝、鼻烟壶、棋具等;家祠家庙与坟地冥器,如祭祀用品、墓碑等;家中的装饰品,如家中墙上和窗户上贴的吉祥图案、挂在家中的中国结等;家藏或家中的纸质文献,如祖传的纸质家规家训家刻书籍、家传书画作品以及家谱族谱等;家畜家禽,如牛、马、饲养的宠物等;其他,如房事用品等。家文化中的器物文化门类繁多,每一个门类所包寓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能很好地反映时代变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如数千年来民居民宅上的装饰物以及吉祥图案等,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人文心理,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

(二)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家文化中是有制度文化的。如传统家族家规规定由嫡长子担任家族家长的继承人,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婚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去世之后必须守孝三年等规定,就是传统家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典型。现代家文化中也有一些制度性法律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禁止重婚”[2]1,第二章《结婚》第七条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2]3结婚等等,这些规定都是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器物文化以及训教文化相比,家文化中制度性的内容似乎略少一些,但是,这些制度性的内容往往给人以严酷的感觉,它的思想倾向性极为鲜明,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家文化的本质特征。

必须指出,传统家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负面因素多于正面因素。随着封建王朝成为历史,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思想洗礼,这些制度性的负面内容已所剩无几,令人欣慰。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延续数千年的落后的制度文化的残余对今天仍有影响。并且,家文化中旧的、落后的制度被摒弃了,但新的、现代化的新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起来。例如,在家族企业中,遵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运营管理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主要指传统家族、家庭成员个人行为与各种活动的礼仪、规范等,还包括不同家庭的生活风俗、行为习惯以及人文交流方式。在行为文化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必须遵循或不得违反的礼仪规范。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礼”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关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及其相互之间的礼仪,《仪礼》和《礼记》中规定具体,论述颇多。《礼记·中庸》中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3]708是说礼仪的纲领和具体的规定、规范非常多,这里虽不无夸张,但前人所论及的礼仪条目,的确极为繁复。就家庭而言,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尊老爱幼,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孝敬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至于如何孝敬、孝顺父母,家庭礼仪及行为文化中有许多具体规定。

(四)训教文化

中国家文化中,训教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训教担负着培养家庭家族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及一些富有远见的家族的族长和家庭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家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训教方面的文章、诗词、训诫条目、信函和著作。一般来讲,家长们的训教都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思想品德教育、各种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家传技艺的传授等,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在教育方法上,家长或长辈们多为手把手地教,或者开设学校教学,或要求子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中国家文化中的训教,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品德培养、言传身教和连贯传承。

(五)意识文化

意识文化主要指家族、家庭成员的主观意识活动,即建立在家文化中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训教文化等基础上的精神现象,包括家族家庭成员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情感兴趣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家庭家族,往往具有不同的意识文化。家文化中的意识文化具有很强的心理积淀和厚重的遗传基因,是一个家庭家族文化中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家风”,就是一种精神现象,属于意识文化。家风的形成需要积淀和积累,它能影响甚至遗传给后代,后辈人也能从良好的家风中获得感悟、受到启迪而将它发扬光大。我们常常讲“家教”“家风”,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有紧密联系,但其旨归略有区别。“家教”指的是“家庭中的礼法或家长对子弟进行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4]2065,字面上的解释主要关涉训教的人员与内容等,它归属于具有实际教育行为且有具体教育内容的训教文化;“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与作风”[4]2064,它属于多年甚至数代积淀而来的精神意识层面的一种传统。积淀深厚的良好家风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训教子弟,对子弟良好的训教经过长久的积淀也可以形成家庭家族的传统家风。

四、中国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中国传统家文化内涵丰富,涉及范畴广泛,其中最为核心的精神与理念,在当今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总结与汲取。家文化的核心精神,主要有修身、勤俭、行孝、和睦等。

(一)修身为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和核心理念。传统儒家文化主张“内圣外王”,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传统家文化提倡和强调修身,《礼记·大学》中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3]800修身,就是通过修养自身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使个体在人格上得以完善,学会做人,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使个体既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又能管理好家庭和建功立业。修身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是守仁、尚义、尊礼、明智、笃信、行孝等。修身的方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703。既慎独内省,又知行合一,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勤俭持家

勤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奉行的传统美德。《尚书·大禹谟》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5]几千年来,中国名门望族的发家史,绝大多数都是他们勤俭自强的奋斗史。勤俭的益处很多,对个人而言,勤俭有利于修身养德;对家庭而言,勤俭有利于家庭的兴旺与和睦;对国家而言,勤俭有利于廉政建设与社会和谐。要想家庭富有,就必须既勤且俭。勤而不俭,财富就如竹篮盛水,俭而不勤,财富就是无源之水。勤则不匮、勤能补拙、俭以养德、俭以助廉 这些警语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要力戒懒惰,杜绝奢靡,要以勤兴家,以俭持家。

(三)奉行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家文化中家庭道德观的核心,是家庭伦理道德之本。对于孝道的阐发,先秦时期已十分详细,且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汉代更是将行孝与治国紧密联系起来,实施“以孝治天下”的方针,尔后历朝历代大都如此,只是强调的侧重点及奖惩措施不同罢了。传统孝德的内容丰富,传统孝道要求人们至少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孝养,奉养长辈,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其二,孝敬,尊敬长辈,即在精神上尊敬并关怀父母;其三,孝顺,顺从长辈,即尊重和尽可能地顺从长辈的志向与爱好,努力做到“无违”;其四,孝享,祭祀先辈,即按照礼制安葬父母和祭祀父母。除此之外,传统孝道还要求做子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1]2545;子女要发奋行道,使双亲扬名,更要生养儿子以传宗接代。另外,行孝还要推己及人,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四)和睦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86“礼之用,和为贵。”[7]8“家和万事兴”。和睦和谐,是家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与重要观念。要想家业兴旺和家道昌盛,家庭成员之间就必须和睦相处。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好了,社会也才能和谐。所以,作为家庭成员以及社会中的一员,必须在“和”方面下功夫,求得如《庄子·天道》中所说的“与人和”“与天和”[8]。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其一,身心之和;其二,人际之和(即人与家庭成员之和,还有人际交往之和);其三,社会之和(即人与社会之和);其四,自然之和(即人与自然之和)。“和”的目的与要求依次为: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和德,也就是己和、家和、国和、天下和。这个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社会到自然的推演过程,与我们传统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是相合的。“和”,有利于加强身心修养,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在家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倡导“和”也不是追求一团和气,不能因求“和”而突破底线,放弃原则与真理。“君子和而不同”[7]141,在家庭成员之中只求“和”而不讲原则,也办不好事,更不能实现真正的家庭和睦。

家文化中十分宝贵的思想理念还有很多,核心的思想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发掘。

五、中国家文化的局限与不足

中国家文化,是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尤其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的农牧业及手工作坊生产,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家文化,在形成之初就表现出某些局限。数千年来,受“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综观中国家文化的局限与不足,笔者以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在精神人格上不平等。中国家文化中有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围绕这三纲而形成的家庭伦理纲常观念,造成了家庭成员在精神人格上的不平等。例如,在传统社会的大多数家庭中,往往是家长决定一切,什么都是父亲或丈夫说了算,在家庭大事上,妇女和男人中的小辈往往没有说活的权利,更不能自行其是。这般削弱甚至扼杀妇女和小辈在家中说话与自主行事的权利,挫伤了他们为家庭主动做贡献的积极性,也必然对家庭和睦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确定人际交往的疏密,任人唯亲。中国家文化中,一般以血缘关系的远近确定与之交往人员的层次和疏密程度,在用人方面就形成了以血缘、宗亲关系为核心的裙带关系网络,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例如,在家族特别是家庭的作坊或企业中,接班的往往是儿子或者是血缘上最亲的人,而不是把德操和能力放在首位。这种以血缘关系为根据的用人制度必然束缚人才的发展,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最终必将严重影响家庭家族事业的发展。

第三,婚配讲门第,婚恋不自由。传统家文化在婚姻方面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6]143,男女婚配特别看重门当户对,年轻人的婚姻不能自己做主,造成许多人生悲剧。新中国建立后,新的《婚姻法》虽提倡婚姻自由,但少数家长粗暴干涉子女婚姻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这是传统观念作怪的结果。

第四,奉行孝道过于注重礼仪形式。奉行孝道是好事,但传统的行孝礼仪过于繁琐,尤其是丧礼、祭礼,很多方面形式重于实际内容。更有甚者,父亲或母亲去世了,做儿子的要离开工作岗位,在坟头守孝三年,而且三年里不能婚嫁。在当代也有不少人,父母在生时不尽心奉养,父母死后丧事却大讲排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第五,家庭观念封闭保守,束缚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家文化中,在技艺传承方面的诸多观念与做法比较保守。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同行的家庭家族之间在技艺方面相互保密,这些做法不利于家庭兴旺和科技的交流与发展,甚至导致很多技艺失传。

中国家文化的局限与不足,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诸如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也是非常落后的,充满了性别歧视的意识。总之,中国家文化中,从思想观念到家庭制度,从行为礼仪规范到风俗习惯,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对此,我们需要认真清理,激浊扬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家文化更好的向前发展。

六、中国家文化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9]笔者以为,中国家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更加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具体来讲,将会在以下方面有大的发展。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平等,个性发展得到更多尊重与支持。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纲常伦理必定被人们完全摒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平等,其交融会越来越和谐。在家庭中,传统的尊卑藩篱和不适当的清规戒律将被冲破,人们自由说话与行事,年轻一代将会更加注重展示与张扬个性,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二,孝敬和赡养老人得到真正加强。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将得到很好的弘扬,全民敬老蔚然成风,养老落在实处,各地养老院、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家庭中,对老人不仅注重物质赡养,更注重精神赡养。

第三,婚姻理念更加宽容,婚恋更加自由。男女组建家庭时,人们更看重精神的契合与情感的和悦。人们会理性地看待老少恋、夫妻生活“AA制”等,甚至还会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同性恋等。

第四,注重家训家教,良好家风进一步形成。人们更加注重对后代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对子女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看重诚信、勤奋等传统美德的传承,努力尝试建设良好家风。

第五,家庭作坊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家庭家族企业,其经营将逐步摒弃家长式的陈旧管理方式,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向真正的公司制迈进。

第六,家文化的理论建设得到加强。当前,在全国上下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中国家文化中良好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基于此,中国家文化的理论研究将不断走向深入,甚至会成为显学。

综上所述,中国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核心精神能激励人们奋进。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也重视家文化建设。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9]习主席的这番话,很好地揭示了中国家文化的精神底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中,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必定如习主席所希望的那样,“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9]。在不远的将来,家文化的建设也必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更加璀璨和辉煌的成就。

[1]阮元.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 [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缩印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5]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2.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458.

[9]习近平.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5-02-18(2).

(责任编辑:张群喜)

On Family Culture of China

ZHOU Shangy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Family cul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social culture.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covering utensil culture,system culture,behavior culture,learning culture and ideology culture.There is much more essence than dregs in China's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Nowadays,its core elements such as cultivation of people's mental character,industry and thrift,filial piety and harmony st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and are worth our learning and study and carrying forward.

family culture;traditional culture;core elements

B823

A

1674-9014(2017)04-0001-07

2017-03-23

周尚义,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授,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化。

猜你喜欢
家庭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家庭“煮”夫
谁远谁近?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