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阙
——兼说阙的起源与分类

2017-03-11 17:59徐小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0期
关键词:宫城陵园考古

徐小亮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西安 710062)

阙是我国古代置于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常成双成对地筑于城垣、宫殿、陵墓、祠庙的大门两侧或前面,故也叫阙门或门阙。阙类建筑至迟起源于周,盛行于两汉魏晋,隋唐时期开始走向衰落,种类减少,只以宫阙和陵阙为主,且形制也有所改变。

1 阙的起源与分类

我国古代的阙起源很早。至于具体的起源时间,学术界的观点向来不一,主要说法有如下三种。

(1)认为阙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为了防备兽类与其他部族的进攻、袭击,往往在居住地围上栅栏,同时又在栅栏的入口处修建供瞭望和守卫用的木楼,这便是阙的雏形。城市出现以后,在城门处修建的登高望远的建筑物,便为城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宫城的入口处又出现了宫阙。[1]

(2)认为阙起源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城阙和宫室阙是普遍存在的,上溯至商、周,材料相对少一些,但仍有踪迹可寻。因为城阙连称,有城自然有阙,在田野考古中发现了一些商、周时期的城垣与宫殿建筑,而且商代殷墟甲骨文中有类似阙形象的字出现。[2]该观点虽以甲骨文献为佐证,但截至当前,在商代各期考古遗址中,尚未发现类似阙类建筑的遗迹。

(3)在不否认前两种观点的前提下,提出阙至迟产生于周代。《诗·郑风·子衿》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说明周代已经有了城阙。此外,东周洛邑王城宫殿的雉门之外立有双阙,为宫阙。[3]此说法既有文献可考,又有实物印证,相对而言,最为可信。

无论是哪种观点,阙最初起源于它的实用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即登高守望,防御其他外来力量的进攻和袭击。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的礼制性与装饰性建筑。上述第三种观点认为,阙是由“观”演变而来的。周代,“观”立于宫门两旁,既可以居住,又可以望远,作为实用性建筑存在。因为观是树立于宫门两旁的建筑物,所以,最初的阙也应该是树立于宫门两旁的宫阙,而不是先有城阙后有宫阙。但是,对于“阙”与“观”的关系,又有人认为:“阙”和“观”都是可以登高望远的高层建筑,不同的是“观”一般建在建筑区域内,“阙”则建在建筑物门的两侧或前面,为一种“门观”。[4]据此推断,周代立于宫门两侧的“观”就是当时的宫阙,但其称谓可能还是“观”。

根据建置位置与功能的不同,可以将阙大致分为城阙、宫阙、陵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坞壁阙等七类。由于城门和宫门较高大,所以,城阙和宫阙的规模都较宏伟,显示出了都邑和皇家的非凡气派。此外,陵阙的规模也比较大,和宫阙相差无几。其余几种则规模较小。

2 隋唐时期的阙

阙从产生到两汉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也完成了其由实用性建筑向礼制性建筑的完全转变。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时期阙的发展已经走向衰落。这一时期,阙的种类明显减少,城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坞壁阙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宫阙和陵阙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阙制。

(1)隋唐时期的宫阙。从隋唐时期开始,宫阙仅置于南向的宫城正门处,且改变了汉代宫阙在宫门旁放置的习惯,与门分开设置,由门两侧向前伸出行廊,行廊前部才建阙。宫阙的平面布局呈“凹”字形,左右双阙突出。

唐大明宫含元殿是隋唐宫阙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实物遗存。经考古发掘,唐大明宫含元殿前有左右双阁,名为栖凤与翔鸾。它们实际上就是《含元殿赋》中“翘两阙以为翼”的阙类建筑,并且为典型的三出阙。所谓三出阙,一般是在母阙的后侧或外侧附有两出子阙,子阙较母阙为小,且随与母阙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递缩。三出阙为形制最为复杂、规格最高的门阙建筑,汉代就已出现,当时主要用于城门、宫门和陵墓的陵园门、墓门及其他礼制建筑,隋唐时期及其以后成为代表皇权的专用建筑形式,后宫门阙和陵墓陵园门阙多为三出阙形制。隋唐时期的阙已接近楼阁的形式,下部是高大的夯土台基,上立雄伟的木结构建筑,由大殿经过行廊可达阁内。楼阁衬托出大殿的高峻,与大殿互相辉映,使阙的发展与两汉时期有所不同。

隋唐东都洛阳宫城应天门前的宫阙是这一时期宫阙史上的另一处实物遗存。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处在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上。据考古发掘,应天门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朵楼,向南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相连,整体平面呈“凹”字形。城门是一门三道,阙楼为双向三出,阙基夯筑,底部有条形基石。整个阙的平面形制为中间一平面方形母阙,向北、向东(西)侧各伸出二出子阙。

(2)隋唐时期的陵阙。帝陵建阙,始于秦汉时期。在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中,考古人员在陵园西内城和外城之间发现了一组南北相对的三出阙。[5]西汉时,除帝陵建阙外,部分大臣的墓已经开始建阙。南北朝以后,一般官吏不再建墓阙,唯帝王陵保留此制。

帝王陵阙与一般墓阙不同,其形式从城阙和宫阙演变而来,外形与城阙和宫阙相似,只是在布局上有所不同。汉代的陵阙几乎完全模仿城阙和宫阙的形式,阙与陵墙连接,下部是夯土台基,上部建木结构阙楼。隋唐时期陵阙发生变化,已与当时的城阙和宫阙有所不同,其位置已不在陵墙上,而是放在陵前神道的两侧,阙的下部仍用夯土台基,而上部木结构的阙楼却更加华丽壮美。

隋唐时期的陵阙最典型的实物遗存是陕西唐乾陵的乳峰三出阙遗址和陵园南神门外的三出阙遗址。唐乾陵阙数最多,共有五对,有四对位于陵四周的陵门前。另一对最大的位于南面的乳峰山上,神道穿过两峰之间,峰上高阙耸立,壮观异常,可谓是“表南山之颠以为阙”。据考古发掘,此两阙结构相同,均为三出阙。南神门外三出阙遗址位于南神门址南约25米处,两阙东西相对而立,均为三出阙。南神门三出阙的发掘进一步印证了唐代陵阙与汉代陵阙均为三出阙,但是建置位置却不相同,汉代陵阙在陵园垣墙中部,而唐代陵阙则脱离了陵园垣墙,于陵园神门外另置。

3 结语

隋唐时期,阙制建筑总体上走向衰落,具体表现为阙的应用范围缩小,种类大大减少,除宫阙和陵阙外,城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坞壁阙等不再新建。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阙类建筑与前代相比又有不同之处:宫阙仅在宫城的正门设置,在门与阙之间有廊庑相连,平面布局多呈“凹”字形,阙楼形式趋向于阁;陵阙不再置于陵园垣墙上,而是脱离陵墙置于神道的两侧,阙楼更加华丽。

参考文献

[1]朱晓南.阙的类型及建筑形式[J].四川文物,1992(6):13.

[2]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博物馆.四川汉代石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3.

[3]韩钊,李库,张雷,等.古代阙门及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45):58.

[4]韩建华.中国古代城阙的考古学观察[J].中原文物,2005(1):53.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勘探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2):11.

猜你喜欢
宫城陵园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宫城·红色印象》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宫城指挥家辽阳渤海张浩
走进陵园(外一首)
辽上京宫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