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体系下的诚信与感恩问题研究

2017-03-11 18:41许燕邱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助学资助诚信

许燕,邱超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618300)

高校资助体系下的诚信与感恩问题研究

许燕,邱超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618300)

随着高校贫困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在国家、高校、社会共同努力下,全国高校目前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在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对贫困学生资助的过程中暴露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问题却为资助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资助体系下所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高校的针对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资助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资助;诚信;感恩

1 介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骤然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大幅增多。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在国家、高校、社会共同努力下,全国高校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为辅的资助体系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同时也采取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多种手段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问题。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使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都有了大幅增加。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和中坚力量,是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本应成为社会中诚实守信、感恩回报的典范代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的资助体系中却出现了诸如受资助学生弄虚作假、背信弃义、高额消费甚至借贷不还等现象,凸显出当代大学生诚信匮乏、感恩意识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造成了资助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与浪费。这不仅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干扰了资助工作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低下,感恩意识差已成为了制约国家资助政策顺利推行的最大“瓶颈”。

面对这些问题,尽管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一直在不断地调整,以满足国家、社会和高校发展的需求。但仅仅是制度的完善,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因此,在建立健全的资助制度的基础上,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提高高校学生诚信、感恩的意识,是目前高校资助管理教师最主要的工作。

2 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的诚信问题

当代大学生都希望讲诚信,也认同诚信的重要性,知道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但他们对诚信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并未将它切实融入自己的生活行为中。尤其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往往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诚信。这是一种典型的条件化诚信,即讲诚信的前提条件是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总的来说,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学生诚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助学贷款违约率高

长期以来,国家助学贷款深受“高违约率”困扰,中央部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不良率和人数违约率高达6.87%和16.11%。其主要表现为:部分贷款学生毕业后一走了之,银行对其跟踪的难度较大;就业压力增大,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有心还款却无力偿还。这导致发放贷款的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以至于许多银行不愿从事学生助学贷款业务,严重影响到了贫困学生的切身利益。

2.2 假贫困生现象

面对高额的金钱诱惑,一些学生开具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贫困证明,而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又主要以贫困证明为依据,缺乏必要的调查和考察,这就让“伪贫困生”有机可乘。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学得好不如穷得好”的想法,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诚信观,同时也隐射出了大学生面对利益时,诚信价值理念的不堪一击。

2.3 获资助后高额消费

国家资助的目的是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或生活费用的资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但部分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后,不是用于基本的生活费,而是用于购买苹果手机、高档化妆品、奢侈品等,或是跟同学朋友山吃海喝,四处旅游,甚至有同学直接将资助金分配给评定小组成员作为酬谢。这些现象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也造成了有限的国家资助的无谓浪费。

3 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的感恩问题

受助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经典诗句都体现了中国人知恩图报的思想。然而高校资助工作中,受助学生普遍将国家资助金当作是“唐僧肉”,“免费午餐”,受助后对学校、国家、社会缺乏感恩的心理。

3.1 对学校缺乏感恩的意识

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由于审核材料繁多、资金下拨时间较晚,导致发放时间滞后。不少不明真相的学生到处投诉质问“为什么我们的钱还不给我们”,甚至认为是学校或辅导员将他们的资助金挪作他用。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强烈的维权意识。但另一方面却突显出学生对高校资助工作者的工作缺乏感恩之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资助金发放需要经历资料整理、统计以及核对的过程,忽略了高校资助工作者为尽快将资助金发放到每一个同学手中而彻夜工作的情况。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学校所提供的资助金比别的学校少,便不问事由到处抹黑自己的学校,却没有考虑因不同地域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所带来的资助金分配影响。

3.2 对国家缺乏感恩的意识

不少受资助的优秀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追求国外舒适的物质环境,不愿回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甚至在国外肆意贬低自己的祖国。其中不少学生认为国家曾经为我提供的经济资助我已经偿还,因此我不欠国家任何东西,殊不知国家对自己的资助又何止经济上。在这些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国家在经济上雪中送炭的同时,精神上也给予了莫大的安慰和鼓励。经济上的援助可以通过金钱来偿还,而精神上的援助岂能用金钱来衡量。

3.3 对社会缺乏感恩的意识

在校期间,偶尔会有个别同学不幸染上重病,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在,无论是网络募捐或是微信众筹,这些来自社会的援助是解决他们燃眉之急的关键。尤其在学校,身边同学的帮助是他们生命延续的最大的希望。然而不少受资助的学生却缺乏一颗助人的心,反而抱着“我也是受助者”这样的心态来自我安慰。追根溯源,这些受助学生所获得的资助同样来源于社会其他人的帮助,在别人也需要帮助的时候,“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才是对社会曾经帮助自己的一种感恩。

面对当前高校资助体系下所面临的这些诚信与感恩问题,加强学校的教育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学校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作用,以学生资助工作为抓手,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同时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典型,正面引导,努力培养高校大学生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意识。

[1]岑道权.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问题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84-88.

[2]郭晓媛.国家资助政策下高校学生诚信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3-145.

[3]马爱林,孟令臣,郭立新.社会诚信: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风险防范的基石[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71-74.

[4]唐丽静.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96-97.

G647

A

2096-4110(2017)03(c)-0012-02

许燕(1991,7-),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及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

邱超(1987,8-),男,四川内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及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助学资助诚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