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惩罚

2017-03-11 19:20[美]江
文学自由谈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学老师讲故事习惯

[美]江 岚

阅读的惩罚

[美]江 岚

我家邻居,犹太裔的Kala是一位小小学老师。

所谓“小小学”,是在经济宽裕、办学和师资条件都比较好的学区里,专门为五到七岁的孩子们设立的独立校园。美国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教室和班级是固定的,午餐和餐后休息时间也统一,天气好的时候,孩子们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场地有老师、教工和家长志愿者监护,但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年幼的孩子们被大孩子欺负,保障他们的安全,便有了这种和二至五年级分离的“小小学”的设置。

小学老师们除了体育之外,各科目教学一把抓,从英文、算术到绘画、手工,都在自己的专属教室里完成。Kala便是这样一位堪称“十项全能”的小小学老师。她的教学态度之认真就不必说了,对学生要求之严格,有时连我也惊诧。

比如那天她说,午休回来上课不到10分钟,班里有个小男生举手要求去上厕所。她当然不能不同意,但是,这个孩子只顾贪玩,没有利用好午休时间来处理个人私事,却必须被惩罚。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Kala有她的道理。于是我问:“怎么惩罚?你又不能学我们中国老师,打他的手掌心。”

“罚他面壁啊,”Kala哈哈大笑,“接下来我们全班的阅读时间里,他只能独自坐在角落里,不得和我们一起看书。”

阅读,是一旦犯错便不能享受的赏心乐事!这才是有原则有智慧的好老师呢。既给了这个小男生一个有形的教训,又为他以及全班孩子无形地强化了阅读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我简直要佩服她的手段高明了。

在美国的教育系统里,像Kala这样的老师并非凤毛麟角。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并不是教学大纲里明文规定的内容,可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自觉地把这一点融入他们教学的过程,用各种形式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他们深深懂得,阅读乃是一种技能,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科知识必须经过精读泛读的积累自不必说,数理化等等其他各学科也必须经过阅读理解才能通向应用。

至于广泛阅读几乎是滋养个人综合素质最重要的养分来源,早已无可争议,人所共知。书中或许不见得真有颜如玉,那些字词句也不见得真能换来黄金屋,却必然存在于一个人的气质和胸襟里。然而对书籍的喜爱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反应,阅读完全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博览群书的结果需要天长日久地坚持不懈才能逐渐显现,因此特别需要成人的世界有意识地去熏陶,帮助孩子将阅读养成一种习惯,生活习惯。在这一点上家长的责任更重,甚至于更重要,因为这个熏陶的过程早在孩子学龄前就应该开始了。

前年夏天,几位到中国讲学的美国教授要从南宁乘高铁去桂林。当天的一行人中,有男有女,有中有洋,年长的六十余岁,两名教授同事的孩子还是高中生,都不到二十岁。到了高铁站候车室,广播通知我们这一班车将晚点半小时。大家听了不约而同,顺手把小行李箱放平坐下,各自掏出一本书来读。

这就是习惯。公园的草坪上,地铁的车厢里,周末的图书馆,随时可见读书的大孩子或听大人念书的幼儿,阅读作为一种成了自然的生活习惯,是美国大众阅读量之大、涉及层面之广、能够居于世界前列的最重要原因。问题在于,这种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

阅读的最初起点当然是睡前故事。我们那个经验丰富又有权威的德裔儿科医生早就指导过,让孩子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相对固定,是培养他们心理安全感的第一步。从我来说,我家两个孩子从八九个月大起,每天晚上八点半到九点之间洗澡,九点到九点半之间讲故事,讲完故事睡觉。

小娃娃听故事,听着听着就会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本,让你反反复复讲,有时一个晚上要讲无数遍,讲到书都翻烂了,又买一本新的———肯定不少妈妈都有过这种被逼到濒临抓狂边缘的讲故事经验——可是还得再继续讲啊。其实这时候孩子对故事的内容也已滚瓜烂熟了,干脆让她讲给我听,自己躺在一边姑且闭目养神。尽管还是同样的句子同样的词汇,不识字的孩子奶声奶气地煞有介事,总要比自己强压着无奈又无聊讲下去感觉好得多。

然后她们长大了,学会认几个字了,讲故事变成讲书,还是每晚半小时。然后,我家先生转往加州工作,我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又恰逢调任新职,每天忙得恨不能双脚都放到书桌上干活儿。五岁的妹妹放了学,全靠十二岁的老大去接。两姐妹饿了,自己胡乱吃些点心充饥,我时常到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到家。等吃完饭,她们就该上楼去睡觉了,我自己又埋头干活儿。

这一折腾,不仅再也难有讲故事这回事,我和她们姐妹甚至几乎没时间在一起。这种“在一起”,倒不是一定要做什么或聊什么,而是亲亲热热地体肤相亲。亲子之间,先要有孩子幼年时期身体的无距离,才会形成将来孩子们长大以后彼此心理上的无距离。我知道,自己必须想出一个有效解决现状的方案。

思来想去,我把八点半到九点改成了我们的读书时间,让她们姐妹九点以后再上楼洗澡睡觉。

从此,每天晚饭后半小时,我不洗碗不接电话,我们母女三人挤在一张沙发上,各看各的书。她们看什么,我不干涉;是不是能看懂,有没有感想,我也不过问,我们就是各自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很简单很纯粹地挤在一起,看书。我对她们唯一的要求是只能看纸质书,而不能看“电子书”。我认为一个人对书籍的喜爱,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捧在手里的纸的质感,来自于一页页翻过的细响,以及书页间若有若无的油墨的味道。

当然,我的这种“认为”不无迂腐的嫌疑,所以后来的某一天,我终于遭到已经升入初中的老二的质疑:“为什么,妈妈?为什么不能看电子书?!”

“没有为什么,”我在沙发里翻一个白眼。“Because I said so.(因为我是这样说的。)”

然后我们的读书时间继续,各自捧一本由我定义的“书”。

也有妈妈们忧心忡忡地问过我:你就不怕孩子们看了什么坏书?哎呀呀,书海里还是开卷有益的多啊,姑且给我们自己一点儿信心吧,自己双手养大的孩子,哪里这么容易就无聊到去搜寻“坏书”来读?还有,要不要他们写读后感?要不要摘抄做笔记?要不要背诵?……这些其实都是“怎么读”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上,姑且给孩子的智力一点儿信心吧。只要阅读的习惯成了自然,他们迟早会明白应该怎么去读的。

再然后到了现在。老大上大学住校了,老二上了高中,我自己时常在国内讲学,我们母女的读书时间无法按常规持续了。但老大每周往返于家里和学校,随身的包里总有一本书;老二有时聊起的一些作家,连我都不大知道了——她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我的任务也已经完成。

而且,她们那些越来越多的小秘密,越来越复杂的青春的心事,我都一清二楚,这也算是过去近十年来每天晚上那半小时阅读带来的另一方面成效吧。

猜你喜欢
小学老师讲故事习惯
梦想与我同行
真没骗你,小学老师不是谁都能当的
上课好习惯
听冬神讲故事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