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2017-03-12 01:59宁燕
商情 2016年48期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 网络的建设、无线 Wi-Fi 的全面覆盖、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微介质”的广泛应用,人类正在走向一个更加自由、民主、信息高速发展的“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微媒体”涌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被加以“微”的前缀。从微博、微信到逐渐衍生出的微心愿、微政务等等,一个微言大义、见微知著,支持微弱个体随时发声的“微时代”已经来临。“微环境”孕育出的各种“微产物”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以“90 后”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他们是“微时代”的追随者,更是“微时代”的主宰者。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何在“微时代”下利用“微事物”,做到紧跟形势,创新方法,摸索前行,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解决大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有效地帮助每个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每个学生都能德才兼备,完成以德树人的目标,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微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和挑战

一、“微时代”是个啥?

短短几年时间,“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涉及到诸多的社会领域。“微时代”是一个时代命题,其蕴涵了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是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博、微信的普及预示着“微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则一向是新思潮的策源地和新事物的集散地,“微”事物因其特有的属性,最适宜在类似的环境下扎根、成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 网络的建设、无线 Wi-Fi 的全面覆盖、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微介质”的广泛应用,人类正在走向一个更加自由、民主、信息高速发展的“微时代”。民主、自由的传播理念深入人心,开放、多元的传播方式带给新时代新的内涵。在这个时代,新的媒体环境和媒体符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类生存的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迅速而强大的网络技术、高速而便捷的交通改变了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以秒为单位的传播速度颠覆了传统的传输理念。在这样的媒介背景下以微博、微信等为主的“微媒体”正以开放、多元、互动、个性、丰富等特点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形式和价值观念,成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2014年清华大学高职院校德育研究中心的张明明发表的《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提到,微信作为最新的手机传播媒介,以星星之火的速度被大学生熟悉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信息技术的研发进步推动了微博的问世,继而拉开了“微时代”的时代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微博的发展十分迅速,上海交通大学谢耘耕教授有个十分形象的比照,“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 38 年,电视机用了 31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长篇大论的时代已悄然褪色,微博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形态,只言片语,形如引人入胜的新闻导语一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掀起一股强劲的“微”旋风。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也逐渐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转换、教育格局的重新确立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微时代”背景下都将以新的姿态出现。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方法,摸索前行,充分利用好“微时代”背景下的“微话语”、“微媒介”、“微平台”、“微力量”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有利手段。“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微信运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

三、“微时代”应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遇

政治教育始终在做人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否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坦诚的对话。教师在传统的教育关系中具有绝对的主动权,老师为了树立威信、维护威信,会不自觉地对学生展现出一种权威的姿态,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惧怕,即使师生之间展开对话,面对威严的老师,大学生多会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往往不愿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心灵沟通也越来越难。要实现有效的沟通,就必须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放下心防,放松心情,能够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教育者也更加便于引导、说服受教育者,接受教师所想要传递的思想理念。当代大学的思维活跃,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渴望与教育者平等地交流和沟通,渴望得到倾听和关注。如果教育者能够适时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就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进入“微时代”一批以扁平化,交互式为特征的“微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师生之间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造成的心理障碍,营造了一个言论自由、平等互利的交流平台。“微时代”人人都可以注册登录属于自己的“微媒体”,老师和学生在开放的“微媒体”平台上成为了平等的微信用户,无形中拉近了两者的距离。“微媒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碎片化的信息形式推送到大学生的手机中,把老师的说服教育巧妙地隐藏在微博互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潤物无声的效果。老师与学生通过“微媒体”互动时,除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在“微媒体”上,学生对老师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被老师推送的信息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出于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学生一旦失去兴趣,就会马上退出,相反,微信公众号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大学生会根据其更新频率和内容,持续关注,甚至产生依赖。在“微媒体”上,教师可以一改课堂教学的严肃形象,与大学生开展朋友式的交流互动,交流的内容可以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理想、信念、道德,而是从生活、学习上的点滴关心到思想心灵的契合。充分利用“微媒体”,注重倾听学生的“心里话”,使高校思想治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具说服力,更富吸引力。

四、“微时代”应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时代”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即时性增强、互动感加大、裂变式传播对于舆论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动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知识结构受到冲击、教师话语权逐渐削弱等。种种问题随之而来,如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大学生成长,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认同感,“微时代”到来,各种新型媒体出现,大学生成为这些新鲜媒介的最早使用者和推广者。然而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却对新媒体技术具有接受意识淡薄、接收能力有限、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度、观念陈旧等问题,使得教育者自身处在信息技术劣势地位。“微时代”背景下各种“微媒体”的产生,使得传统话语形式转变,语言表达上充分彰显时代气息。“平、短、多、快、新、碎”成为新的语言特点,话语形式草根化和平民化,话语内容多样化,话语方式个性化。多样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削弱了传统的话语地位,话语权由过去的等级制走向平等地位。第一,从地位转换而言: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具有在历史文化知识上的优势,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使得教师对传统课堂具有绝对的掌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熟知教育内容,也掌握着整个教育过程。然而“微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成为这些新媒体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更强的信息捕捉能力,可借助终端媒体快速寻找和获得所需知识,完全跨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媒介,长久以来,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震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由隶属走向相互学习、平等促进的关系,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造成新的威胁。第二,从话语方式来说:“微时代”,更多以短小精干、灵活多样的“微话语”的形式存在,文风简练、主题新颖的多样化形式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高效、快捷获取有用信息,并对学生所遇到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微媒体”的使用,加速了教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速度,使得师生之间最快捷方式和简短的语言进行沟通,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微媒体”兴起,也使得各种网络话语迅速传播,并得到广泛应用,无法快速掌握新鲜语言则会被“out”,无法与现实接轨。第三,从知识结构而言:“微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挑战。“微媒体”的广泛使用结束了过去单向式的知识传播模式,即知识来源于书本和他人经验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中的现象。“微媒体”搭建“微平台”,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学生不再像前一样被动接受灌输和安排,并可随时随地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微媒体”逐渐深入人心,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好思想准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微媒体”的优势,使得理论建设进网络、进手机、进“微媒体”、进入大学生头脑中,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甄别和选择“微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媒体”的消极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普及“微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意识到过度依赖“微媒体”对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危害,了解可能因过分依赖网络产生的心理问题等。同时,増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谨防网络诈骗获取个人信息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建构大学生“微媒体”心理健康教育阵地,适时传递心灵鸡汤,帮助大学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微博互动、微信平台建设、WAP 心理论坛等活动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服务,充分利用“微媒体”的大众化、私密性等优势,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提升信息识别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成才成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微时代”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发生一定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充实其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成利平.略論习近平青年成才观[J].青年学报,2015(01):110.

[2]顾海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起点——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4(09):78.

[3]陈华栋.“易班”:Web2.0 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81-85.

作者简介:宁燕,女,汉族,就职于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二级心理咨询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机遇和挑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
“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