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常州胡氏家族研究

2017-03-12 12:47王晓刚
兰台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胡氏华林进士

王晓刚

(常州市武进区图书馆 常州 213161)

宋代常州胡氏家族研究

王晓刚

(常州市武进区图书馆 常州 213161)

胡氏家族是常州在宋代科举最为成功的家族,有“天下甲族”“、江左衣冠之冠”之称。本文以《胡氏宗谱》为主,参照墓志铭及其他资料,考证胡氏家族在常州的兴起和繁盛以及家族地位的维护与巩固。

胡氏家族 常州 兴起繁盛

常州位于江南太湖平原,自古便是经济、文化的重镇。在宋代,常州经济蓬勃发展、教育繁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时称“二浙文物之富,甲于天下,而常独冠诸郡”,进士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胡氏是常州在宋代科举最为成功的家族,有“天下甲族”、“江左衣冠之冠”之称。本文便拟以《胡氏宗谱》为主,参照墓志铭及其他资料,对胡氏家族作一考察。

一、《胡氏宗谱》辨正

根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以前简称《目录》),《胡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始修于北宋胡宗愈,现有乐善堂光绪二年(1876)本(藏于南开大学)和光绪三十年(1904)本(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均为十二册。根据谱中内容看,《目录》所载有可待商榷之处。《宗谱》所载有《华林胡氏族谱系序》,题为元祐己巳之岁春三月宣授文林郎,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翰林院国史院官睢阳滕宾作。序文称:“奉新华林胡宗愈一日携其家谱来示余,且请为之序。”常州胡氏确有胡宗愈其人,后文也要提及,他又名列元祐党人碑,故若是根据序后所记年月,似应为此胡宗愈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胡)仲容“率兵勤王,与张叔夜齐名,不事伪主,耻张邦昌僭号”,故该序不应作于北宋,而乃南宋或以后。又序文中直言“宋天圣……”,不似宋人所言,当为宋代之后所作。考谱中所载《华林毗陵胡氏合谱序》,胡氏本自宿迁,六朝时迁居豫章华林(今江西南昌),后分多支,迁居各处,其中一支便到毗陵(今常州)。明代永乐间,毗陵胡氏后人胡荧奉旨巡历江西,访得华林胡氏,两支开始来往。正统间,华林胡氏重修族谱,从此毗陵胡氏与华林胡氏合谱。而谱中有跋云:“毗陵七世孙宗愈登宋嘉祐四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谥修简。华林十四世孙亦名宗愈,登元至治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致仕。”《华林胡氏族谱系序》中只书华林胡氏一脉,毗陵胡氏只略而带过,文中又写明是“奉新华林胡宗愈”,故此胡宗愈应为元代的华林胡宗愈,而非北宋的毗陵胡宗愈。又考滕宾,乃元人,生卒年不详,睢阳人,一说湖北黄冈人,至大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故此序当是滕宾为江西提学提举时,应华林胡宗愈所请而作。谱中又有《胡氏族谱序》,未明撰人,仅题为“至大改元戊申仲春”,即1308年。从行文看,应为华林胡宗愈所作,而滕序也应作于此时。至于为何题为“元祐己巳之岁春三月”,我想一是可能毗陵胡宗愈也曾修过家谱,并有序文,但后世修谱之人,将此胡宗愈与彼胡宗愈混淆,张冠李戴。二是可能后世修谱者不加考证,便认定此乃毗陵胡宗愈所修,自作主张将时间作了篡改。既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北宋胡宗愈修过谱,改作元代胡宗愈始修,似更合理。

二、常州胡氏家族在宋代科举时期从兴起到繁盛

《宗谱》中称华林胡氏始祖胡藩曾于南朝宋为官,后世也有多人为官的记录。其中胡成为唐末侍御史,其第三子胡琼为常州刺史,其子胡持在五代时便移居常州安上乡,后族渐蕃衍,乡人便将其所居处称为胡桥。胡桥地名今天依然存在。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宋代南方成功的家族并非如通常认为的是随着人口的大迁移从北方迁居而来,而是来自于周边地区,或是在当地为官后定居于此的。他们认为,来自外地的家族很少能渗透到本地家族控制的权力网络中,而通过后两种方式移民的家族,相对而言更少阻力,更能成功。宋代常州科举成功的外来家族包括胡氏基本都是如此。有关胡氏在常州早年经历的史料不多,值得注意的是胡宿撰《常州兴化寺记》中称:“我之宗门,夙植善本,往以乱故,泊无宦意,治财以专施,修稼以勤贷,纠合乡义,捍固生聚,他盗引去,兹境赖安。”[1]922胡宿是胡氏家族在宋代产生的第一个进士,也是宋代胡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

1. 宋代胡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胡宿。胡宿(996—1067),字武平,“初仕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率公私船活数千人”。知湖州时,胡宿为发展当地教育出力颇多,使得“湖学为东南最”。此外,还筑石塘百里,捍水患,人称胡公塘,当地人为其立祠。后历知苏州、两浙路转运使、知制诰,拜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拜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英宗即位,拜给事中,复拜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神宗即位迁左丞,除太子少师致仕。治平四年(1067)六月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恭。胡宿政见属于保守一路,曾称:“变法,古今之难,不务守祖宗成法而徒纷纷,无益于治也。”[2]275其人品和学问则历来为人所称道。而后世的胡氏成员从学问到道德也多以其为楷模,因此胡氏多以清廉、忠直为人称道。

2. 胡氏家族发展最兴盛的时期。胡宿之后,胡氏的第六至第八代是胡氏家族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宋史》胡宿本传中便称“胡氏自宿始大,及宗愈仍司执政,其后子孙至侍从、九卿者十数,遂为晋陵名族”。胡氏的第六代当中产生了九名进士,即胡亶的儿子胡宗阳,庆历六年进士,任溧水县主簿。胡宿儿子胡宗尧,庆历二年进士,任朝散都官员外郎,赠金紫光禄大夫。胡宗炎,登治平二年进士,任中奉大夫,直龙图阁致仕,累赠太傅。胡宗厚,登治平四年进士,任秘书阁。胡饰的儿子胡宗愈,登嘉祐四年进士。胡宗回,登治平四年进士,任述古殿学士,枢密直学士,通奉大夫致仕,赠少师,谥敏节。胡宗原,登治平四年进士,任朝散郎提点开封县提镇事提举。胡宗哲,嘉祐六年进士,任朝议大夫、陕西路转运副使,官至少保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胡宾的儿子胡宗师,登嘉祐六年进士,任朝议大夫,宝文阁侍制,吏部尚书,赠少保。

(1)胡氏第六代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胡宗愈。胡宗愈字完夫,举进士甲科,为光禄丞。宋英宗曾问胡宿“子弟谁可继者”,胡宿便以侄胡宗愈对。宋神宗时,任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遂同知谏院。胡宗愈与欧阳修有师承关系,《宋元学案》中被列入《庐陵学案》。政见则接近于胡宿,与王安石不和,出通判真州。元祐初为御史中丞,哲宗问朋党之弊事,他答曰:“君子指小人为奸,则小人指君子为党。君子,盖义之与比者。陛下能择中立之士而用之,则党祸熄矣。”且书《君子无党论》进上。拜尚书右丞。后罢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卒赠左银青光禄大夫,后与子胡端修同列元祐党人籍。

(2)胡氏第七代产生了四名进士。胡端修元丰二年进士,任承议郎,赠直秘阁。胡文修元符六年进士,任文林郎。胡公修,政和七年特奏名进士第,任迪功郎。胡交修,登崇宁二年进士。其中以胡交修为最有名。胡交修(1078—1142),字己懋,初授泰州推官,政和五年试词学兼茂科。建炎三年召为给事中,进直学士院兼侍讲。首论天下大势,“请修政事,选将帅,搜补卒乘以张国势,抚绥疲瘵以固国本”。后迁刑部尚书。绍兴九年(1139)六月除兵部尚书、翰林学士。次年,除端明殿学士、知合州卒。宋高宗称其“真一士之谔谔也”。

(3)胡氏第八代中产生了五名进士。胡唐老和胡世将同登崇宁五年进士。胡经国元丰三年进士。胡观国登绍兴十八年进士。胡忱登政和七年进士。胡唐老和胡世将兄弟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人物。胡世将(1085—1142),字承公,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胡唐老,字俊明。靖康元年(1126)擢殿中侍御史。金兵攻汴梁时,胡唐老建议拜康王赵构为大元帅,使其“召天下兵入援”。汴梁城陷,胡唐老预先将朝廷金银分藏于民间,以免被金人搜刮,被金人查知,遭杖打差点丧命,因病方免。绍兴三年(1133)知衢州。苗傅率领乱兵进犯,胡唐老坚守城池,以功擢秘阁修撰。后任知镇江府兼浙西安抚使。

(4)此后,胡氏还产生了五名进士。第十代的胡济,乾道八年进士。第十一代的胡熙载,淳熙十四年进士;胡辅之,绍熙元年进士。第十二代的胡应发,绍定三年进士;胡应炎,咸淳进士。虽然胡氏不复昔日兴盛,但胡应发和胡应炎兄弟,仍为家族在整个宋代的辉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胡应炎,字焕卿,举进士后授溧水尉,未赴。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元兵围常州,郡守姚訔署其为节度判官。

当时就有人讨论过胡氏家族在宋代如此成功的原因。《宋史》认为“胡氏之世大”,是因为昔日胡宿在扬州时“脱万人于水死”的阴德起作用[3]228。而李之仪为胡奕修所作《行状》中则说:“胡氏自文恭以清德懿学,奋身遇主,方在位时,以一物不得其所为已忧,每推以教人曰:‘必以是为本。’故其子若孙,各能行其所闻,则其阴功在人者,可知矣。”[4]722必须承认,胡氏家族的家风对其维持长久的繁荣有一定的作用,从前述胡氏诸人的生平便可知一二。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当时常州人文繁荣的背景。嘉祐六年(1061),陈襄任常州知州,“大兴学,为东南冠”。治平四年(1067),王说任知州,请王安石弟王安国任州学教授,王安国讲授的是王安石的新学,“未几,朝廷改科,专用经术,常之士试开封、礼部及策于廷皆第一,已而相属为从官、郡吏、二千石甚众,世益以为美谈”[5]475。后来,大观三年(1109)一科常州便得53名,占了四分之一。宋代最有名望的常州士人,如张守、邹浩、孙觌等也均是在此时涌现。这也是胡氏家族在北宋末期如此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胡氏家族兴盛史也是当时常州科举成功的最好写照。

三、胡氏家族地位的维护与巩固:人际网络与地方活动

1. 胡氏家族的人际网络与婚姻关系。胡氏时为显族,婚姻自然也是大事,所谓“诸豪贵儿争请婚”。欧阳修在《胡公墓志铭》中称胡宿“女四人皆适士族”。虽未指明对象,但也可知基本的婚姻取向。由于《宗谱》在记录宋代婚姻关系时大多只记姓氏,而没有籍贯和出身,且女子不列谱中,故限制了我们对胡氏家族婚姻情况与人际网络的完整的了解。因此只能参照一些相关的墓志铭,就其中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进行观察与讨论。

胡宿的父亲娶了三个夫人,沈氏、贝氏和李氏。其中李氏出身于晋陵(今常州)。晋陵李氏是当地大族。李氏的母亲是强氏,“晋陵强氏族大而富,介居漕河之两间,连甍接閈,相望屹然,州人号南北强以别之”[6]443。胡宗愈的弟弟胡宗回也娶了强氏之女。而胡宗愈则娶了同城丁宝臣的女儿。丁宝臣(1010—1067),字元珍,和兄宗臣同登景祐元年进士第,郡守表其坊为双桂。可以说当时常州主要的家族都与胡氏有着婚姻关系。

除了常州本地的士族之外,胡氏婚姻网络还延伸到同时期的外地朝臣。和胡氏有婚姻关系的士人中最重要的是苏轼。苏轼多次来常州,曾乞常州居住,最后也终老于此。他与常州的许多士人都有非常好的关系,而与胡氏的关系便颇为密切。

此外胡氏家庭有明确记录的婚姻还有:胡宿的姐妹一嫁进士朱况,一嫁桂州司理参军葛武。胡氏第六代当中的胡宗质,配兵部郎中施元长之女。胡交修之父胡宗旦,娶嘉祐名臣姚辟之女。第七代当中,胡奕修娶尚书右丞郑雍之女。胡行修娶刘少卿之女。胡慎修娶兵部尚书韩铎女。第八代中胡坚常配显谟阁直学士贾諲之孙女,再配敷文阁待制荣薿之女。而宋代著名的仙游蔡氏也与胡氏为“世姻”。

胡氏与常州及其他地区士族间交往的基本模式,是由共同的学习与仕宦经验,建立情谊,继而缔结更深一层的婚姻关系,使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又以婚姻网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人际网络。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与常州本地士族的关系。

这种人际网络的日益巩固,也是胡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而胡氏家族也依靠其政治资源、人际网络和早已积累起来的财富,不仅不断地巩固自己在政坛的优势地位,而且也将利用这些资源,从事地方性的公益活动,为地方造富,成为地方上的领袖。这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宋代士绅精英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更注重维护家族和邻里利益的特点是相吻合的。

2. 胡氏在常州的主要公益活动。胡氏在常州的主要公益活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地方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和以前的士绅不同,宋代及之后的士绅更加关心乡里的利益,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中。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利用他们的资源,他们的进入也能使政府组织获得信誉,使地方社会趋向稳定。另一方面士绅也可以通过此举确立在地方上的威望,确保自己在当地的权威。二是致力于慈善事业。胡氏依靠“勤俭累赀”,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之后,便投入到慈善事业中造福乡里。如胡交修便对“外亲之贫苦病者,悉力振起,使不乏绝。如广义庄,发储积施,及宗族生养死葬,赖公以济者不可胜纪”[7]720。胡奕修也是“平居盛冬雨雪,里巷间告饥,则必计供家外,尽散以给之,所活前后无虑万人”。三是参与公共事业的建设,在兴修寺庙方面出力尤多。宋代佛教在江南颇盛,胡宿本人便深谙佛学,胡奕修也是“笃信因果”,“喜建立从林,请有名行僧住持。吴越号六伽蓝,主之者多公所命”[4]721。因此,胡氏与常州当地的许多寺院都有密切的联系。胡宿的叔叔胡修,在胡桥当地重建南闲寺。而与胡氏关系最有渊源的是报恩寺。报恩寺原名显庆寺,唐高宗显庆年间建。治平元年(1064)胡宿请额建为报恩感慈禅院。从以上的事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地方士绅为维持社会稳定、确保乡人福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而这种努力也使得胡氏在地方上的威信得到加强,家族势力得到巩固。

四、余论

地方精英的兴起,是宋代历史一个重要变化。胡氏家族在宋代的兴起和繁盛便是其中一个典型范例,也是当时士人家族地方关系与社会角色的一个缩影。从胡氏家族的发展看来,早期积累一定财富,然后致力于教育、科举,入仕以后在朝中建立声望,在乡里则通过婚姻及参与地方公益活动,稳定家族在地方上的发展。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当时常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也为胡氏及其他精英家族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精英家族,虽然名望、官位有高低之别,然而透过同学、同年、同事及婚姻关系,彼此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网络,形成在朝政上乃至地方事务上相互支持、呼应的力量,也使得常州在两宋之交成为经济、文化教育上的重镇。

学界以往对宋代士绅家族的研究中,大部分使用了墓志铭,也使用家谱。研究家族史,家谱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谱之于史,既可互证,亦可补阙,是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但由于时代久远,也难免误传误记,与传世文献抵牾、龃龉,甚至还有刻意将无关名人入谱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甄别、利用。以《胡氏宗谱》为例,虽然相对来说记录比较可靠。但是一些家谱固有的问题也在所难免,尤其是将非本族的同时代名人掺杂其中。比如在谱中便有宋代理学名家胡安国、胡寅、胡宏等人的名字。考胡寅所作《胡安国行状》:“胡氏本贯建州崇安县开耀乡籍溪里……五世祖号主簿公,五代中至建州之鹅子峰下,钓鱼自晦,人莫知其所从来。后世相传云,本江南人也。父中大,始读书为进士业。”[8]558可见崇安胡氏与毗陵胡氏并无干系。因此,家谱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利用时,必须借助史籍、文集、方志、笔记等资料,经过仔细考证,方能建立家族发展较完整和准确的图像。

[1]胡宿.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088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02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脱克脱.宋史,卷三百十八,列传第七十七·胡宿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宋史第286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后集卷一九,胡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20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邹浩.道乡集,卷三五,王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21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四○,孙夫人强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35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蔡勘.定斋集,卷一五,胡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157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胡寅.斐然集[M].中华书局点校本,1993.

C289

A

2016-12-26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8.31

王晓刚,常州市武进区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文献。

猜你喜欢
胡氏华林进士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宗族文化景观修复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衡南县杨柳村胡氏宗祠为例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
华林 行稳致远
为后何如为妓乐
后主刘禅:家暴、偷情,一个都不能少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