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格言》在藏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2017-03-12 11:01扎西卓玛
林区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格言藏族事物

扎西卓玛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810000)

《萨迦格言》在藏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扎西卓玛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810000)

《萨迦格言》是藏族传统的哲理诗集,包含很多为人处事、教人从善的哲学思想,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有相融、相通之处,挖掘合理性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对增强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积极价值。

《萨迦格言》;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一、《萨迦格言》及主要内容

《萨迦格言》是我国民族文学史上重要经典之一,是藏族早期的格言体哲理诗集,写成于13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流传七百余年,对藏民族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萨迦格言》作者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是萨迦教派第四代祖师,出生于后藏萨迦王室,自幼受到严格的寺院经学教育。《萨迦格言》作为藏族早期哲理格言诗作,充分体现了古代藏民族的杰出智慧,寓理于诗中,寓美于言中。通过格言告诉人们道理,约束人们的行为,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简短的语句,朗朗上口的音韵,极为深邃的哲理,向人们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其道德教育作用。

作为高僧的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渗入不少佛教思想,有些虽不能作为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资源,但格言中对社会进步、伦理道德、人生哲理的阐述却发人深省且值得学习,它在当代的藏族社会文化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萨迦格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融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生、发展,伴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要保证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而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资源和切入点,让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和内化其真正的思想。《萨迦格言》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思想,虽然在当时可能是无意识或不自觉的,但为当代我国藏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利用价值。

1.对立统一规律

在《萨迦格言》中,蕴含着很多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萨迦班智达也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存在着矛盾的运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驱力,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对某些人有益的事,对另一些人可能有害;野蒜对伤风有疗效,有胆病的人吃了就中毒。”“对一方有好处的事情,对另一方也许会有害;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睡莲开放红莲却要闭合。”这两段诗句所表达的是事物自身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一面,一件事情存在着的两面性,对一方有益,不一定对另一方也有益。

“所得到的一切并非都好,有的是收获,有的是祸害;母马怀驹能带来财物,母骡怀驹是自己找死。”不难看出,这个诗段揭示出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矛盾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以及它在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特殊性,在看待和解决问题时,要一分为二,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只有认识到事物矛盾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联系是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本质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基本矛盾形成的,而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又可分为真相和假象。人们要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恶人有时也变得温顺,但那却是伪装的行动;玻璃涂上宝石的光泽,遇见水就会暴露出本色”,“狡猾的人装做诚实的样子,那是为了对你进行欺骗;屠户把兽尾给人看,是要把驴肉卖给你”,“专为他人办事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办事;专为自己办事的人,实际上是在为别人效劳”,这三段诗句揭示了事物的假象与事物本质的联系,事物外表所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事物原有的本质,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假象背后的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学会明辨事物的真相与假象,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的辩证过程是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与根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是人们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萨迦班智达也有着同样的观点,“学者不经过考问,怎能了解学问的深浅;乐鼓不经过敲击,怎能区别音质的好坏”,“是否骏马在奔驰时才能知道,是否真金在熔炼时才能知道;是否猛兽在战斗中才能知道,是否学者在著书立说时才能知道”,“学者们的教诲,虽然都是真理;如果不去实行,即使精通又有何用”,从这三段诗句中不难看出,萨迦班智达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从事一般劳动的人,要想认识到事物真正的本质属性,就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学习,实践才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以上在《萨迦格言》中所体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虽然在表达方法和解释方法上与马克思有不同之处,这些哲学思想也并不是萨迦班智达大师刻意或者系统地揭示出来的,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相通之处。综上所述,这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并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融性,这为我们更好地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资源。

三、丰富和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崇尚学习,尊重知识

《萨迦格言》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极力推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认为只有不断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学者用智慧保护自己,敌人再多也不能把他伤害;仗那婆罗门的儿子,只身一人降服了所有之敌”,“虽有本领有胆量,没有智慧难成就;虽有金银和财物,没有福气难保全”,”有智谋的人那怕再弱小,强大之敌也无法征服他;勇猛的狮子是兽中之王,却被小兔子送掉了性命”,通过形象的比喻,萨迦班智达指出,无论多么有本领、有财富的人,没有知识的武装,难以成就一番事业,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有文化的人才这一要求高度一致。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2.虚心请教,取长补短

即使高尚的,有文化的人也有自己未知的领域。在面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或者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请教,或者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即使具有渊博的学问,仍要吸取别人的长处;如果能这样坚持下去,就会通晓所有的知识”,“为了能学到有益的知识,哪怕是小孩子的话也要听;为了能够得到奇异的香料,哪怕是野兽的肚脐也要取”,“自己虽然知道的很多,遇事也要找人商量;不愿向别人商量的人,事败后悔那是自作自受”,萨迦班智达和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人们不骄傲、不自满,遇到自己不熟知的领域和知识,要虚心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学会请教他人,遇事与他人商量,接受他人的指正和教诲。

3.不畏困难,不怕挫折

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长征精神作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在《萨迦格言》中也有相同的论述,“学者无论处于什么困境,也不会去走庸人的道路;燕子无论渴到什么程度,也不会去喝地上的脏水”,“高尚的人再艰难,也决不取违义之财;兽王狮子再饥饿,也决不吃肮脏食物”,“智者如受挫折,也能更加奋力;雄狮一旦饥饿,也能杀伤大象”。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向困难妥协,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面对挫折,要越挫越勇,奋起反抗,最终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会解决。

4.谨言慎行,远见卓识

正如之前所说,追求事物本质的根本方法是通过实践去实现,但这并不是说一味盲目地去做,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对事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预判,让事情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解决问题或者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也要谨言慎行,不能盲目冲动行事。“谁想得到幸福,先要历尽艰辛;如果把这当成痛苦,幸福也就无法实现”,“为了得到最终的利益,即使眼前受苦也要求教智者;当长者因衰老而苦痛时,只有把学问传教给儿子”,“忍受暂时的痛苦,是为了长远的幸福;用针灸消除病根,用名医常用的方法”,“智者有意回避危险,勇敢坚强的表现;狮子为了捕杀水牛,避开牛角决不是胆小”,“不假思索就冲向敌人,那是愚蠢的表现;夜间飞蛾扑向灯火,决不能算做英雄”,“对未来要远见卓识,受阻难要忍让宽心;如此努力坚持不懈,仆役也能变成大臣”。为了追求最终的幸福和胜利,忍受暂时的痛苦和失败,只有有远见的人和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这些,并且学会回避危险,而不是不假思索就盲目行事,这样往往得到的结果不理想或者事情发展的更糟糕,智者暂时的退让绝不是胆怯的表现,而是为了获得最终的幸福和成功。

5.善结益友,合作共赢

环境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人有时为了适应环境,而去改变自己,而有时并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而发生改变。身边接触的人和朋友也是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不同的人对一个人的影响也不同,正如萨迦格言中所言,“好人结交坏人,就会走上邪路;恒河的水本来甜美,流进大海就变得苦涩”,“坏人跟着好人,品德也会高尚;身上抹上麝香,气味更加芬芳”,“在智者的教诲下,愚者也会变得高尚;经过训练的鹦鹉,鸟嘴也能说出人话”,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以身作则,使受教育者感受人格的魅力,无形中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去感染受教育者。

6.团结协作,和睦共处

不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生产实践中,藏民族都积极倡行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与人友善,和睦相处,并将它纳入道德体系,作为重要的准则,自觉地加以奉行和维护。每个人从出生到死去,一生都离不开跟他人接触,或是共同生活,或是共同学习,亦或是共同工作,很多人往往不懂得团结他人,高估自己单个一人的力量,而不去与他人团结协作。如在萨迦格言中所说,“有德操修养的人,能与众和睦相处;同一种类的牲畜,都能够聚集成群”,“只要大家同心同德,小民也能办成大事;许多蚂蚁聚在一起,连狮子都会被咬伤”,“两个学者一起商量,就会有更好的主张;姜黄和硼砂配合好,会变成更美的颜色”,萨迦班智达强调懂得与他人团结的人才是有德操的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都知道团结的力量,无德的人往往只会高估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学者还是小民,只有懂得协作,才能办成大事。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之一,使人们学会团结协作,与他人和睦共处。

7.勤奋努力,坚持不懈

做事情有始有终,辛勤刻苦,就会有好的回报和收获,作为一个有道德素养的人更应该懂得勤奋,保持一颗恒心去完成所有的事情,不因一时的困难和痛苦放弃最终的胜利和幸福。“不肯辛勤劳作的人们,今生来世都不会有成就;没有精心耕种的土地,再肥沃也长不出好庄稼”,“靠福德而成就事业,就像太阳一样自己发光;靠勤奋而成就事业,就像油灯有人点拨才亮”,“谋划了一百件事情,做到底的一件也没有;没有恒心者的结局,就像跑街串巷的老狗”,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最终的幸福和成功,忍受暂时的痛苦与磨难,这正是《萨迦格言》与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相容相通之处。

四、增强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就是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形式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被充分吸收内化。无论是哪个层面,哪个阶段,哪个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主要都是灌输型和实践体验两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方法。而萨迦格言的学习既可以学习和鉴赏民族传统文学的精华,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来提高藏族学生的思想道德,通过结合萨迦格言内容和当代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发挥萨迦格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功能,让藏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和任务。《萨迦格言》和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通性,说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起着积极不可忽略的作用,让学生不忘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认识到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国家层面的思想道德要求相容相通,能够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良好局面。

《萨迦格言》和我国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提高藏族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思想方法,对民族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大有裨益。

[1]萨班·贡嘎坚赞,次旦多吉等译.萨迦格言[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2]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2.

[4]朱永新.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星全成,仁青.再论藏族格言诗中的伦理思想[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3).

[6]丁玲辉.藏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意义[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

[7]王毅,吴颖.《萨迦格言》思想内涵及其民族教育价值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1).

[8]克珠群佩.试谈《萨迦格言》的辩证法思想[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4).

[9]桑杰措.藏族格言诗中的道德观及其有效利用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

[10]王翠玉.藏族格言诗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运用的问题研究——以夏河县拉卜楞藏民小学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崔雅平〕

G641

A

1008-6714(2017)07-0056-03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7.025

2017-03-29

扎西卓玛(1989-),女(藏族),青海玉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格言藏族事物
格言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格言
格言
格言
美好的事物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奇妙事物用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