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研究

2017-03-13 17:42李娇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6期

李娇娇

[提要] 近几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在新形势下,要想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需要深刻理解军民融合的思想内涵,自觉成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坚定实践者。但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面临着“时间短、经验浅”的问题。尽管专家学者对有关军民融合的国内外经验、典型案例和历史发展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关于军民融合的顶层设计的研究仍略有不足,尤其是结合实际问题探讨制度建设的研究尚不多见。

关键词: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416.4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0日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正式提出了军民融合的思想。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再次强调了 “军民融合”的战略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妥善处理军事领域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实现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

(二)研究意义。军民融合的军队建设思路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军民融合是一个宏大的研究领域,既可以开展规范研究,也可以进行实证研究;既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的、微观的研究,也需要面向未来的、宏观的研究;既要总结国内实践经验,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研究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使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得以落实为具体完善的制度体系,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更具可行性,为更有效地贯彻党的军队建设思想创造条件。

本文总结和借鉴了前人关于我国军民融合的制度变迁、问题与对策以及具体领域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可以为其他关于军民融合的研究提供借鉴,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注重对国外军民融合经验的研究和借鉴,通过外国与外国、外国与中国的比较以及外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和某个具体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总结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研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杜兰英和陈鑫认为,我国应制定宏观政策并丰富融资渠道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牛振喜认为,我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应当以政府为先导,法律为保障,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杜人淮认为,应当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前提,以提高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法律制度为支撑,以贴近国情为基点;吴翔飞强调通过宣传教育为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整合信仰;刘光育和邹世猛提出了夯实军民融合思想观念、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突出政策法规和将军民融合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四大对策。

(二)国外研究综述。军民融合是全面的融合,尤其是将市场的、商业的方法机制应用于军事领域,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促进军事和经济的协调发展。Hawkins Shawn R的《军民融合催生美国国防部包装流程的革命》(1999)对美国国防部进行的物流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纵贯研究,介绍了美国将军用包装标准与商业包装标准一体化的经验,以求更多地使用商业包装标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Lavalle Tara M认为军民融合的程度对美国的战略政策形成了挑战,理由是人民可以为了国家而献身,但并不会为了公司而冒生命危险。

国外军民融合的发展历史较长,制度相对健全,其研究目前更多地侧重于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这对于我国完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领域不断扩展而且注重对国外经验的研究和借鉴,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军民融合制度的建设。但是,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注重技术领域的融合或合作,对于涉及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制度建设研究相对不足。

三、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理论分析

(一)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内涵。军民融合的概念首先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被正式提出,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被重申。军民融合是我党总结中外历史上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经验教训的成果,其目的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即将军民融合的范围由工业技术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打破“军民分离”的体系,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与共享共贏。

军民融合制度建设是指为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而进行的相关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配套实施机制的构建。这涉及国家为推动军民融合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计划,社会各界对于军民融合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组织机构设置等其他配套措施。

(二)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特点。军民融合制度建设涉及全局,时间紧任务重,而又属于新领域,因而具有全局性、紧迫性与探索性的特点。

我国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就是将过去军民分离的旧体制打破,将国防军队体系全面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实现“军”与“民”的共享共赢。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属于顶层设计,关系到军民融合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因而也具有全局性的特点。

要快速有效地推进军民融合,就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各项有利于促进军民融合的相关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实行军民融合的时间不长,尤其是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军民分离体制的影响,我国推进军民融合还面临着紧迫的政策终止和制度更新的问题。这些制度性问题都在制约着军民融合的推进,因而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具有紧迫性的特点。

(三)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原则

1、适应性原则。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然是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那么也就既要区别于我国以往处理军民关系的制度,也要区别于国外的军民一体化办法,也就是要求我国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要适应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这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點:一是我国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要从制度上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符合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思路。

2、前瞻性原则。规章制度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但是,现实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制度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适应环境。因此,制度建设中需要坚持前瞻性的原则,保证所设计的制度能够在较长时间内适应现实需求,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也不例外。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国内进入矛盾多发期,由于国外敌对势力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变得更为复杂。要在军民融合制度建设中坚持前瞻性原则,就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规律,并充分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实施军民融合的经验教训。

(四)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強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就是要从制度上保障军民融合,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军民分离”的体制,“军”与“民”分别属于不同的两套管理体系。这在建国初期有利于国防建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当国民经济建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方兴未艾的新时期,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这种趋势要转变成切实的实际行动并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就离不开必要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从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军民融合。

2、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是制约我国军民融合的深层次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顶层设计,即军民融合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内在的本质要求是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通过整合军民两种优势,一种是资源投入,另一种是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贏式”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一要有军民自觉融合的良好氛围;二要有军民规范融合的井然秩序。

四、加强我国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保障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政策是军民融合制度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法律和法规则是军民融合制度顺利实施与提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国防动员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我国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还处于初生阶段,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进行军民融合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把完善政策计划和法律法规作为重中之重。需要重点把握的是,应该在完善宏观政策法规的同时,着力健全具体的微观政策法规体系。兼顾好政策法规的废、改、立,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完善各项专项法规,为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融资困难、合同纠纷、技术标准冲突等具体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法律依据。这些微观方面的政策法规主要是融资政策、保密措施、技术标准体系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与制定。

(二)培养符合军民融合要求的人才。军民融合制度建设,首在政策,重点在法规,核心在实施,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能为发展提供强劲的后力。更新引导军民融合思想观念的长足动力和最深影响力在于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规划。成才并非朝夕之事,应该持续有效地把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和国防知识的普及,形成对军民融合的了解,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识,制定培养计划,跟进培养效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以高校作为培养平台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就国内而言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要提高高校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质量,培养高校军事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军事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扩展人才培养方式,走“开放式培养、合作式开发”育才路子,并且扎实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同时,要加强高校与军队、企业的联系,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之下加深国内外、地方之间专业军事院校以及具有专业军事科技人才培养点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契机。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

[2]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

[3]杜人淮.国外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5.

[4]吴翔飞.美国军民融合法律机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刘光育,邹世猛.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之路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Hawkins Shawn R.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reating a revolution in DoD's packaging processes[J].Program Manager,1999.

[7]Lavalle Tara M.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The Politics of Outsourcing National Security[J].Bulletin of 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