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2017-03-13 16:05鲜开林汪祥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现代城市产业转型

鲜开林 汪祥

[摘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設的深刻革命,是“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它指明创新、绿色、智慧、人文的现代城市发展方向,揭示现代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规律。建设适合辽宁省情的“海绵城市”,对于彻底改变辽宁大中小城市内涝现象,彻底摆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水资源短缺束缚,加快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辽宁新一轮东北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考察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调研辽宁大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辽宁“海棉城市”建设之对策思路。

[关键词]现代城市;海绵城市;永续发展;东北振兴;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7)0143084-07

一、问题的提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推进辽宁“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深刻变革。是“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反映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协调、绿色、人文关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根本改变当前城市建设中“表面工程”、“形象工程”、“短期行为”的不可持续、不协调、不环保、缺乏人文关怀的种种城市建设乱象。

1.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方向

在2013年12月12日举行的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重要论述。2014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用)》,为各地方政府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政策指导。此后。中央政府有关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同时地方政府也将“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提上日程并加以具体实施。目前,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深圳、太原等城市纷纷兴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热潮。

2.建设“海绵城市”是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建设生动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从创新的理念来说,相对于传统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是通过对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的创新,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和优化,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从协调的理念来说,“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协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从绿色的理念来说,“海绵城市”建设是对城市生态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整合,为城市经济的绿色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从开放的理念来说,“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和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从而使城市发展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从共享的理念来说,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需要全体城市居民的参与和付出;另一方面,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则由城市居民共享。因此,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

3.辽宁“海绵城市”建设更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大连是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对辽宁彻底摆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水资源短缺束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辽宁新一轮东北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近几年辽宁大连市水务局公布的《大连市水资源公告》的数据以及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大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是3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65.1立方米(按2010年常住人口计算),而在2016年6月2日大连市水务局公布的《2015年大连市水资源公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大连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12.70亿立方米,而全市的用水总量为16.01亿立方米,并且2015年降水主要呈以下特点:降水总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汛期主要降水过程均出现降雨笼罩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6月21日至7月21日,全市31天无有效降水,平均降水量仅为16毫米,比历年均值偏少9成,使全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大部分地区中度干旱,局部重度干旱。2015年全市降水过程达到中雨及以上量级的仅有3场。显然大连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短缺的沿海城市。而大连2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的平均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率40%的警戒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极为有限;大连境内的多数河流都属于季节性河流,从当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来看,这些河流的开发利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大连境内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有限,而淡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将会持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大连作为一个沿海发达城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随着大连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居民的增加,城市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加大,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大连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在国家刚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是绿色发展,这一规划的制定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连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过程中不能以传统的方式来应对,而应该以绿色生态的方式——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思路来解决。“海绵城市”这一城市建设新理念在国外已经得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完善,并且在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立足于辽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辽宁城市发展规律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无疑具有十分主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国外“海绵城市”建设先进经驗的有益启示

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对于形成符合大连发展现状的“海绵城市”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德国集高效与生态平衡于一体的“海绵城市”之策

德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其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的排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分离管道系统,即雨水和生活工业污水通过不同的管道来排泄。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千米,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和其他管线的运行。这样,既有利于防止城市内涝,又有利于不同类型的污水分开处理,使污水的处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并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同时,城市污水通过不同的管线排泄,有利于防止城市污水对于沿线排污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2.瑞士城市居民参与式雨水工程的“海绵城市”之路

瑞士一直以“花园国家”的美誉而享誉国际社会,而瑞士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国20世纪末在全国推行的“雨水工程”,而这一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较低的投入来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雨水收集和储存技术:绿色屋顶被认为是雨水滞留和降低径流的有效方式,在不同坡度下和不同雨量下,绿色屋顶都有较高的滞留率。在许多国家,对于雨水的处理大多都是通过城市的地下水道进行排泄,而并没有对其加以利用。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对居民住宅的屋顶进行简单的改造,从而将屋顶的雨水收集到室内的蓄水池中,最后通过小型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输送到房屋各处,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浇花、洗地板、洗衣服等方面,通过这一系统可以解决城市居民除饮用以外的其他生活用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节省了不少的水资源。瑞士政府在推行“雨水工程”的过程中,通过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方式来扩大这一工程的推行范围,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3.英国转变雨水循环加工处理方式的“海绵城市”之对策

英国的许多大城市像其他国际大都市一样,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水资源短缺和市政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英国政府在发挥水价调节作用的同时,鼓励城市居民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多数居民在家中安装1000升到6500升的储水罐,通过导水管将雨水收集到储水罐中,再借助简单或者复杂的过滤装置将雨水净化,而净化以后的水主要用于家庭灌溉和洗衣等非饮用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得到缓解。此外,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如制定并实施了《住房建筑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措施。来间接地推动家庭雨水回收系统的普及。

4.美国城市管网工程与政府监管紧密结合的“海绵城市”之模式

所谓的工程措施就是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的理论规划最终要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来实现。美国是最先将“海绵城市”这一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发达国家之一,美国各州普遍推广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入渗井、绿地、透水性地面等组成的一整套回灌系统,而通过这一回灌系统可以大大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根据加州佛雷斯诺市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971-1980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地下水回灌总量达到1.34亿立方米,其年回灌量占该市年用水量的20%左右。同时,美国也是较早采用低影响发展(Low ImpactDevelopment,LID)的国家之一。实践经验表明,LID可以很好地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不仅减轻了暴雨对城市环境的冲击和破坏,还具有建设成本低、景观效益好等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样,在美国其他的人口密集的城市,在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都通过一些工程措施使城市的地下管线集防止城市内涝和收集雨水的功能于一身。美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成功不是由政府单方面加大生态工程投入所铸就的,而更多的是在进行生态工程投入的同时制定配套的法律措施并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从而使“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序、稳步地推进。

三、辽宁“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路

思路就是出路。辽宁在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切实按照“五大发展”新理念,遵循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强科学规划引领。避免改造生态环境的简单化、跟风式的“大跃进”;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省市区各相关部门注重工作联动、综合协调;加强量化指标考核,避免政绩化现象;普及“海绵城市”生态宣传教育,构建有利于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等。

1.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公共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发挥“海绵城市”的整体效益

(1)城市建筑和社区——以行业标准为支撑,完善雨水收集设施,拓宽地下雨水调蓄空间。辽宁“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首先加强对雨水的区域管控,进行有效的源头收集、利用。如果各区域的雨水能够有效的在各区域被收集并加以利用,这既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又能将雨水充分利用,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而目前大连的建筑和居民小区在雨水收集和储存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因此,在规划和具体建设居民小区时,一方面,必须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小区硬化铺装,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透水铺装,以便雨水的下渗和储存,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市政排水设施排泄;另一方面,在新建小区的规划阶段可以在地下车库、地下室等位置增加深层调蓄池,这样既能节约空间,又能增加雨水的蓄水空间。通过相应的雨水收集管道将雨水引导到地下蓄水池。而蓄积的雨水可用于小区植被的浇灌,节约水资源,降低小区维护成本。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尽快建立城市建筑和居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施工标准,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实行配套设置地下蓄水空间的硬性要求和相关规定。

(2)科学规划城市公园,增加城市的“海绵体”,发挥公园绿地对雨水的蓄渗滞留作用。辽宁“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就是使城市拥有足够的“海绵体”,而湿地作为城市“海绵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保护。大连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约35.83万公顷,位居辽宁首位。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有近24.21万公顷,人工(库塘)湿地和河流湿地分别是10.43万公顷和1.15万公顷,沼泽湿地0.03万公顷。因此,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通过对湿地的低影响开发,发挥湿地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

(3)辽宁城市道路建设应兼顾结构强度和吸水。传统城市道路的建设更多的是关注施工成本和道路结构强度,而忽视了城市道路建设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城市道路建设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透水路面,提高雨水的下渗率,但必须保证城市道路的结构强度和行驶安全,特别是分析主干道的荷载强度和行驶安全,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尽可能地采用透水铺装,减少硬质化路面,从而增加雨水的下渗率。人行道两旁可以采用LID树池形式,设置下凹式绿地等施工措施,既可以增加城市美化度,又可以增大大连城市“海绵体”的面积。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已有研究注意到,当降雨量较大、强度较高时,仅采用LID源头控制措施并不能像设置雨水截流池等传统雨水处理措施那样有效。

(4)科学规划城市管线,建立城市污水分级处理系统。辽宁城市地下管线系统的科学合理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海绵城市”对于城市内涝的调节作用,但是不能只着眼于城市管线的排泄效率,而忽视进人地下水道的水体性质。因此,应当建立分离式管道排污系统和城市污水分级处理系统。使雨水、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通过不同的管道排泄,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同时便于雨水的收集和再次利用,从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水循环目标。

2.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城市文化建设相融合,形成契合辽宁特点的绿色城市发展理念

(1)确立绿色城市发展理念,推进辽宁各市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各市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并发挥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大连逐渐发展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对外开放的龙头。但是,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在这些问题中,大连的经济发展理念滞后和实现绿色发展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则较为突出,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则必须转变大连发展理念。大连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大连拥有雄厚的物质装备和技术力量。二是大连地处沿海经济带,有天然的优良港口,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航运中心,这对吸引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向大连集聚、提升大连国际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四是大连整体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大连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确立具本地特色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确立绿色的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伴随着大连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大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889元,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14650元,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在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转变过程中,存在着生活垃圾乱扔乱倒、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等落后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确立绿色城市发展理念的同时,必须加大对绿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宣传,将绿色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中,以提升大连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

(3)确立绿色的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大连特色的城市名片。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點;从建设城市政治文明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政治文明的精神核心;从构建海绵型城市来看,城市文化是“海绵城市”的主体内容;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大连地处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城市文化建设则是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关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朔造形象和提升品味。而城市文化的建设则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的引导。因此,必须树立绿色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大连特色的城市名片。

3.着力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优化升级,实现辽宁城市发展类型由浪费型向“海绵城市”转变,突破城市发展瓶颈

(1)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大连全市总面积12574平方千米。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低缓丘陵众多,而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人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大连的农业产业发展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较明显。同时,大连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地带地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使其成为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其气候特点造就了区内生物资源多样性。因此,实现大连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绿色发展必须整合区内的地貌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等,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型现代农业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实现工业的降耗提效,实现工业的绿色发展。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背景下,2014年8月以来,大连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步放缓。并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降至近年来的低点。而在大连工业36个行业中,科技创新对于大连工业发展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等规模城市的水平。因此,大连工业的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依靠有效投资拉动创新。其次,大力培植新兴产业,加速科技创新。

4.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积极借鉴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海绵城市”建设在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早,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中国则起步相对较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更多的是着眼于GDP,虽然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需要,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政策和措施,但是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时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建设。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地方的GDP增长。从而导致了近年来出现的雾霾天气、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各级政府为了缓解并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在近年来的经济建设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并举,并在一定程度上向环境保护倾斜,在党中央、国务院建“海绵城市”的政策引领下。“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渐被地方政府所接受并逐渐由理论转化为现实,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地方政府的“海绵城市”项目提供专项的补贴,并通过在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16个城市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但是在这股建设“海绵城市”热潮的背后。一些地方政府过于急功近利而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建设投入成本与产生的环保效益不匹配、建设资金不足、脱离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等问题。因此,大连“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在实地考察借鉴吸收国外“海绵城市”先进经验基础之上,结合大连具体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大连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5.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夯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制基础

(1)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辽宁“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直接有力的地方性法规依据。首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指导,结合大连发展状况制定和完善大连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并将政策法规落实到各部门的执法过程中,使政府相关部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须将生态环境保护写入大连年度发展规划中去。将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相融合,以大连城市发展规划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来加大现有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最后,须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执行的监管体系,加强大连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监管力度,以此实现政策法规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保障作用。

(2)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的规模效应,为建设辽宁“海绵城市”营造坚实的法治氛围。加大对政策法规的宣传所产生的规模效应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是大连各界知法、懂法、守法和相关部门严格执法、认真司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根据大连近年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案例,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大连各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全体市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部门对于污染企业处罚案例和市民维权案例的宣传,以现实案例为引导。聘请相关的法律专家对具体问题和相关法规适用进行分析解释,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6.积极引导公民参与辽宁“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政府作为和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的良性互动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发挥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引领作用。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模式,保证工程措施的有序进行。大连“海绵城市”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而当前大连的经济发展也处于改革转型期,其他领域也需政府财政的投入,这必然会限制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在实施“海绵城市”项目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模式,创设相应的融资平台,为民营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进入相关建设项目提供窗口。其次,技术上要因地制宜。“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已经在许多城市相继上马,在这一股“海绵城市”建设热潮的背后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过于关注其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而忽视了本地实际情况。“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的工程,所以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同时也要结合本地的特点,发挥本地的相对优势进行长远规划。再次,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监管体制和激励机制。“海绵城市”建设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监管是否到位,而监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管体制和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由于“海绵城市”有许多项目的经济效益不高,如公园、绿地建设等,这必然会影响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以及将一些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项目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科学捆绑,提高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项目的积极性。最后,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城市居民環保意识的高低影响着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通过新闻媒介或网络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融于生活,从而真正实现大连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建立配套的公民参与机制,发挥公民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公民参与机制,是提升公民参与积极性、拓宽公民参与渠道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辽宁各市区各部门应及时梳理现存政策法规,对现行政策法规中存在缺乏可操作性的条款及时修正,对盲区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推动相应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辽宁各市区相关部门必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及时公布相关政策信息,同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创新公民参与方式和渠道,从而为公众参与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保障。其次,提升居民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信息传播媒介,使居民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居民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和完善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机制,发挥公民在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协商和监督作用,提升公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意识,以实现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公民参与和政府主导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城市绿色发展预期目标。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城市经济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甚至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发展空间的严重不足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而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为解决当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弊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同时为未来城市建设指明了永续发展方向。“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为城市发展拓宽增长空间、增添城市活力;另一方面能够逐步实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性,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与此同时,辽宁要从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实现突破性发展,就需要从创新城市规划和建设出发,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创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而辽宁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必须立足本地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需求,借鉴国外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辽宁发展实际状况的特色“海绵城市”建设道路,实现辽宁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式发展。

(责任编辑:孟耀)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现代城市产业转型
创新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之我见
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现代城市交通广播的服务功能探讨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