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宦纪闻》词汇杂考

2017-03-13 01:03
关键词:中华书局词语北京

刘 一

《游宦纪闻》词汇杂考

刘 一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游宦纪闻》 是一部记录杂事旧闻的宋代笔记,成书于南宋。全书虽卷帙不多,但内容广泛,囊括当代掌故,奇闻异事,及医药、历法等诸多方面,因而词汇丰富,体现了宋代语言的特点。本文选取“殿岩”“口占”“澹如”等词语进行考释,考察词汇的起源及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游宦纪闻》;词汇;考释

《游宦纪闻》 是南宋张世南的作品,系当时文献故家。随友人周游各地,见闻广博,又曾随其父官于蜀,在蜀地活动时间较长,自称“游蜀道,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年”,后又历游浙、闽等地,并在今福建永福为官。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十卷,著成此书。此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上至天文历法,下至风土人情,逸闻轶事都有涉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称其为:“多记杂文旧事,为说部佳本之一。”[1]笔记小说在宋代有了极大发展,宋代笔记中语言学数据数量上较其前代更为丰富,论述更为精深,不少历史语言现象在笔记中得到记录[2]。 《游宦纪闻》 作为宋代笔记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涉及的诸多词汇都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对其进行考释有利于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源流,分析词汇产生的意义;有利于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词汇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3]。

一、殿岩:犹殿帅;谓天子歇宿之处

(1)寿皇锐意亲征,大阅禁旅,军容肃甚。郭杲为殿岩,从驾还内,都人昉见,一时之盛(《 游宦纪闻》 卷一)[1]。

(2)今日孰可为大将?孰可为计臣?正使以殿岩当之,能保其可用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宁宗嘉泰四年》)[4]?

(3)赵韩王佐艺祖……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 (《 容斋随笔·佐命元臣》)[5]。

《说文·山部》 “ 巖, 岸也。” 《说文解字注·山部》 “巖,厓也。各本作岸也。”可见,“岩”原指厓岸,即山或高地的边缘。例如《汉书·扬雄传校猎赋》:“探岩排碕”[6]译为“攀岩扶岸”,岩当厓岸讲。岩还有“石窟”义, 《楚辞》 汉东方朔《七谏·哀命》:“穴岩石而窟伏”,王逸注“岩,穴也”,因此岩室、岩居等词语表示在洞穴、石屋里居住。“岩”又由可供人居住的洞穴引申为“殿下小屋”,即古代殿旁的小屋。按照规制的不同,可分为岩廊,岩下。 《战国策·齐策六》:“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7],《汉书·董仲舒传》:“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廊之上。”[6]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其上曰岩廊,其下曰岩下[7]。岩廊,原指高峻的廊庑,后用来借指朝廷,岩下,即殿岩之下。可见“岩”与天子居所已经有了一定关联,例如桓宽《盐铁论·忧边》:“金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忧游岩廊,览群臣极言。”[8]

“殿”与“岩”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宋代笔记中。苏轼《除苗授殿前副都指挥使制》:“祇扈殿岩,肃将斋钺。”[9]意思是为求神灵庇护朝廷要严肃对待祭祀典礼,这里的殿岩即天子歇宿之处,亦借指朝廷之内。此外,“殿岩”还由朝廷引申成为御前的官名。《四朝闻见录·戊集》:“为殿岩,又纳赂以纵其归,复任西帅,付以全蜀,识者盖已寒心。”[10]这里殿岩是殿前司的别称,也作殿前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别名,与宋代官名“殿帅”同义。如《水浒传》 第二回:“高俅得做太尉,拣选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11]

二、口占:谓口授其辞,或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

(1)时言人隐恶,能道未来祸福。素不谙书,忽奋笔作字,得羲献体。口占颂偈,立成如宿构(《 游宦纪闻》 卷四)[1]。

(2)予元丰元年调博州高唐县令,时黄夷仲廉为监察御史,予往别焉。夷仲口占一绝句见谑云……盖讥河朔风土人物之质朴也(《渑水燕谈录》卷十)[12]。

(3)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 五十卷、《 名臣事迹》 五卷 (《 宋史·列传》)[13]。

《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从口,从卜。”卜象兆文,从口临其上,可见,占字本义与“占卜”相关,表示在卜问时查看甲骨的开裂以揣度吉凶。占还由此引申有估计,揣度之义。 《尔雅·释言》:“隐,占也。”可以说,“隐”与“占”在某一方面意义是相近的。隐,有审度的意思。邢昺疏:“占者视兆以知吉凶也,必先隐度,故曰:隐,占也。”也就是说隐与占,在表示“审度”时是同义词。 《汉书·陈遵传》:“冯几,口占也。”[6]颜师古注:“占,隐度也。口隐其辞以授吏也。”这里的隐,隐度都当审度讲, “口隐其辞”即为“口占”,相当于用口揣度成辞,口述文辞之义。

“占”当口授或口述文辞讲时,还可组成款占、遗占等词。

款占,即供词。 《宋朝事实类苑》:“太平兴国中,朝士祖吉历典方郡,奸赃事觉下狱,案劾款占未具。”[14]款,本就有供辞之义,这时可以与“款占”相互替用。《资治通鉴》 中就有:“来后臣鞫之,不问一款,先斩其首,仍伪立案奏之。”[15]胡三省注:“狱辞之出囚口者为款。”款还作动词,当招供、供认讲。 《陈书·沈洙传》:“未知狱所测人,有几人款,几人不款?”[16]

遗占,即遗书,遗言。吕延济有注:“遗占,遗书也,占者,口隐度其事,令人书之也。” 《新唐书·列传》:“张孝忠子茂宗尚义章公主,母亡,遗占丐成礼。 ”[17]

款占,囚犯招供,狱卒代为书之;遗占,将逝者嘱托,旁人代为书之。可见这里“占”都有当事者口授文辞,令人书之的意思。

三、澹如:恬淡貌

(1)其未第时,最贫素,自处澹如 (《游宦纪闻》 卷四)[1]。

(2)大历十四年,除栎阳令,复以疾谢去,归寓西郊。择胜隐于善福祠。从诸生学问,澹如也(《 宾退录》 卷九)[18]。

(3)所居皆有政术,吏人畏而爱之。然性爱闲素, 其于名利澹如也 (《 北史·列传》)[19]。

《说文·水部》:“澹,水摇也。” 《玉篇·水部》:“澹,水动貌。”可见澹本义是形容水波起起伏伏。例如我们熟知的曹操《观沧海》 中就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0]还有白居易《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亭芜凄白鹭,池色澹金波。”[21]另外我们发现,“澹如”也有类似的形容水面的用法。汉碑《唐扶颂》:“君体焕炳,有芬有馨。如山如岱,嵩如不倾。如江如河,澹如不盈。”用于形容君主的体统如江河一般安定,波澜不惊。由此也可引申为形容人恬淡、淡泊之义。

澹如,犹恬淡,既可指清净淡泊,又可指不热衷于名利。

澹,有安定、安静义。 《后汉书·冯衍传》:“意斟忱而不澹兮,俟回风而荣与。”[22]李贤注:“澹,定也。”斟忱,指迟疑,不澹,即不淡定,不安然。澹还有恬淡、寡欲义。清张远《题黄山山人墨竹》:“黄山山人澹于菊,胸有千竿万竿竹。”[23]澹,就当恬淡讲。 《新唐书·韦述传》:“述典掌图书,余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澹荣利,为人纯厚长者,当世宗之。”[17]这里的澹,即清心寡欲,澹荣利,即淡泊名利。

四、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1)无上雄文贝叶鲜,几生三藏往西天(《游宦纪闻》 卷四)[1]。

(2) 于是词发雌黄,飞英天竺;文传贝叶,聿归振旦 (《 大唐西域记》 卷二)[24]。

(3) 梦玉看那光景谅无恶意,跟着他转到一间屋里。只见上面挂着一尊观音菩萨佛像,桌上供着鲜花净水、贝叶香炉,桌前铺着蒲团,屋中甚为幽洁 (《 红楼梦》 第四十三回)[25]。

“贝”本是一个象形字,但在这里,指的是印度的“贝多”或“贝多树”的简称。“贝多”由梵语音译而来,意为树叶,“贝叶”则属于音译加意译的外来词,是指贝多罗树的叶子。段成式《酉阳杂俎》 卷十八·广动植之三中有记载:“贝多,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26]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并于公元67年左右,即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自佛教传入到我国西双版纳,这种在贝多树叶上刻写经文的西域做法也随之传入,因此,当今在我国西藏、云南等地的众多寺庙中仍保存了大量贝叶经文。“贝叶”一词最早见于《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东魏》:“永怀高洁,丧挹古芳,莲花净土,贝叶上乘。”唐宋以后“贝叶”开始出现在大量文献中,用来借指佛经的说法也随之出现了。如《大慈恩寺志》卷九中:“斥列代之区域,纳恒沙之法界。遂使给园精舍并入堤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名往因振锡,聊谒崛山。”[27]由“贝叶”引申出的词语还有贝叶经、贝叶书、贝叶偈、贝叶篇、贝叶文等,都表示佛经的意思,另外还有贝叶宫,用于专指储藏经书之地,即佛寺。

五、昉见:初见,始见于

(1)寿皇锐意亲征,大阅禁旅,军容肃甚。郭杲为殿岩,从驾还内,都人昉见,一时之盛(《 游宦纪闻》 卷一)[1]。

(2)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辽史》 卷六三)[28]。

(3)盖自蔺相如奉璧入秦,田单为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昉见于简牍,至汉为盛(《宾退录》 卷九)[18]。

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昉见”一词。 《说文·新附》:“昉,明也。从日,方声。”昉本义为“日初明”,因此汉语中有“昉昀”“昉昒”等词语,表示日光或清晨黎明之时的意思。由此引申为开始, 《玉篇·日部》:“昉,适也。”清谭嗣同《学篇》 第五十八“世皆呼黑为黑,莫究所昉。”因此大词典中有“昉始”一词表始于,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若夫志之为体也,昉始南宋,礼绝恒例。”

“昉见”一词多见于宋元时期,多与“于”字组合,后接宾语,如昉见于此,昉见于辽,昉见于《书》 等,当“始见于”讲。此外,“昉”还可以与“闻”组合成词,意义同“初闻”。清《白鹿书院志》 卷一:“又四年,李侯守池阳,泳客于池,昉闻其始末。是秋侯之子仁广、甥夏昌宇、昌辰实合洞之士友七十有八人,举酒亭上,相与叹岁月之易流幸来者之有继也。”

结 语

《游宦纪闻》 词汇量丰富且涉猎广泛,其中不乏《大词典》中尚未收录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或对已有词语补充新义项和例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本义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此外, 《游宦纪闻》 中仍有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词语,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1][宋]张世南.游宦纪闻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唐贤清,凌宏惠.宋代笔记语言学资料研究价值刍议 [J].古汉语研究,2014(3).

[3]王虎,张明辉.从心理域到体貌域——谈“悦”词义的演变 [J].中国语文,2016(4).

[4][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5][宋]洪迈.容斋随笔 [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6] [汉] 班固.汉书 [M].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7][汉]刘向.战国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汉]桓宽.盐铁论 [M].北京:华西出版社,2000.

[9] [宋] 苏轼.苏轼文集 [M].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10][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明]施耐庵.水浒传 [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元] 脱脱.宋史 [M].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4][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6] [唐] 姚思廉.陈书 [M].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17]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18][宋]赵与时.宾退录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9][唐]李延寿.北史 [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0][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1][清]曹寅.全唐诗 [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 [宋] 范晔.后汉书 [M].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23][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4]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25][清]曹雪芹.红楼梦 [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6]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27]陈景富.大慈恩寺志 [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

[28] [元] 脱脱.辽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Vocabulary in You Huan Ji Wen(游宦纪闻) :a Philological Investigation

LIU Yi
( College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You Huan Ji Wen( 游宦纪闻)is a note of sundries and events writte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Although there are not many chapters,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 including anecdotes,odd stories,medicine and calendar,etc.accordingly,it has a rich vocabulary which reflects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ynasty.In this study,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words in the note such as“ 殿岩 (dianyan)” “ 口占(kouzhan)” and“ 澹如 (danru)” are investigated.

You Huan Ji Wen(游宦纪闻);vocabulary;philological investigation

H059

A

1672-8572(2017)06-0099-05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6.14

2017-07-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YY123)

刘一(1994—),女,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汉语词汇。

(责任编辑: 王 芳)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词语北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枚词语一门静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