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汤姆·索亚历险记》解读马克·吐温的内心世界

2017-03-13 02:24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索亚历险记吐温

张 蔚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离石 033001)

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其代表作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仅反映了美国历史现实,也反映了马克·吐温的童年生活,是马克·吐温内心深处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1]154。因此,研究《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探寻马克·吐温一生传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作背景

《汤姆·索亚历险记》创作的社会背景是19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前后时期,在南方,奴隶制依然存在,种族歧视严重,黑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对于宗教人们不再是虔诚的信仰,开始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宗教不再纯粹,渐渐与迷信混为一谈。同时,欧洲移民不断迁徙到美国新大陆,这些有着不同信仰的人群聚集在一起难免会有磨合和交融,这是美国新社会形成的最早过程。内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也有所变化,例如风靡一时的“淘金热”就是那个时代的思想产物[2]89。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吐温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以美国密西西比河边的圣彼得堡镇为故事背景,描绘了男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

二、马克·吐温内心世界的解读

(一)童年的想象

马克·吐温一生经历坎坷,从童年起就过的不是十分安稳。马克·吐温向往自由,但现实却很难达到理想中的自由。因此,在小说中,马克·吐温借助汤姆·索亚的角色重塑了自己的童年。

1.对家庭生活存在陌生感

由于童年的不幸遭遇,马克·吐温在十一岁丧父后就开始过着缺乏家庭温暖的生活,开始独立劳作辛苦赚钱养活自己。最早马克·吐温在一家印刷所做学徒,后来又曾辗转当过水手和舵手,密西西比河上的游走使马克·吐温几乎走遍了半个美国,一直与家庭处于分离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吐温对家庭生活存在陌生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心理在小说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无论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索亚,还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贝利·费恩,都是在缺乏家庭温暖中长大的。汤姆·索亚甚至是一个孤儿,自小在姨妈家长大,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爱,也没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

2.对悠闲生活很是向往

马克·吐温自从父亲去世后,就开始外出打工,生活拮据而忙碌艰辛,做学徒的时候很难有闲暇时间,过早的劳累使得马克·吐温自小就十分向往悠闲的生活。尤其是看到其他同龄人都在玩耍自己却要辛苦工作,更是对马克·吐温产生很大的心理折磨,使其认为童年就应该是在悠闲和玩耍中度过的。当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马克·吐温就在小说中为汤姆·索菲创造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童年。汤姆·索亚虽然是在姨妈家寄养,但却不需要小小年纪就外出劳作换取生计,而是无忧无虑的尽情玩耍,还特意安排了他们以后仍然可以无忧无虑生活的契机,发现了一大笔意外的财富,从而过上富足生活。马克·吐温正是通过小说刻画了自己内心渴望的童年模样,在小说中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二)对财富的渴望

马克·吐温的父亲只是小镇上的一名律师,从小家庭经济就比较拮据,后来父亲去世更是使小小的马克·吐温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甚至没有足够的钱交学费而不得不辍学到印刷所做学徒,之后也一直颠沛流离。始终无法拥有富足财富,即便是后来成名,也因为投资失败而负债累累,不得不到处演讲还债。这样缺乏金钱财富的一生使马克·吐温对金钱和财富一直十分渴望和向往。为了满足自己这一愿望,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为汤姆·索亚准备了一大笔财富,让其找到了藏在洞穴中的无数宝藏而变得十分富有,再也不用像马克·吐温真实生活中那样为了生计不停奔波。

(三)折中主义的宗教思想

有人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但事实上,马克·吐温对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在小说中,小镇圣彼得堡流行着大型的宗教活动,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在社区中十分常见,但汤姆·索亚认为这都是迷信行为,并对任何一种信仰都表示厌烦,甚至有过很多亵渎宗教的背叛举动。从表面上来看,表示汤姆·索亚或者说是马克·吐温对宗教是相当蔑视和不屑的,但事实上,无论是汤姆·索亚还是马克·吐温,都从未逃离过宗教的影响范围,至少在童年未能逃脱。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也明确表达了:“拒绝加尔文教派主义对所有人类天生堕落的信条,而且倡导这种信条绝对不应用于‘该死的人类’”[3]215。由此可见,马克·吐温对宗教并非是完全厌恶弃绝的,而是有自己的宗教立场的。即马克·吐温认为正统的宗教十分无聊,上帝所创设的自然法则也不是很适合人类,反对实用主义的宗教,并不反对最初纯洁的宗教。但受现实生活中社会的约束,马克·吐温有时候也会对现实中的宗教表示妥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马克·吐温内心世界中,对于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是保持折衷主义心态的。

(四)种族歧视问题的回避

在马克·吐温的一生中,给人的印象似乎一直都是个种族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但是若深度解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就会发现,马克·吐温对这个热门话题并没有给予十分激烈的抨击,这与马克·吐温一贯辛辣批判社会弊病的言行作风似乎有些不同。小说虽然写于美国内战结束后的19世纪70年代,但故事发生的时间尚在内战之前,此时种族歧视现象还十分普遍,尤其是南方地区,黑人的社会地位甚至不如牲畜。而在这样的设定时期中,马克·吐温却对种族主义这个热门话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对印第安人乔的描写也表现出一种怀疑态度,这难免会让读者对印第安人产生某种偏见。而对于非洲裔的美国黑人来讲,种族歧视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事情,他们本身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在这样被压迫的状态下,迷信就成为了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说经典事件“粉刷墙壁”中,种族不平等也被“粉刷”了[4]。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得我们无法确切的掌握马克·吐温对奴隶制度的真实态度,也许在马克·吐温内心世界中,对于废奴主义的拥护远没有斯托夫人强烈。

(五)矛盾心理

为什么马克·吐温在小说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关于种族歧视问题的态度?这一点,也许可以从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态度中找到答案。在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美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马克·吐温也正在面对一个新世界,而对于这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马克·吐温并没有感到十分的欣慰或痛快接纳,而是对其表现出困惑,呈现出矛盾的态度。首先,工业技术日新月异,而社会局势却日益紧张,让马克·吐温感到十分的焦虑。其次,马克·吐温也在试图适应新社会,他采取的途径是通过怀旧来达到舒缓目前焦虑情绪的目的,甚至在小说创作中也意图逃避种族主义等激烈的社会热门话题,通过暂时逃避来帮助自己适应新社会。也许这就是马克·吐温未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明确指出奴隶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原因。

在创造汤姆·索亚这个小说人物形象时,马克·吐温还是对社会传统观念进行了一定的挑战。在维多利亚时代,所有同类书籍中关于好男孩的描写都是勤劳善良、孝顺诚实的,撒谎、调皮等行为是不该出现在好男孩的身上的。当时的社会基调是,若男孩小时候调皮撒谎,长大是不会有好前途的。但是马克·吐温对汤姆·索亚的塑造无疑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好男孩的形象。从小就淘气调皮的汤姆·索亚在学校中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坏学生,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形象,最后也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不敢想象之多的财富。可以说,汤姆·索亚的成功塑造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乖孩子的认知。汤姆·索亚总是想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反抗现有的习俗,但他的反抗很无力,他并不能完全从社会制约中解脱出来;相反,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下,他总是妥协。汤姆·索亚是一个奇怪的、具有双面性格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社会的反叛者,又是社会的顺从者。一方面,他通过逃离文明世界来享受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他又屈服于无法改变的社会环境[5]322。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马克·吐温对这个多变的世界的一种矛盾心理: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逻辑和文化生活是既反抗又接受。

三、结语

作为一部带有半自传体色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充分反映了马克·吐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其在创作该作品时对社会的内心感知,也表达了其对于自身经历中缺少的一些东西的渴望。《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马克·吐温内心思想的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马克·吐温对自由、对财富的渴望和对这个社会世俗生活的困惑。

[1]左云赫.《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J].鸭绿江月刊,2016(4).

[2]彭静.重读马克·吐温,感受浪漫主义情怀——《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2Z).

[3]黄锡忠.简析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J].文学教育,2016(11).

[4]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M].姚锦,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孙东菱.马克·吐温自由观的现实意义——再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文艺争鸣,2014(11).

猜你喜欢
索亚历险记吐温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寻影历险记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王子与贫儿(上)
客利尔镇的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