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2017-03-14 07:31刘沛汉
科教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中学生

刘沛汉

摘 要 中学生正处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中学生抓起。当前的中学教育还存在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创新师资匮乏、人才评价标准单一等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我们需要通过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学中学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加强中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 中学生 创新型人才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6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的主体动力是人,推进全民族的创新必然要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做起。中学生正处于最富想象力的思维活跃期,是养成各种素质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创新型人才培养必然要从中学生抓起。

1 在中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教育, 它要求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要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不断认识、发展、完善自我的过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让创新成为学生的本能意识。

(2)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素质教育成为各级学校教育实践的改革目标,但人们在什么才是素质教育、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衡量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着疑问和不解。其实文件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國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创新教育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搞一套,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素质教育不仅是多开展一些音、体、美教育,关键是要落脚到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推进素质教育本身就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实现创新,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落实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两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中学生正处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做起。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创新教育以高等教育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抓住关键期,中学阶段恰恰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与生理趋于成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新的信息,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这就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生理基础。忽视了中学阶段的关键时期,等他们进入大学后再重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会事倍功半。从实际成长过程来看,那些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欲望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乃至工作后都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2 影响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

(1)大多数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目标,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学的教育仍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成为很多学校的首要任务,升学率的高低成了检验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现实下,很多中学生被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他们将课本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灵活运用,考上大学成为了他们高考之前首要的奋斗目标。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能够取得高分的标准答案上,为了分数,他们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对于那些不列入高考的科目或者占分低的科目,他们没有时间深入学习,这就为他们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带来了一定影响。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能力恰恰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单纯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严重障碍。

(2)中学创新类师资匮乏。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从某程度上说,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学的创新教育成效。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越来越受重视。但中学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明显还有所欠缺。受繁重的教学任务限制,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科研能力尚显不足,在学生潜质开发和创新能力培育方面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甚至在部分教师身上存在习惯于单向传授知识,对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规律研究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的不够等问题。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如果教师不具备基本的创新教育素养,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必将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产生严重的阻碍。

(3)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但受高考指挥棒的限制,部分学校仍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等现象,应试教育造成了对学生的考查偏重一般性、程式化的知识,而难以考查创造性、批判性等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更难以考查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改革推进困难、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健康状况下滑等问题凸显。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 中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着眼学生人生发展,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各要素,如课程、教学、评价等的动态结合,设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及制定目标、培养过程实施、评价、改进培养等多个环节,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理想人才的培养之道,是理论的具体化,②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着眼于学生的人生发展,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多方整合资源,尊重教育成长规律,在引导学生学好习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会学习的能力和爱学习的情感,结合课程知识,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建立大学中学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和相互配合。当前的中学生为了升入理想的大学,终日沉浸于题海之中,学习目标就是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进入大学之后,高校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在中学阶段已经形成禁锢性思维的大学生来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路漫漫。为了打破这一现状,中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大学、中学提前对接,建立互通有无、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学生,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从国际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中学和大学两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同等的,两者应该在一个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系统中,才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③部分高中的先行先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他们通过建立创新教育实验班、开设AP课程(大学先修课)等多种方式提前与大学建立联系,培养出了一批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创新素质、符合大学的培养要求的高素质学生。

(3)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課,纳入学分管理。应该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遗憾的是目前几乎没有面向中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中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美国为例,创业教育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并渗透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必要探索开设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学教学实际的相关课程。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是创新性中学生人才培养的前提,没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改善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就不会有完善的中学创新教育。中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学习新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创新型师资。同时,中学在提升自有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水平的同时,也可采取积极主动措施,聘请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具有实际创新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学校的外聘师资,多途径、多方式加强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注释

① 钟秉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高中学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②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③ 王锋,张宇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大学中学衔接[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