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建议

2017-03-15 20:28孙雁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孙雁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要素构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重点概括,并提出了改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途径。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面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建设,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切要求。

一、资源环境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国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产业结构調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愈演愈烈,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自然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自然生态破坏及其次生灾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同时,长期以来对自然生态脆弱地区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导致荒漠化地区持续增大,耕地萎缩。我国森林资源也正遭受严重的危机,森林质量逐步下降,森林资源和生态效益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过去采取的是原始型经济发展模式,即投入大、消耗多,进而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大,经过长期影响的积累,导致了严重的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如雾霾天气日益增多和加剧、呼吸道疾病增多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活动。

(四)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能源消耗也不断增长,主要原材料消耗也大幅度超过 GDP增长率,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刚性约束十分凸显,由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所带来气候和环境问题也更为严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要素构成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包含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种系统的复合承载力,具体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某一技术水平下,区域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极限值。 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能够反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环境和人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重要指标,衡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判据、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其中,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目前,关于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关于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资源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评价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环境承载力定量化评价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指数评价法、承载率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方法。

四、改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途径

(一)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育。自然环境作为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要素,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现状条件下,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好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升水资源保有量、增强水系自净能力、提升空气净化和扩散能力,进而改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二)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布局不仅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还能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通过改善微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率,从本质上改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 建设用地布局如能最大限度的避开保护优质农田、重要的生态功能用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三)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发展历程来看,污染物的排放量、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大气、水环境承载能力,间接带来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造成影响。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能够从技术上提高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提高污染物收集水平与处理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规模,降低污染物对资源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破坏。

(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丽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5期.

[2].陈丹等.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态势评估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5年12期.

[3].刘凯等.中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演变与驱动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1期.

[4].叶文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8期.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承载力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浅谈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浅析资源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强大优势
基于大学生视角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行动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PVA-ECC抗剪加固带悬臂RC梁承载力计算研究
基于SAP2000的光伏固定支架结构承载力分析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对受压加劲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