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琦君文化的意义

2017-03-15 21:42黄松柳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黄松柳

摘要:琦君是台湾当代的散文大师,拥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充分挖掘琦君文化的内涵,让琦君文化成瓯海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对于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升瓯海地域人文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成就;文学特点;文化价值

一、琦君文学成就

琦君,原名潘希珍,当代台湾女作家,1916年7月24日生于瓯海瞿溪镇,她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由大伯父潘国纲(字鉴宗)抚养长大,在瞿溪镇渡过了十二年的童年生活,后随大伯父到杭州求学,1941年毕业于浙江之江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上海汇中女中、温二中、浙江之江大学兼浙江高院图书馆理员等职,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2006年6月7日凌晨病逝于台湾台北,享年90岁。公祭时,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亲临悼念,台湾当局为她颁发了褒扬令。

琦君是20世纪50- 90年代台湾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她的散文创作最注重接近普通人的心灵,数十年如一日,诠释着平凡人生。内容平静,简约的疏淡之美,是其创作主要风格。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从1954年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出版开始,陆续出版小说《菁姐》、散文《烟愁》《三更有梦书当忱》《桂花雨》等,先后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台湾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奖、台湾儿童读物金鼎奖,有14篇散文作为范文选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本中。1992年,琦君的《翡翠的心》、《琦君散文集文选》由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全国发行,1994年《琦君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在全国发行。2001年中篇小说《橘子红》,由大陆导演李少红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播出后轰动海峡两岸,她的小说《桔子红了》也成了畅销书。

二、琦君文学特点

琦君的文学作品的代表作,都是写故乡温州的瞿溪生活。也可以说,琦君的文学创作的一生,是写故乡的一生,宣传故乡文化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这样可见,故乡、童年、师友,成了琦君文学创作的生命之根。

琦君對故乡有着梦萦魂牵的乡愁,对亲人有着缠绵细腻的思念,对生灵有着大悲悯的情怀,对花草树木有着温馨的惆怅。琦君是一位从人生坎坷与磨难中走出来的大慈大悲的作家。她就是将人生苦难深深地隐涵在淡淡的烟雨背后,表现出一种温暖、光明、慈爱的情感世界。乡愁、博爱、悲悯构成了她的全部作品的主题。特别是清雅淡泊的文字,表述情感深醇的乡愁文学,蕴含着寄寓乡愁,超越乡愁的高迈精神意境,更是人类文化情感的一部分。

琦君少年时代在古镇瞿溪度过,到台湾以后,因怀念故乡,在她很多的散文作品里,凭儿时记忆,描写许多魂牵梦绕的故乡事、故乡人,其中包含着瓯越文化内涵的民情风俗。在琦君的游记中:《故乡的江心寺》、《忆中苏州》、《西湖忆旧》、《何时归看浙江潮》等篇章,不仅仅是着力于景色的描写,更是怀着那份深切的乡愁,而牵动了台湾同胞思乡的心,激发了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思乡爱国心。

古人说:“礼失求诸于野”。在琦君文学作品中,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许多已经消失的文化风景,她的乡愁是淡淡的哀伤中的乡愁,这乡愁是美丽的乡愁,整个乡愁弥漫着淡淡的烟波,宁静而悠远,这是她的生命在体验着地域文化的关系。

三、琦君文化价值

琦君文学具有瓯越地域文化性、中国文化乡愁性、人类文化情感性等三重性,足足影响了台湾三代人,这也是琦君作品能在台湾现代文坛立足、扎根的重要原因。

琦君文学瓯越地域的文化性,最值得作为琦君故乡人的我们去研究传承。琦君怀乡文学作品的取材,主要来源于她少年时代的故乡浙江温州瞿溪。特别是体现节日文化所表现生命时间符号的春节、祭祖、端午、除夕等习俗,都蕴含这温州人深层次的生息文化心理和地域人文文化价值。读琦君的文学作品,使人自然会想从她的文学作品里寻找瓯越文化基因的奥秘。一个对瓯海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琦君作品就会感到有一种非常浓厚的文化穿透力与亲和力。有人说文学作品越是民族性,就是越有世界性。琦君文学作品正是以瓯越文化的“民族性”,所达到“世界性”的大众审美共向效应。

中国文化乡愁性是琦君文化的另一个价值。琦君作品渗透的乡愁文化情感,有着中国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意识的深刻烙印,散发出中国诗情惆怅的淡淡哀伤。琦君文化作品不仅仅表达了她本人的一种深沉的乡愁情感,而且表达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和她那一辈子人的文化乡愁。这一种整整半个世纪的乡愁,是几代人的乡愁,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上苦恋生命之根的乡愁,是整整半个世纪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共同的乡愁。琦君文学作品所表述的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大陆读者的接纳,填补了他们正需要寻找的精神空间。特别是《橘子红了》等作品,在大陆掀起了阅读琦君作品的高潮。除了乡愁,作品中体现的母爱、人性、人情等等,具有人类情感永恒主题的共性,从而使琦君的文学作品因此引起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人类文化情感性。人类作为使用符号和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情感审美构成了人类的共性。琦君的文学所表现的人性美,跟中国儒家伦理有着内在的联系,海外著名文论家夏志清称:“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同一传统,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为中国当代文学感到骄傲。我想琦君的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这就是琦君的人文作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在于她的文学作品具有的感情的丰实性、人性的深厚性、人伦的蕴意性,特别是文化心灵上的乡愁,更是具有世界人类社会的人性普遍意义。

琦君文学的三重性告诉我们,琦君不仅是世界的,是中国的,是温州的,更是我们瓯海的。研究、传承、弘扬琦君文化,不仅是历史责任,更是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需要。琦君文化是瓯海独一无二的世界性的文化资源,对于增加瓯海人文底蕴,建设瓯海文化品牌,提升瓯海地域人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