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7-03-15 16:44赵苏婷姚旭华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期
关键词:协整检验经济增长模型

赵苏婷++姚旭华

摘 要: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过程。经济增长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机构的优化调整又能促进经济增长。为了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在VAR 模型估计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 1978—2014 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 Granger 因果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VAR;模型;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研究的重要主题。在现实经济中,尤其是在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印度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表明: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各个经济部门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组成部分在发生着持续变化并且与经济增长事实密切相关。经济学家们将问题集中于:什么是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怎样的影响。“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意义非凡。

众多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方向,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践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要保持经济处于长期稳定增长,关键在于该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战略框架及效果。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进一步清晰的把握。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双向作用机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方法进行估计和检验,相关变量必须具备平稳的特性,否则容易产生伪回归,但在实践中经济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为此,本文首先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若原序列不平稳且为同阶单整,再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如果协整关系存在,则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 Granger 因果关系,同时运用方差分解,定量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指标的选取

表示产业结构变化的变量通常有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劳动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为全面反映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拟采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指标作为产业结构的代表变量,分别以 W 和 E 代表。在计算 W 和 E 具体指标值时均以第三产业的比重结构为例,以体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率,同时本文用人均 GDP(Y) 反映经济增长情况。

(三)數据说明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15》。1978 年后,中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开始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这一时期的样本数据更符合本文的研究目的。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分别对人均 GDP(Y)、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 (W) 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E) 取自然对数,分别用 LY 、LW 、LE 表示自然对数化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即:LY =ln Y 、LW =ln W 、LE =ln E。

三、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自然对数化后的数据在进行回归时,易造成虚假回归,从而影响分析的准确性。所以,在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表1的结果表明,时间序列 LY 、LW 、LE 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后均平稳,故各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两变量间的协整前提条件。

(二)VAR 模型的建立

由于 Johansen 协整检验是基于 VAR 模型的检验方法,所以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先确定 VAR 模型的结构。在建立 VAR 模型时,需先确定变量的滞后阶数,本文采用对数似然值和 AIC 与 SC 准则来决定滞后阶数。

(三)协整检验

VAR 模型建立后,进行 Johansen 协整检验,依据前面的分析,协整检验的VAR 模型滞后期为2。表3的结果表明,三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四)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方程只是反映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回归关系,因此需进一步验证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表4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的结果表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是人均 GDP 增加的 Granger 原因;人均 GDP 的增加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的 Granger 原因。

(五)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将整个系统的预测方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体现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表5的结果表明,产值结构冲击对 GDP 有较大影响。产值结构的贡献率均逐渐递增,就业结构的贡献率有递减趋势,产值结构的贡献率在第十期达到最高46.57308% ,就业结构的贡献率在第二期达到最大高2.039340% ,说明产值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就业结构的影响。

表6的结果表明,就产值结构的分解来看,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在第十期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389855% 和21.66437%,说明从长期来看,就业结构对产值结构的影响更大,并且远超过经济增长对产值结构的影响。

表7的结果表明,从就业结构的方差分解可看出,经济增长和产值结构在第十期的贡献率分别为39.92625% 和32.94771%,经济增长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在第五期达到最大,之后影响逐渐减小,而产值结构对就业结构的贡献逐期增加,并且在第十期产值结构的贡献度已几乎接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预计未来阶段,产值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将超过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都不具有平稳性,但从长期看,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协同关系,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实际经济增长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经济增长不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据此,针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坚持“一转四化”产业转型模式:产业梯度性转移、产业集聚化、产业园区化、产业融合化、产业生态化。巩固基础,把握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地位,鼓励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农业是国之根本,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必须保证农业产量。同时,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我国农民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绿色食品、安全食品,优化农产品结构,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新型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体系,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第一产业升级。

坚持第二产业的基础地位。第二产业的增长依靠重工业,重工業的发展依赖资源开发、创新驱动和人才建设。重工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先进设备技术,开发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新型产品,可持续开发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彻底改革产权制度,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开展真正的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人尽其才。勇于创新,积极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民族企业,形成民族品牌。同时,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重视工业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政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正确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在适应第一第二产业要求的同时,突出重点,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完善相关新兴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消除一些行业的进入壁垒,优化信息网络资源的配置,加快建成电子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对新事物加以科学引导和规范,保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基于三大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同时,更需要重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服务。

2.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重点方向、重点国别、重点项目,落实好标志性工程,打造合作样板示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生态环保、产业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构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实施一批长江黄金水道重大项目。同时,积极培育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珠江—西江经济带为支撑,西南、中南地区为腹地,辐射南亚、东南亚,对接“一带一路”的新的经济支撑带。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增长点。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合作,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全球自贸体系下,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3.积极利用适当的产业政策,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年轻的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调节作用,产业结构变动在根本上是国家产业政策作用的结果。但产业结构变动方式与实际经济总量的差距限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失衡。为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同时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在各部门间的优化配置,使产业结构能适应经济总量增长的变化和需要。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尽快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就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因此,尽快实现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由传统的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向依靠结构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集约型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宝新,刘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 (6).

[2]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3] 邓伟根.20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J].学术研究,2006(8).

[4] 韩建雨,支大林,路宇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3.

[5] 马健麋,刘兰勇.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1978-2010年的数据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协整检验经济增长模型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与重庆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中国卫生总费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