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优化教学中的提问生态

2017-03-15 16:47张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1期

张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设疑、激趣、导思的综合艺术,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审视当下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有些过于简单,毫无思维含量,流于形式;有些实在太难,抑制了学生思维;还有些教师不善于捕捉生成资源,缺乏相机而恰当追问,没有推进感。那么,在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的生态,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基于文本,选好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恰当的问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种子。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认真地研读文本,明确文章主旨,抓好课堂提问的“点”。

1.关乎文本标题的“点”。不要忽视一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标题就如同一篇文章的眼睛,有表现情节、抒发情感、揭示主题等突出作用。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标题中有了人物和事件,但其中“励志”这个词语并不为学生所常见,多用的是“立志”,这时教师可以故意写错,引起孩子注意,进而追问:为什么课题用“徐悲鸿励志学画”,而不用“徐悲鸿立志学画”?这样扣题发问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2. 关乎重点词语的“点”。故事类文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師可以抓住这样的字词,设计出巧妙的问题,层层剥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要点。如《诺贝尔》一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不妨这样提问:从两个“近了”“怦怦直跳”“紧盯”可以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得出一方面是指危险越来越近,人们为诺贝尔的生死担忧;一方面是指成功的希望越来越近,诺贝尔在危险中等待成功。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探究,便能“触一发而动全身”。

3.关乎标点符号的“点”。小小的标点也是表情达意的富有思想和情感的符号,她往往意味着语言的许多要素,如“:? !;......”等等,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如《望月》一文的结尾“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此时此刻,文中的“我”还会幻想什么?这时候,借助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与文中的“我”进行思想的对接,再一次走进文中意境,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力,在想象说话中培养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4.关乎情节发展的“点”。一些故事的结尾往往戛然而止,看似结束了,但我们总觉得意犹未尽。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的结尾“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中天。“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夜色已深,李时珍仍然在工作着,他难道不累吗?借助这个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回溯前文内容,关注他白天察访药材很辛苦,关注他与弟子的对话,为民造福吃点苦值得,从而让李时珍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亲切可感,熠熠生辉。

二、基于学生,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不是为问而问,更不应有刻意问倒学生的所谓成就感,应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体会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正确把握“度”的问题,让课堂提问真正难易适中,张弛有度。

1.注意追问密度。当下,一些教师的教学中,“满堂灌,琐碎问”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教师将学生作为收纳知识的容器,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优秀学生如接球一般一一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事实上,违背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和能力。

2.注意问题坡度。学习文本的过程应该是渐入佳境的过程,即针对文本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如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一文时,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有的学生问:好好的树,为什么要剪枝?有的学生问:剪枝究竟有怎样的学问?还有的学生问:这篇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一一肯定了学生会思考、善提问的好习惯,进而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带着“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这个问题去自读,圈画出相关原因,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后,从王大伯的话和他的远近闻名,体会到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蕴含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多”,从而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向生活学习,一切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而不是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困难和无趣,慢慢消亡他们学习的热情。

3.注意问题效度。课堂提问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强有力的抓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有效的问题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成上述目的。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后,就要问:全文都是在写九八抗洪抢险,回顾一下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问题非常明确,学生便能清晰地发现“点面结合”的写法特色。试想,如果教师提问时,不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文本的特质,提问游离于文本,势必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教师有效的质疑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当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及时反馈,智慧追问,努力创造一个积极、民主、向上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真正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