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共识与误区探析

2017-03-15 16:51李勇辉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期
关键词:举措共识误区

摘 要:我国高职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从国外引进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加以本土化,而从属于职业教育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则是近十几年的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也经历了引进、模仿与创新过程,现还处在会计人才培养探索的初级阶段,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共识,同时由于受主客观认识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产生不少误区。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文献、理清共识、探析误区并提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应有举措。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共识;误区;举措

基金项目: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课题:“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TQM视角”(KY2014A002)阶段研究成果。

在2014年3月22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到中国教育将进行革命性调整,将扩招后升级的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到职业教育领域。高职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响应政策战略,作为研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梳理文献,理清共识、探析误区并提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应有举措。

一、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

职业教育在国外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不同国家之间也互相学习借鉴,形成各种形式各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9世纪60年代初期职业教育就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社区学院”,它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社区实习;还有“CBE教学模式”也是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德国的“双元制”,即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 新加坡重视并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理念,新加坡提出“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使校企合作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瑞士在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制”,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与受训学生三者在实训车间或培训中收进行职业实践学习。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虽然国外职业教育历史悠久而丰富,但对高职会计人才方面的文献却相对较少。AECC(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于1990年强调会计教育的目标重点不是使学生毕业时即刻成为一名优秀会计专业人员,而重点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名合格会计专业人员应用的素质。日本在会计人才方面研究相对也较早,它初期目标是:具有基本经济信息的初步理解;培养会计核算能力;达到中级会计水平。使会计毕业生具有独立账务处理能力,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能力,以及具有敏锐的分析与调查能力。

2、国内文献

国内研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国外较丰富,上海机电学院的吕鑫祥教授认为清末年就有了高等职教育实体的存在。国内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对国外经验引进、消化与吸收。王晓义(2004)等认为,市场导向是美国高校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刘永泽等(2004)认为,在会计教育方面,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吴水澎(2006)经过统计发现在全国1000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学中,就有将近900所的學校设置会计专业。吴晓义(2006)解析了职业能力概念并认为职业能力包括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王龙(2007)强调职业动手能力为基础,形成“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刘明飞(2007)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为内容培养会计人才,做到会计知识水平系统而全面、账务处理能力强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所需人才。杜学森(2007)提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体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进行。许蔚君(2012)从学生专业能力、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三方面为重点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共同培养所需的会计合格人才。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共识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伴随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在各种主客观条件与外部环境作用下,主体环境与教育资源重要性、培养要素与导向方面形成一定共识。

共识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主体环境与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有“市场导向”、“2+1”、“工企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德国的“二元制”、 瑞士的“三元制”、美国的“社区学校”、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无论哪一种模式,主要都涉及学校、企业与政府三个主体环境,其中学校主要完成会计人才培养的生产加工及深加工过程,企业主要负责就业方面,即承担汲纳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提供学生实习平台,而政府主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政策引导。各种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者进行的具体协作机制、沟通方式方面。

各种类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都特别强调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这里的教育资源都包括教师、教学、教材、教法,一般都强调需要“双师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选合适的教材、灵活多变而能力导向的教法。各种模式对教育资源理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教师定位,教学交流与合作,教材阶段选择,教法的可变性方面。

共识二:培养要素内容及导向。

尽管说法形式各有不同,但多数会计行内人士都普通认为,会计人才培养要素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基本面。就三者关系而言,一般认为,知识是后二者的基础或载体;能力是以知识为前提,经过实训训练、实习工作锻炼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总结;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内化与导向,分化成个体的各种价值观与世界观。

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三个要素中应强调以能力为导向。能力至少包含账务处理技能,关系到会计毕业生能不能胜任工作,安身立命的看家法定,能在真实工作中按特定要求承担角色扮演而具备的本领。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 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变和重新定位 (Albrecht and Sack,2000)。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逻辑顺序是:学校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学校相关实训能力→校外实习能力→毕业工作,整个过程都贯穿了会计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最终将为企业输送富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误区

在探索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共识与误区是一种并存现象。起初一种现象可能是共识,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环境的变化,看问题的角度与秉持的观念并没有随之变动,用静止眼光看问题,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共识中存在认识误区。

误区一:会计培养目标不够准确或模糊。在现有文献中,只要一谈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问题时,几乎都涉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会计培养目标不准确或模糊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有:高职生会计只会简单账务处理、缺乏管理能力,没有体现出比中职生会计的优势;部分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看齐,似乎高标准教学,却舍本逐末,会计理论知识比本科生差,能力也没比本科生更强。这样高职夹在本科与中职中间,地位难堪、不伦不类,没有特色。殷小丽等(2009)认为,会计培养目标不够准确或模糊表现在教学方法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会计核算内容是中职的升级版或本科的简缩版,结果导致培养目标成笑谈。

人才培养目标是方向也是定位的原则性问题。宏观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技能应用型人才;微观上,高职会计人才应具有基本的会计、财务、审计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能熟练应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与办公软件 ,能独立进行不同岗位账务处理并具备学习能力复合性会计管理人才。宏观上的目标主要起指导性作用,不可能谈得具体,因而就被认为是所谓的“模糊”;微观上的目标主要引导操作层面,追求执行效力,可能忽略了某些部分,因而被认为是所谓的“不够准确”。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引进、吸收与消化,积累了不少人才培养经验。如果说起初在会计人才目标上有可能不够准确或模糊,而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政策都有政府教育部门统筹指导,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定位目标,既有自下而上的呈报,也有自上而下的指导,那么何来“不够准确或模糊”一说?笔者认为,当今出现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淆乱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充其量是执行目标不到位、偏离了目标方向,不能以此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笔伐。

误区二:“双师型”教师定位淆乱。高职会计教育的有效实施基于有效教学的开展,会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教师作为施教者,其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师定位上,共识是都强调“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对如何定位“双师型”教师就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认为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有的认为并不如此。有文献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较差主要来自两个主体:一是学校教学人员,二是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教师大都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有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并且后来也通过考试拿到会计师证,但缺乏会计实践技能,难以胜任会计技能实训。企业指导老师有丰富的账务实践经验,通常都来自企业一线,熟悉会计岗位工作,但相当一部分并没经受过高等教育或培训,缺乏教学经验,也难以把经验转化成会计理论知识。殷小丽等(2009)认为,就算学校教师通过考试拿到了会计师证,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何为“双师”?从高校职称系列职称来看,至少包括:讲师、副教授、教授;从会计专业职称来看,至少包括:会计师、审计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对高校教师来看,这两种职称都可能同时获取,但对企业指导老师而言,往往只能获取会计专业职称。不过,考虑到我们现有国情,经济还有待提高,职业院校与企业自身实力也并不很强,也就是都处在初级阶段,对“双师型”可适当降低标准,可在高校系列职称与会计专业职称里面中级以上任何两种搭配,都可认为是“双师型”教师。因此我们这样认定:“双师型”教师=“讲师及以上”+“会计师及以上”或“双师型”教师=“学校讲师及以上”+“企业会计师及以上”,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可以是一个人同时是“讲师及以上”与“会计师及以上”,也可以是学校教师“讲师及以上”与企业兼职教师“会计师及以上”这样二类人的组合体。这样显然拓宽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也更有利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笔者通过QQ、电子邮件问卷、网页收搜等方式,调查广东省80所高职学院会计教师“双师型”比例,发现高职院校会计“双师型”教师都超过半数,在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双师型”教师甚至达到80%以上,可见广东省并不缺“双师型”教师。

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应有举措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必须从宏观、微观二方面进行创新,从宏观上来讲不必再纠缠于目标准确或模糊与否,而应重点在终身学习与评价体系上创新;从微观上来讲不必再纠缠于“双师型”教师缺乏与否,而应重点在会计实践途径与案例教学上进行创新。刘永泽(2004)认为,人才培养兼顾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个模子刻划全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主体、目标、理念、教育资源、实践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因此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完全而且必须多元化,本部分笔者主要从终身学习、评价体系、实践途径与案例教学上阐述。

1、贯彻终身学习理念。所谓终身学习是指学习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也就是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现在终身学习变成一种全世界遵从的生存概念,做不到终身学习就难以在世上立足。当今世界快速变化,信息机会稍纵即逝,唯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把握眼前的机会,否则就会落后,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体完善都离不开终身学习,应引起政府与社会的强烈关注与重视。从我国现状来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终身教育一定要先做好高职专科与本科、硕博的有机衔接,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合理分配时间与资源。这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教师得有一桶水,要求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终身学习,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優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因此应先有教师终身学习,才会有较好的学生终身学习产出。

2、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多元化。任何组织系统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监控体系并找到弱点,提高质量。人才培养关键点在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体系,而校企合作至关重要,也应有一套相关评价体系。王宝刚等(2013)认为,引入独立于学校、教师之外的第三方,包括行业、企业、相关研究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等,以超然独立身份作有关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的客观评估,从而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教学的改革进步。所谓多元化应包括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形式与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必须做到等级标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与发展标准统筹兼顾。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与行业组织等。评价形式多元化要注重实际情况,包括预先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是包括笔试、口试、实验操作及观察等方法的综合。

3、创新会计人才培养实践途径。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来自何方?当然主要来自实践,目前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实训与实习途径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训主要是通过模拟或仿真真实岗位工作场所情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理论上情景越真实,效果越理想,但实务中,考虑到经济成本、技术、时间与空间环境各因素,不同专业对真实性的追求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汽车专业与会计专业就对实训情景有明显不同,汽车专业还真得去弄辆车去试效果才理想,而会计实训完全可象学习键盘打字一样,可以去画一个键盘模拟图,然后天天去练指法,假以时日也能熟练而快速学会打字。因此会计实训中没有必要去购置与企业账务处理完全一样的真实发票、凭证、账簿与报表,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或店里买更经济实惠仿真品,财务软件也可以买更便宜的教学用软件。在学生实习中,因企业考虑角度不同,对不同专业的欢迎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制鞋专业,企业需求很大,但对会计专业需求却没那么大,要求更多,一般不会让学生直接去接触企业财务,往往安排学生做些边缘性工作,比如统计、输单等,这可能是企业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的原因。因此会计专业能力提高应在学校的实训设置上去做文章。

4、创新案例教学,共享案例教学资源。管理大师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新材料、新生产、新产品、新组织、新市场,用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在教学过程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灵活应对内外环境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与策略并付诸会计实践。案例教学法就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模拟真实背景,启发学生找到问题,发现规律并提炼出理论,理论联系实践。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刘永泽等(2004)认为,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目前各高职学院虽有各种交流方式,但很多时候都只是走一走、看一看的形式交流,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并没有深入合作研究,依然是条块分割。这些都需要各学校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做到积累与更新。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N.Longworth,W.K.Davies:“Lifelong Learnin—A survival concept the21 Century.”[R].The first Global Conference on Life long Learing,Rome,1994.

[4] 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1995(12):10一13

[5] 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职业与教育 2007/8.

[6] 王龙.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探析.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2007.4.17.

[7] 刘明飞.高职会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济科技市场.2007/8.

[8]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J]).2004.2.

[9] 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2期.

[10] 王晓义,杨忠直:《从美国经验看我国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7期.

[11] 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30.

[12] 许蔚君.高职院校”2+1”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2.(17).

[13] 王宝刚;赵岩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14] Albrecht,W.s., and R .J.Sack.2000.Accounting Education: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6:1-72.

[15] RobinR.Radtke.Exposing accounting students to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ccounting Education,2004.

作者簡介:李勇辉(1971-),男,汉族,江西宁都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师、讲师,昆明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财会、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举措共识误区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