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中常见的翻译处理技巧

2017-03-15 18:19舒畅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期
关键词:英译汉

舒畅

摘 要:随着中国国门日益敞开,“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一战略部署尤为重要,而翻译可以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也特别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为此,在英译汉中,如何自然又不失准确地将“译入语”转化为“原语”也就成为了广大翻译工作者的追求目标。本文主要针对英译汉翻译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探究词性转化、正词反译、语态转化、增译等几种翻译技巧,通过各种翻译手法的灵活运用,译文更贴近原著的表达意思,并规避给读者带来翻译腔的感觉。

关键词:英译汉;词性转化;正词反译;语态转化;增译;长难句拆分

前言

翻译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翻译技巧对于处理语篇通顺及译文的自然流畅更是不可小觑。因为汉语和英语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语句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即便译者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没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积累或缺乏翻译技巧理论的了解,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让读者不知所云。可见,翻译是一件需要在原文语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自我创作,其目的是填补英语转化为汉语过程中两种语言对接的空白,并使读者能够完全理解他国的文化。在读一些外国文学的译著中,不可避免的会读到一些很生硬的、明显带有翻译腔的语句,给赏析外国文化带来了障碍甚至误解,这些都是每一位译者需要注意并不断改正的。本文涉及了词性转化、正词反译、转化、增译、长难句拆分等几种翻译技巧,虽谈不上面面俱到,但都是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实例分析

(一)词性转化

“词性转化”可谓是使用最频繁的翻译技巧了,因为翻译时原文的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即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可以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将原文中有些词的词性转换为汉语的其他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在有助于翻译的基础下,都可以相互转化,使译文的更接近于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

例如 Expansion overseas was not a new idea.非常简单的一句话,直译就是“海外扩张不失一个新的主意”,带有浓厚的翻译腔,如果把a new idea转化成形容词词性效果会显著增强,直接译为“海外扩张的观念并不新奇”。

(二)正词反译

“正词反译”和“反词正译”原则上是一致的,即根据上下文本的感情色彩,选用双重否定形势进行表达,往往可以使文意连贯一致。

例如,“Spanish-American War”一文开头就说Theodore Roosevelt wrote to a friend in the year 1897: “In strict confidence...I should welcome almost any war, for I think this country needs one. 表面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西奥多·罗斯福在1897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平心而论,我对任何一场战争持欢迎态度,因为我认为这个国家需要一场革命了”。然而“战争”这个词很明显含有感情色彩,和平年代没人希望战争的发生,很明显这里把welcome译成 “欢迎”不合适,不妨采取正词反译的手法,即“平心而论,我并不排斥每场战争”。

(三)语态转化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态上的差别,英译汉时要根据汉语的语态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被动语态转化为汉语的主动语态,而汉译英时,就要根据英语的语态特点和行文的需要,很多情况下把汉语的主动语态转译为英语的被动语态。

例如,The year of the massacre at Wounded Knee, 1890, it was officially declared by the Bureau of the Census that the internal frontier was closed.这句话如果完全按照被动语态来译,就变成了 “1890年伤膝河大屠杀爆发时,国内边疆运动终结这件事就已正式被国家统计局宣布”。 句子读起来繁冗复杂,不易于读者理解。如果适当调整下语态,变被动语态为主动语态,调整为“国家统计局就正式宣布说,国内边疆运动终结了”。

(四)增译

“增译”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五)长难句拆分

英语中不乏一些长难句,尤其是一些包含从句的复杂语法结构,如果不通过句子结构分析,势必给翻译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长句拆分,变成一个个短句,不仅在表达上清晰明了,而且更利于读者理解。

例如,The severe depression that began in 1893 strengthened an idea that developing within the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elite of the country : that overseas markets for American goods might relieve the problem of underconsumption at home and prevent the economic crises that in the 1890s brought class war.这句话表面看起来很长,如果我们进行缩句,则变成“depression strengthened an idea that…”,that began in 1893修饰the depression,developing within the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elite of the country修饰the idea,后面的解释性从句that in the 1890s brought class war修饰the economic crises,整句话的翻译就是“1893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使一种观念在这个国家的政治与财政精英中悄然滋长:海外市场对美国商品的需求,不仅可以缓解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而这种危机已经引发19世纪90年代的阶级冲突”。

总结

中国古代文言翻译就讲求“信”“ 达”“ 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可见,这种翻译要求同样适用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转化。但由于两国长期以来经济、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在翻译实践中,会发现许多词汇无法在彼此语境中找到具体的对应词,这就需要一定的解释说明或注释,让不同生长环境的读者知晓相应的历史背景和表达方式。

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要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市场竞争力,对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必须是要能像如母语使用者那般流畅而又好看的、具有品质和影响力的翻译作品。一位优秀的译者,必须具有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当然地道的翻譯水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需要长时间的修正与积累。所以,前方的翻译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精香.一篇珠圆玉润的译文—浅评How to Mark a Book的汉译[J].大学英语1993(04).

[2]何 红.英汉句法差异与翻译灵活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靳亚男.浅谈英译汉中的词性转换[D].上海交通大学2013.

[4]赵平萍.例说英语长句翻译思路与步骤[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5]刘 冲.基于英语语言特点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3).

[6]许 军.汉英交传词性转换现象事例分析及一般特点和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

猜你喜欢
英译汉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第十四届“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英译汉点评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数学文献英译汉中的“翻译腔”问题及对策
奥巴马就职演讲官方版汉译本翻译技巧分析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英译汉误译现象分析
皮尔斯符号学在青少年科普文英译汉中的运用
Why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and rectify the tourism market
中考英语“英译汉”解题思路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