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

2017-03-16 11:49赵一然
祖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孤立主义霸权主义美国

赵一然

摘要:战争历来都是利益争夺的核心体现,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争夺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通过战时贷款大发战争横财,而在战局倾向协约国后以德国潜艇战为借口参与战争之中,瓜分战后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前期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保持中立,而后美国为获得在欧洲的话语权以及远东的利益问题,恰逢日本发动珍珠港偷袭事件,美国名正言顺的参与到战争之中,虽然扭转了战争局势,也加快了二战的结束,但终究是利益的集中表现。美国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即是一个霸权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美国 潜艇战 孤立主义 太平洋海战 霸权主义 利益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血泪交织的惨痛教训,不论是为了获得利益发动战争的德国,还是老牌资本主义英法等国,都作为战争的主战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美国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成为最大的赢家,不仅成功的获得了在欧洲的话语权,更是取代了英国成为新一代世界霸主,远远在经济政治上领先于其他国家。而美国两次参战的机遇巧合颇多,备受历史争议,更是暴露了其参战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夺利益。

一、一战中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转变

美国是移民国家,除了占绝大多数英国后裔之外,还有一些祖籍是德国、奥地利的美国人,所以在一战后美国内部就发生了分裂,无论美国参与到同盟國还是协约国都会引发国内部分人民的反对。为此威尔逊总统在一战爆发后宣布美国保持中立:“这是一次对我们而言是无所作为的战争,他们之间的战争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①

美国的中立只是军事政治不介入,没有参战,经济、文化上却要求必须机会均等。故美国以中立国的身份向两大军事集团贩卖军火,大发战争横财,交战双方海量高价的军需订单塞满了美国商人的口袋。1914年8月,法国把大批黄金运到美国摩根公司的保险柜里,换来1亿美元的贷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贷款给英法两国5亿美元,这些钱只能买美国货。供应而过的贷款和军需也有4.7亿多,可见美国获利之多,列宁曾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从中立的角度美国对于同盟国、协约国本应不偏不倚,其实从严格意义上美国偏向于协约国的胜利。对于美国来说,协约国的胜利,将削弱欧洲的优势,提升美国的力量,但德国的胜利则意味着美国不可能获取霸权②。自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德国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德国一旦获胜美国很难达到称霸世界的梦想,因此美国逐渐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美国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可以说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协约国捆绑在一起。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将血本无归。不论是从霸权争夺还是从经济利益上,美国的天平已经偏向于协约国,并开始企图参与到这场帝国主义的利益争夺战中。

正值此时,德国恰到好处的给美国人这个参战的机遇,使其名正言顺的加入到战争之中。英德的战事激烈,德国在陆地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德国水面舰船力量薄弱,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德国面临严重的灾难。1915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但迫于欧洲反德浪潮的加剧,转变为采取“有限制潜艇战”。到了1916年,美国对协约国的大量援助激怒了德国,德国再次发动无限制潜水艇战,不惜一切代价攻击美国船只。也就是说对于多数美国人来说只要一枚鱼雷便可以成功的将美国带入战争之中,并赢得美国人民的支持。而在此时,恰好有一件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德意志外交大臣齐默尔曼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一份绝密电报,这份电报敦促墨西哥当局“如果美国加入协约国,墨西哥应立即向美国宣战,作为参战的报酬,德国答应帮助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等三州”③。美国将此电报登载各大报纸,成功的激起了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仿佛忽然之间,本来一场与美国毫无关系的欧洲战争,已经成为了关乎美国命运的正义之战。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前的“中立”,大发战争横财,而后静待参战的最好时机。1917年,一战已经接近尾声,欧洲大国伤亡惨重,美国以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参战,在道德上占领最高点,赢得国内人民支持,战后瓜分战利品,获得欧洲话语权,战争结束前夕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建立世界霸权地位。一战中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转变彻头彻尾都是利益驱使的结果。

二、太平洋海战美国“被迫”参战

一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获得预期利益,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几乎赶上英法德之和,但在欧洲的事务上,仍然是英国为主导,如当时国际结算货币是英镑,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实力占据第一,但从金融角度看还不是。二战前期,美国基于传统的孤立主义影响、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对当时欧洲形势复杂性的分析,提出了中立政策,这样使得美国不必再去为欧洲事务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可以发挥大国作用,维护美国的利益,这其实是以孤立主义为名,行大美国主义之实。罗斯福在就职前出版的《向前看》一书中,明确申明:“不要也不应该将美国拖进欧洲或任何地方的政治争论中。”④经济危机的恢复,美国与战争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立”就能使这段距离非常安全。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保持“中立”经济利益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最终受到伤害的是人,美国人也深知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美国人就起来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

1941年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我看来日本攻击珍珠港仅仅起到了那条导火索的作用,真正把美国拉入战争的原因是还是利益。利益受损,美国必然要有所行动,世界局势开始出现不利于美国的苗头,使其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害。

首先,德国的大肆扩张使得美国“欧洲均势”的政策被打破。德国在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闪击波兰,快速灭亡,本以为祸水东引,德国却转头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法国的投降,英国的艰难抵抗,这对于美国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如果德国真的将吞并掉整个欧洲,那么美国就会永远得不到欧洲的话语权。德国的欲望仍然在不断的扩大,那么势必日后会在在其他方面利益方面也会和美国产生更大的矛盾冲突。其次,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受到日本的威胁和损害。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之后在英法在1940年欧洲战争中惨败后,日本便趁机把南进东南亚列为其扩张的重点,企图借此夺取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战略资源,日本的扩张欲望同德国法西斯一样也是无止境的,侵占中国仅是它的最初目标,控制整个远东地区才是它更大的目标。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使得美国中立的立场越发的不稳。

1941年12月7日,日军对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美军遭受重大损失。次日,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如果说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参战的导火线,那么美国是否是有意而为之呢?首先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目的在于完全摧毁美军的海军实力,尤其是美国的几艘航母。而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狂轰滥炸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萨拉托加”号停在圣迭戈检修,“列克星敦”号正在行驶途中,“企业”号在珍珠港以西200海里的歸途中。其次日本发动珍珠港准备已久,美国强大的“魔术”海军通信保密科真的没有破译珍珠港上空的电波呢?1941年底,他们破译的秘密外交电报平均每周多达200页。这其中包括许多有关珍珠港的情报:总统的作战委员会批准了为期三个月的“暂时解决办法”,尽管罗斯福正在犯愁如何“诱使日本”打第一枪。⑤由此可见,日本偷袭珍珠港不过是美国涉足二战的一个跳板。

美国从中立自保到借助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参与二战,归根结底还是霸权主义国家出于利益问题的集中体现。

三、结语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从中立再到参战的转变,是以利益为导向,以帝国主义为体现,以政治经济权力为目的。战争终究还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小国首当其冲,大国亦受到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历史不能逆转,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痛灾难,我们更应该正视历史,调节利益关系,保证未来的和平。

注释:

①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②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③彼得·I.博斯科:《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④罗斯福:《向前看》,纽约,1933年,第254页。

⑤[日]山冈庄八:《太平洋战争》,金城出版社,2011年,第858页。

参考文献:

[1]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彼得·I.博斯科.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罗斯福.向前看[M].纽约,1933.

[4][日]山冈庄八.太平洋战争[M].金城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孤立主义霸权主义美国
英美孤立主义“每况愈下”
民族主义让全球化进程逆转了吗
“握拳而立”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霸权形象
从科索沃战争看超级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