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课堂教学,提升教研实效

2017-03-16 23:57宾亚葵
教师·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研讨校本课题

宾亚葵

校本教研的根本在于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研发展模式,使教师能处于不断提升的良好环境中,从而达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找准切入点,转变研究方式,降低研究平台,立足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实践,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浮夸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转变教研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研究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校本教研要避免一味追求高、大、上,要降低研究平台,把教学科研孕育于日常教学中。

1.立足课堂教学,重视公开教学研讨

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的主题来自学校、来自教学现场,强调为学生成长、教师专业提高及学校发展服务。有价值的教学研究,离不开沸腾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学研讨,积极讨论新的教学策略,追求高效又实效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通过公开教学的形式推出精品课堂,定能提升教研实效。公开教学研究活动既是教研活动的形式,也是课题研究和案例研究的验证、推广的载体,是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各种层次的公开教学必须遵循“课前精心研讨、课堂充分展示教师教学理念、课后认真严肃评课”的原则。对公开课可以全程录像,并刻录成光盘。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回顾课堂,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在这样的校本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在听课、评课活动中提出问题并交流,教师的问题意识、教科研能力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提高。

借助公开教学的平台,校本教研与日常教学的紧密联系,能倡导教学研究风气,培养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主旋律。

2.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

基于课堂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与学的矛盾运动是绝对和永恒的。这就决定了基于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必定是永无止境的。在常态的公开课研讨时常常因为没有明确的研讨主题,发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就事论事,分不清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评课环节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各教研组要列出学期教研活动的研讨主题。主题内容一方面可以由教研室拟定提供,如一堂课的基本结构的设计、导课的形式与要求、课堂小结与反馈的要求、重难点突出与突破的方法、多媒体使用的度、有效设问的问题比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拟定学科教学中具体的研讨主题。主题确定后,同时要围绕主题设计“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并把确定的主题转化为教研组成员的个人课题。“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上所记载的内容,还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和鲜活的素材。随着主题的研讨与解决,基于教学真问题、真研究、真实效的美好愿景,将会逐步转化为现实。

3.开展课例跟踪,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没有哪一位优秀教师不是从课堂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就一次教研活动而言,“备课—上课—评课”是三个基本环节,然而这三者在实践操作中却往往是断开的。即在评课环节结束后,上课教师对评课的建议真正采纳了多少,对以后教学行为的改进产生了多大作用,事实上是不可知的。由于缺少跟進的措施,活动的有效性被弱化。校本教研是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果没有评课后的跟进措施,完全靠教师自己去消化吸收、改进提升,可能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在各教研组组织教研活动时,通过自荐与组荐相结合的形式,确定一两名教师进行课例式教研。即通过一课两上、一课三上,着眼问题改进,进行连续教研,采用“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的形式。这样趁热打铁,实现从评课环节再回到备课环节的闭合。也可以一个学科组选定某一教学内容,组内教师共同研讨,并接力进行课堂展示,采用“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即“同课同构”),或“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对比改进(即“同课异构”)的形式。这种课例跟踪研讨的形式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提升梯度明显,教师业务素养提升较快。

二、提升研究效果:在教学科研中实践

1.注重校本培训,普及教科研知识

教师是一种专业技术人员,而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专业技术不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进步,这就要求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必须具备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勇于学习。因此,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就是将所有教师(技术人员)纳入不断学习的良性循环当中。

校本培训需要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它既是教师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又是便于学校组织学习、能够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的内容。学校可以由校长室、教研室、教研组长等组成一支年富力强、业务过硬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队伍,通过各自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主持专题论坛,组织教研沙龙等。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邀请外面的教研员、教育专家、学科名师等作专题报告或教学研讨。与此同时,还可积极开展校内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内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广泛展开交流,这样兵教兵、兵练兵,相互切磋,共同提升。

2.重视课题研究,引领学科专业发展

学校要有机地把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动校本教研,引领学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加强教科研领导与基础建设是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前提。学校要把课题研究纳入学校重点教育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工作的决策、导向;制订各项保障课题教研的制度和奖励条例,为课题研究工作保驾护航。课题领导小组要及时督查课题研究工作,实现过程管理的精细化,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总结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做法;解决课题中的疑难问题……这样促使课题实验有效开展,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对于教研课题研究除了进行监管、扶持、奖励,还要特别注重它们的辐射、引领作用。课题研究主持人和各个课题参与成员要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注重科研的实效性,带动学科组向前发展。

3.开展案例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案例研究是实证调查的一种独特方式。它的立足点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想方设法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而且不断反思采取措施后的效果时,教师实际上已经踏上了“问题—分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案例研究之路。虽然案例研究并不是都可以转化为课题研究,但是,我们很清楚,当教师对某个有意义的问题持续关注,并且尽可能严密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细心地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实施,通过对结果的反思后再实践,并且通过一定的教学群体齐心协力努力时,案例研究就已经上升为课题研究层次了。案例研究具有教学研究的袖珍特性,所有教师都可以独立进行,具有极佳的可操作性,便于降低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惧心理,这样的案例研究使校本教研基于教学实践,没有课题研究的高深莫测的畏惧感,降低了研究平台,使教育科研更加“草根性”。而且案例研究使课题研究的氛围得到明显改观,研究力度较以往加大,研究质量得到提高,课题研究的参与面也进一步扩大。因此,案例研究是实际解决教育教学细微问题的重要的科学方式,更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意识的重要途径。

校本教研是教学科研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根植课堂教学研讨,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实践,努力构建科学的校本教研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学科专业发展,让校本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这样校本教研就能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

猜你喜欢
研讨校本课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