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原历史与价值判断之间

2017-03-18 17:50李韧筠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判断

李韧筠

摘 要:在重写文学史的热潮中,是还原历史还是注重价值判断,各有支持者。文中就从还原历史和价值判断的角度出发,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进行评述。

关键词:洪子成;中国当代文学史;还原历史;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I20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05-01

c

不难看出,比起热衷于文本分析与作者解读的文学史常见书写范式,作者更为关心的部分,还是那些隐藏在文本背后纷繁复杂的宏观动线索。诸如话语背后的权力运作,文本构建过程的关系与流变等等,正似其在“前言”部分提纲挈所作的声明:“上编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下编则揭示这种支配地位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中国作家建立‘多元的文学格局所做的艰苦努力。”①可以说,这种文学史的独特书写姿态,已难能再用单纯的文本价值来衡量界定了,作者或是在有意地提醒自己与权力与大众意识保持一定距离,往往总在还原历史与价值判断之间踌躇难决,知识考古与话语分析的解构背后,实则潜藏了无法舍弃的启蒙理性与知识分子的立场预设。

二、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概念的探索

或许是基于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警惕,在这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洪老一直在努力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理想化评述维度,写作者只负责提供一个观察或曰体验的视角,正如其在前言所述:“本书的着重点不是对这些现象的评判,……而是努力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②在笔者看来,尝试把文学作品与更大的历史话语建立联系,像说故事一般靠近与还原语境,以作品所处时代的标准去评价作品,这只是作者编写这部文学史的表层目的,最终“考察‘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在最初是如何被‘构造的”,以及“概念在特定时间和地域的生成和演变,和这种生成、演变所隐含的文学规范性质。”③这或许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达到的文学史书写效果。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因为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交叠影响,欲要对其进行一番系统的整合与梳理,且能不失广度厚度,并避免落入所谓的“本质主义”陷阱,这无疑是一个艰难课题。洪老的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虽然称不上尽善尽美,譬如其中不乏一些文字拼接造成的阅读理解的晦涩,以及上、下编结构的失衡问题,不过考虑到90年代后文学现象呈现出的复杂与优质加重了文学史的解释难度,则对上述文学史编写存在的部分硬伤,亦可算是情理之中而不必再做过多苛求了。显然,这世上绝不存在这样一部文学史,可以在还原历史与价值判断之间游刃有余地肆意书写,无论是从意识形态、社会进化、还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都完美得无懈可击。而实际上,仅就90年代以后复杂的文学现象而言,单线条的阐述方式,或许同時也意味着对其某种程度的割裂与肢解,这样看来,在暂时还无法做到将多种文学史的书写姿态无缝融合的情况下,如洪子成先生一般采用碎片化的处理方式,或许反而会是一种更为合理的陈述策略。

三、结语

作为从小就接受“革命文学史”体系教育的洪子诚先生,在其六十岁高龄写下的这部文学史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其对文学与政治离合关系的纠结情绪。显然,在洪老看来,文学与政治乃是需要被紧密联系考察的存在,“革命”与“启蒙”绝不是相互取代或者对立的关系。事实上,这种思维的多向度性以及近乎中立的价值评述维度,亦使得作者得能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去审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考察度量文学理论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暧昧关系,并从中探求文化的构成与历史的本相,揭示出诸多话语背后的权利运作实况,这亦是洪子诚的这部 《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突出的一项价值所在。

注释:

①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1).

③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中国当代文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0):158.

猜你喜欢
价值判断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的整合研究
量刑的价值判断及公正量刑的实现途径探析
浅谈刑法学中五个关系的研究
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论法官的价值判断思考
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衡
浅析高等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误区与应对
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主体支撑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