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美国《生活》周刊中“龙泉驿专题”的当代解读

2017-03-18 17:49胡开全
文史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卡尔生活

胡开全

摘 要:1941年11月24日的美国《生活》周刊,关于川西的龙泉驿,从美国人的角度以8个页码发表《小场镇使中国不可战胜》专题报道,三个小专题分别是:《生活》周刊在中国小镇见证了古老的生活方式,现代气息来到龙泉驿,自然地进步冲击着古老小镇的宗族们,配上28幅照片,向美国和西方全面介绍了以龙泉驿为代表的中国乡镇传统的家族制度,指出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能够坚持抗战的社会基础。同时,龙泉驿在当时面临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冲击,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突中的韧性。龙泉驿区档案馆近期从美国购回这期杂志,并将从网络上所搜集拍摄者卡尔·迈登斯当时在龙泉驿所拍的464照片进行分类,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解读,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关键词:《生活》周刊;卡尔·迈登斯;龙泉驿;家族制度;当代解读

2016年11月8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实物征集一本老杂志入库。这是笔者通过友人代购后,从美国寄来的1941年11月24日发行的《生活》周刊,其纸张韧性良好、当年彩色的时尚画面一点不褪色,其中的84—91页刊有似乎与其整体风格不太一致的“龙泉驿专题”共八个页码。

缘 起

自从2009年《生活》周刊陆续在网络上公布其摄影师历年所拍上千、万张照片后,一张带有明显文字“龙泉镇消防队”的照片开始广为流传,并牵连出一批关于1941年的龙泉驿照片。到2011年,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从网络上共收集到108张照片,并请本地老人辨认,之后多次用于展览和书籍。笔者之后到档案馆工作,对照片涉及的人和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同时更广泛地进行了收集,但数量和图象质量都没有太大的提升。到2016年初,网络上又流传出一批清晰度更高(像素从几十K上升到上百K)的龙泉驿照片,笔者一直有找回这批高像素的、完整的照片为龙泉驿区这个现在四川省区县经济的排头兵出本画册的念头,遂追踪其源头,找到湖南的兰德公司和成都影像艺术中心两家机构,获知他们的照片也是得自于网络,并没有原片,但是数量上却帮笔者作了极大的拓展。

后来笔者又联系了国内最大的照片交易平台视觉中国,他们表示可以买到这批高像素照片的使用权,但价格和交易方式不太符合目前的档案馆掌握的采购方式。采购之事暂时搁浅,但此番调查毕竟缩小了所寻找照片在《生活》周刊上出现的时间范围。于是笔者委托美国友人帮忙搜索1941年的《生活》周刊,终于找到1941年11月24日这一期,顺利代购回来,为此番研究奠定了基础。

《生活》周刊和摄影师的基本情况

国内学界对美国《生活》周刊的研究论述不多,可引证的材料十分有限。从目前所能找到的材料看,《生活》周刊(Life magazine)是一本在美国发行的老牌杂志,在美国家喻户晓,地位与《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相差不远。其前身是1883年在纽约市曼哈顿发行的幽默周刊。1936年11月23日,亨利·卢斯(Henry Luce)正式创立《生活》周刊(属于时代华纳公司),创刊宗旨是“看见生活、看见世界”(To see life; see the world),又“确立自己为摄影杂志,并成为当时的开拓性杂志”[1]。

卡尔·迈登斯[2]夫妇受《生活》周刊社派遣,于1941年1月到达重庆,由此开始了在中国长达数月的采访报道,并在1941年在该刊刊登了4期。《生活》周刊在1941年2月3日刊登的《中国偏僻的首都》一文的编者按中,将这次旅行称为“图片摄影”(picture-making)之旅。这篇文章是他们对于中国的第一印象,但是这印象并不好。在迈登斯夫妇到达重庆两个月之后,1941年3月31日出版的《生活》周刊刊登了《重庆》专题,副标题是《自由中国饱受轰炸的首都正在反击》。这个专题共9页,分《商业经营正常进行——她的人民笑对死亡》,《城市防空洞——整个人口转入地下》,《防御——他们开始在轰炸到来前进行预警》等三个小标题。图片报道专题一开始表现的是日军空军的轰炸对于城市的破坏,接着具体从商业经营、市民防空和军队预警三个方面展现一个城市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民合作,恪尽职守,在大轰炸中努力保证城市基本运转,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乐观精神。

1941年10月20日,《生活》周刊刊登了迈登斯夫妇在潼关、西安拍摄专题《富有活力的中国前线防御黄河——数量巨大的中国新军为提高防御能力正在训练,以抵御日本人的进攻》,用了5页介绍正在国民党中央军校分校接受训练的中国新军以及他们在潼关的布防情况。

1941年11月24日,《生活》周刊用8个页码刊登了迈登斯夫妇拍摄的龙泉驿专题《中国式小镇——小场镇使中国不可战胜》,全面介绍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小镇代表的龙泉镇人们工作、生活的情况。专题既包括军队、政府、乡绅等要人的照片,也有反映经营各种生意的商人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的照片。关于在龙泉驿拍摄的照片,在这期之后还有陆续零散的使用。

《生活》周刊1941年对于中国的报道就信息源而言来自多个方面,其中既有周刊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报道,也有来自被报道对象提供的文字与图片资料,甚至还使用了第三方通讯机构和自由记者的报道。正是由于这种兼容并蓄的采编方式,使得在中国抗战处于最困难的时候,1941年《生活》周刊能够将中国抗日战场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华文化、華人风采、美国社会援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报道。这些内容既有翔实的新闻报道,也有有见解的国际局势分析文章。这些有关中国的内容与《生活》周刊中迈登斯夫妇所拍摄的图片和采写文字报道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941年《生活》周刊中的中国的全貌,形成了1941年《生活》周刊乃至美国读者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认知。下面主要分析与龙泉驿有关的内容。

“龙泉驿专题”的正文内容

“龙泉驿专题”发表于美国《生活》周刊1941年11月24日期的P84-91,用8个页码全面介绍了抗战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小镇龙泉驿。下面将其标题和正文翻译如下。为了方便理解,笔者将访问和查证所得以注释的形式展示:

A CHINESE TOWN

一个中国式小镇

LITTLE MARKET TOWNW MAKE CHINA UNCONQUERABLE

小场镇使中国不可战勝

It took six weeks to overthrow mighty, industrial, modern France. In four years Japan has not been able to overthrow backward China. The reasons are two. First is the great army of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Second is the little Chinese village, independent and self-sufficient, out of which Chiang drew his army. On these pages LIFE puts one such town before the camera of Photographer Carl Mydans.

仅仅六周,现代化、工业化的强大法国便沦陷了。但是日本花费了四年时间,却始终未能打垮落后的中国。原因有两个:一是最高统帅蒋介石率领的伟大军队;二是在蒋介石的军队之外,中国的小村庄能够独立自足。通过摄影师卡尔·迈登斯(Carl Mydans)的相机,《生活》为读者呈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小镇。

It is the town of Lung Chuan I (pronounced Loong Chwan Ee and meaning Little Village at the Dragon Spring). It lies in the red hills of Szechwan Province 150 miles northwest of the capital, Chungking. It has a population of 1,250 families or perhaps 10,000 people and it is the administrative and market center for a farm area of 5,000 families. If the world outside that area should vanish, it could survive very comfortably for quite a while.

龙泉驿(韦氏拼音为Loong Chwan Ee,意为地处龙泉附近的小驿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小镇[3]。它位于四川省红色丘陵地带,距离陪都重庆西北方向约150英里。小镇共有1250个家庭,合计约10000人口。在更大的范围上,它还是一个由5000个家庭组成的区[4]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纵使这个地区以外的世界消亡,它仍然可以如世外桃源一般幸存相当长的时间。

In and around a million similar farm towns, villages and hamlets live 88% of China's 465,000,000. Their social pattern has remained fairly constant for 4,000 years. Lying in the deep up-country where China is now mobilized, Lung Chuan I is more provincial, less subject to famine than the market towns of the east and north, but it is substantially like them.It was founded about 960 A. D., massacred about 1650 and revived around its everlasting Dragon Spring. Its mayor estimates it is now worth $500,000.

中国4.65亿人口中有88%生活在上百万个类似的村镇或聚落里,他们的社会模式已经持续存在了4000年。由于地处才被动员起来的中国大后方,龙泉驿相比中国东部和北部的场镇更为偏远,因此更少地遭遇饥荒。不过大体上也相去不远(也曾有饥荒和旱灾)。龙泉驿大约建于公元960年(宋朝元年)[5],当时为了唤醒这历史悠久的“龙泉”水源,屠杀了约1650头牲畜来祭天[6]。这种仪式的代价,镇长[7]估计现在价值50万美元。

What made backward Lung Chuan I and all China survive was the family system. The censu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re based on family. In a hamlet of 25 families, the heads of about five families become the Village Elders. A hundred families make a Chen market place. About 20 to 50 Chen are grouped in a Chu sub-country area such as that of Lung Chuan I. It is at this point that Chiang Kai-shek imposes his new government on the old forms.

中国传统的宗族制度让欠发达的龙泉驿和整个中国生存下来。所有官方统计与地方政府都建立在宗族制度之上。在一个25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如果一位族长统领大约五户人,他就会同时成为当地的乡绅。100个家庭组成一个场(村级市场),20至50个场则组成一个区,龙泉驿区就是这样被组建的。这便是蒋介石能够把他的新政府在旧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键。

Basically one family in China is more or less as good as another, but within the family the old man is Caesar. The Elders are the old men who are best educated or most respected. Those shown above are not so much self-appointed as they are obvious choices for dignity without pay. In time of disaster, they might take over the town rule from the appointed Chu leader. Normally, they are an advisory body and in small villages had magistrate functions.

中國家族的基本情况或多或少都有些类似,家里的老人通常像凯撒一样有权威。而乡绅则是受过良好教育或最受尊敬的老人。正如上面的那些图片所显示,与其说他们是自我任命,毋宁说是为了无关报酬的权威和尊严。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凭借自身的名望接管原来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区长的权力。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是一个咨询机构,在小村庄和场镇中具备仲裁者的职能。

Their distinction is not hereditary, hence the gentry of China have no tradition of rule like that of Japanese and British aristocrats. In bargaining for a ride on the street at left, with the ricksha boy who is blowing up his tire with a bicycle pump (center, left),they are on a basis of equality with the boy. Democracy in China applies to the daily small concerns of life. Everyone gets pushed from dawn to dark, everyone gets yelled at, is constantly plaintiff, accused, judge or jury in one dispute or another. Such minor crimes as theft have long been settled by family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Chinese figure that a man who covets his neighbor's goods is merely being a little too civilized. But if a man attacked the whole fabric of society, as by waving a knife in a street robbery, the penalty was death. These people look on wealth as the result of luck or trickery. All men worked. All men accepted poverty and disaster without worry or self-pity. All men hoped for immortality, not for themselves, but for their families.

乡绅们的荣誉和地位不是世袭的,因此中国的绅士没有统治的传统,而日本和英国的贵族们则有统治世袭权。在街上(图左),拉人力车的男孩正在用打气筒给他的轮胎加气(中心,左),他们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讨价还价。在中国,“民主”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小问题。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忙于生计,每个人都会被骂,不断的有原告、被告,法官或陪审团在处理一个或另一个争端。微小的犯罪如从事盗窃等,长期以来由家族代表解决。因为中国人认为垂涎邻居的财物只是不太文明。但如果一个男人破坏整个社会秩序,比如在街上挥舞着一把刀抢劫,那么惩罚将会是死刑。这些人认为财富是靠运气或坑蒙拐骗得到的。人人都勤奋工作,人人也安贫乐道,无忧无虑。人人都希望长生不老,当然并非只为自己,而是为了他们的家族。

In past times, the citizens of Lung Chuan I rarely ever saw the next market town or wanted to. Today the first signs of the new revolution in China appear in the streets beneath the willows and Sophora trees, where the farmers sell the fine apples, grapes and beans of the country. How a New China is remaking the Old China is examined on the following pages.

在过去的时代,龙泉驿的百姓很少看到过或想去另一个场镇(生活在小圈子的熟人社会)。今天,中国新革命的第一个征兆出现在柳树和槐树荫蔽下的街道,那里正在交易(由农村信用社引种的)优良的苹果、葡萄和豆子。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是如何旧貌换新颜的。

LIFE IN CHINESE TOWN IS FIXED IN ANCIENT FORMS

《生活》在中国小镇见证了古老的生活方式

The antique culture of one small Chinese town is apparent in the pictures on these pages. What should be clearest is that life in Lung Chuan I is fun. The citizens enjoy it very much. It has been more secure than elsewhere in China, for this part of Szechwan Province has always had lots of water (see Dragon Spring at bottom, far right), a giant dam, a network of canals. But the landlords and the crowding do not give them much more than just enough to eat.

这些照片真实反映了一个典型中国小场镇的悠久历史文化——龙泉驿人们最为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人们在此安居乐业,它是比中国其他地方都更为安全的大后方。四川省的这块区域水源充足(龙泉如本页底部,最右边),有一个巨大的水坝(都江堰)及纵横的沟渠。但是地主和人口压力也不会让他们比温饱过得更好。

In looking at Lung Chuan I, its ancient techniques and moral codes, Americans may see what it is that Lung Chuan I has lacked. Fundamentally, it has lacked the Western man's drive to become master of his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it lacks machinery, scientific education, meat, good doctors, electricity. It not only lacks the auto, it still lacks the horse.

继续观察龙泉驿古老的技术和道德规范,美国人可能会看到龙泉驿的缺陷在哪里。从根本上说,它缺乏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动力,从而成为环境的主人。因此,它缺乏机械、科学教育、肉食、良医、电力等等。它不仅缺乏汽车,还缺乏马匹。

The quaintness and past contentment of Lung Chuan I are not enough for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young men and women who are now becoming the leaders of China. They are determined to give it the techniques and material progress of the West and to cut it in on the continuous revolutionary process that is the genius of the West.

古色古香的龙泉驿还不足以支撑成千上万的或将成为中国领导者的年轻人,他们还必须下定决心向这里提供西方先进发达的技术和物质进步手段,呼唤西方式的天才以为持续的进步斗争提供新的动力。

Szechwan Province is probably the ideal place in China for Chiang to make a beginning. Before the war it was one of the most backward parts of China. It lacked the effete magnificence and intricate legal corruptions of the coast. Today, with the best brains of China within its borders, Szechwan is one of the most progressive parts of China. Philosophers may question whether what Lung Chuan I has had may not be better than what it will get from the West. For one thing, its kind of civilization has survived a long time. Whether Western civilization will do better can only be answered in 5000 A. D. China is going to find out.

四川或許是蒋介石东山再起的风水宝地。战前,它不过是中国的落后地区,缺乏现代工业,也交织着宦海腐败。如今,四川接纳精英人群和工业设施,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爱寻根究底的人或许会疑惑龙泉驿向西方学习是否会比以前更为强大。事实是,这样的文明历久弥新。西方文明是否能让这里发展得更好,这只能让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人群用自身的发展来作答。

MODERNISM REACHES LUNG CHUAN I

现代气息来到龙泉驿

A bitter undercover struggle is now going on between the citizens of Lung Chuan I on the preceding pages and those on these pages. The war is between the old doctor of herbs and massage and the modern clinic shown on the opposite page, between the Taoist priest and the educated young Christian pastor above, between the letter writer and the reading room below. The Old China receives its authority from the family system at the bottom. The New China reaches Lung Chuan I from above, usually from the Government at Chungking. It has the disadvantage of being imposed from on top and of seeming to be a slavish imitation of the West.

本页和下页的图片,将显示一场正在龙泉驿发生的传统与现代在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隐秘冲突。这场斗争是传统中医草药、按摩和现代诊所[8]之争,是传统僧侣(道士)和受过教育的基督教青年牧师[9]之争,是传统尺牍与现代阅读室[10]之争。旧中国在底层依靠宗族系统维持其权威,(蒋介石的)新中国则从上层触及龙泉驿——通常由在重庆的政府发号施令。这套强加其上的行政系统似乎具有盲目模仿西方的缺点。

The educated Chinese shown at right with a basketball is actually a revolutionary apparition in China, where 20 years ago nobody would have dreamed of exerting himself just for the fun of it. What he teaches, even more than physical exercise, is team effort, to a China now engaged in the greatest team effort in its history. The literate people below who are reading about distant things that are, on a Confucian morality, none of their business are utterly new too. For how the New China rules Lung Chuan I, turn the page.

像右边这样拿着篮球的新知识分子,是中国进步的核心力量,因为在2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他们教授篮球只是为了好玩。但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远远超出体育锻炼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的理念——如今中国正在从事它历史上最伟大的国际合作努力。(图片中)反之,受过传统教育的人正在阅读传统文化知识,除了孔孟之道,似乎其他事情都与他们无关。要了解新的中国是如何治理龙泉驿的,请翻到下一页。

NATURAL PROGRESS HIITS THE OLD TOWN FAMILIES

自然的进步冲击着古老小镇的宗族们

In former times a thief in Lung Chuan I would have been tried by the family system, headed up by the mayor. His case might have been decided on family, face, influence, bribery or almost any ground but the fact of whether he stole something. Today, in the significant scene at left, he is tried by the Chu (sub-county) boss subject to Chungking.

以前,龙泉驿的窃贼会受到宗族或镇长的处罚,他的案子处理结果取决于宗族,面子、影响、贿赂或其他任何范围,唯独不包括他到底偷窃了什么。如今,在左边图中重要的审判场景中,重庆政府任命的区长(县的下一级行政单位)正在对他进行审讯。

The national forces of progress in Lung Chuan I are represented by the Chu boss, Hsiung Pa-ta. Behind him are the twelve New Life rules for Generalissimo Chiang's Kuomintang Party and at upper left is a flat presented to the town for building an airfield for the Army. This means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really begun to invade the sacred rights of the local gentry, politely but very firmly. For whoever punishes is obeyed, in China as elsewhere.

龍泉驿代表国家行政力量的为现任区长熊伯达,他身后是国民党蒋委员长拟定的十二条守则[11],左上方旗帜旁边的平面图表明他们正在为军队规划新修机场[12]。这意味着国家权力开始介入当地传统的社会统治,外柔而内刚。在中国其他地方大都如此,谁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管制都将自讨苦吃。

His friendly opponent in Lung Chuan I is the old-line mayor (see bottom, left), whose power comes from the families and from the local branch of the patriotic secret society. Should the Chu boss grow tyrannical, the whole town could block him by a virtual sit-down strike. But today Lung Chuan I knows that its only hope of salvation and progress lies with the Chu boss and his orders from Chungking. Forces of progress now include rural co-operative members, Kuomintang Party members, Christians, clinic nurses, the Athletic Club, schoolchildren, Boy Scouts and Girl Scouts, the Dramatic Club, the Army and the Home Guard which poses proudly on the opposite page with its wonderful new fire pump. These are the people who are making the revolution in China.

在龙泉驿,他看似友好的政治对手主要是田镇长为首的龙泉驿旧有的乡绅力量(底左),他们的权利来自当地的宗族和各种秘密的民间组织。如果熊区长治理无方,整个场镇的人们就会以静坐示威来加以反抗[13]。不过现在这里的人们很清楚,他们繁荣进步的唯一希望是熊区长以及来自重庆方面的政令、项目和订单。进步的力量现在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14]、国民党党员、基督徒[15]、诊所护士[16]、体育俱乐部、学生、男女童子军、活跃的俱乐部、军队[17]和地方民团[18]。在后页,就可以看到消防队自豪地展示他们所配备的新消防泵。这些人是中国进步力量的群像。

关于“龙泉驿专题”的当代解读

看完“龙泉驿专题”的文字和图片,让人能明显感觉《生活》周刊的摄影师和杂志编辑在使用社会学的角度展示一个中国小镇。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即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的学问,在上世纪40年代初,被《生活》周刊这样的时尚杂志灵活运用,不得不让人佩服。下面再从观察角度全景式,表述事实有态度,提出问题有思索,这一切的基础是做了充足的调查等方面来谈谈,其中很多地方从当代去解读,仍然有很多启发意义。

首先是观察角度全景式,让一个中国式小镇能够立体地呈现给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读者。作为一本让读者能轻松阅读又能激起一定思考的时尚杂志,8个页码的主题和小专题设计相当巧妙。它通过文字和图片,将龙泉驿这个小镇的位置、地形、交通、水源、物产、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社会冲突、对社会发展的展望,进行全景式的展示。具体来说,专题的一、二两页(见图一)用繁荣的街道,搭配一张乡绅的合影,立刻让人感受小镇经济活跃和文化深厚。第三、四页(见图二)用茶馆作主图,环绕餐馆、书信代写处、中医、制作花板床、对小孩子发蒙、用独轮车运送人和货物、小孩子骑猪、老绅士、魁星楼、剃头、卖草帽、道士祈福、挑水等场景,将龙泉镇生活方式的古老性呈现出来。第五、六页(见图三)以婴儿称体重为主图,配上牧师家庭合影、阅报室、士兵训练、体育俱乐部主管和干练的少将,显示小镇的现代气息。第七、八页(见图四)以消防队展示装备为主图,配合区长审盗贼、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区长和镇长会面,商业合作社商品丰富、客栈的运输工具和货物,预示进步的力量必然冲击传统的家族制度。

其次是有态度,这表现在既有原则立场,又对當地文化的尊重、也有不理解。摄影师对与西方差异巨大的东方家族制度着墨最多,将之视为中国基本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顽强生命力的根源;同时对其运转的机制和面临的冲击作了详细的描述,最终仍然持肯定的态度。这与当下中央提倡重视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家风、家规的挖掘与宣传态势,虽相隔70多年,却是不谋而合。摄影师作为西方人,对信仰看得比较重。他在感叹庙宇和会馆里面的神灵被亵渎之余,还对基督教牧师抛头露面去传教,去发动信徒表示不满,认为普通市民对宗教和神灵没有足够的尊重。另外他对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对小镇的影响有褒有贬。在图四中他看到“进步的力量现在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国民党党员、基督徒、诊所护士、体育俱乐部、学生、男女童子军、活跃的俱乐部、军队和地方民团”,但又在图二中点出这里“缺乏机械、科学教育、肉食、良医、电力等等。它不仅缺乏汽车,还缺乏马匹。”

再次是有思索,看得出一些社会发展的端倪,但又无法给出结论。摄影师从观察小镇人古老的生活方式,得出“从根本上说,它缺乏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动力,从而成为环境的主人”的结论。能从小地方见大社会,从文化基础见人文精神,这足可证明其观察力的敏锐和判断的准确,具备国际一流摄影记者的水准。不仅在当时,在如今的中国,缺乏基本的科学理性精神,仍然是阻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现在仍然有很多学者在呼吁提高国民的科学精神,如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指出,“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主义的目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19]。

在图三中,拍摄者点出“旧中国在底层依靠宗族系统维持其权威,(蒋介石的)新中国则从上层触及龙泉驿——通常由在重庆的政府发号施令。这套强加其上的行政系统似乎具有盲目模仿西方的缺点”,即行政体系的模仿,是否拥有在最基层的文化基础,能否贯彻到底。通过他的实地调查,答案是否定的。这样就产生一种思考,先进的制度是否全用?中央与地方的深度融合,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在图二中他明确地提出:“西方文明是否能让这里发展得更好,这只能让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人群用自身的发展来作答。”这里不强加一种模式,提出西方那套政治体制如强加到中国,切实可行吗?西方的所谓先进理念是比中国的先进吗?在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那个年代,能从西方人的立场提出这样的见解,非常不简单。这个判断放在当代仍然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作了更清晰的判断。这方面的代表如著名学者许倬云,他就提出,“现代文明带来的文化,使得本来的文化精英放弃了以儒家为基础的文化,改宗科技与城市”,但“西方有识之士,一方面警觉到现代文明已经面临衰败,另一方面却谛视中国文化传统,寻找可以与现代文明互补的因素”,最后“融合中国与西方文化,或建构新的文明体系,是全球人类共有与协作的根本”[20]。这不正好契合当下的国家文化战略吗?

拍摄者所表达的态度和思索是建立在比较充足的调查基础上的。这次拍摄总共持续时间约一个月,笔者调查其单独在乡下方家拍摄族长和家族制度就花了两周。这种调查在广度和深度上不仅高于我们现在的新闻调查,甚至高于所谓的学术调查或田野调查。下面结合照片专门谈一谈。

照片的延伸研究

目前笔者已经从网络中搜索到摄影师Carl Mydans拍摄龙泉驿的464张[21]照片,并逐一进行了调查,核实了里面的人物、建筑、事物等,然后进行大致分类。要在一本摄影类杂志里反映一个中国式小镇,龙泉镇的镇容镇貌当然是重点。卡尔·迈登斯拍的照片里,有街景35张,包括东街、中街、西街各段的情况;具体店铺特写35张,包括茶馆、餐馆、旅店、邮局、典当铺、杂货铺、纸火铺、炒货店、网线店、酒铺、布匹店、棉纱店、药店、书店、灯具店、粉店、酱园店、理发店、铁匠铺等。市场和摊点65张,包括米市、杂粮市场、牛市、卖布鞋的、卖草鞋的、卖粗盐的、卖灯草的、卖草药的、卖甘蔗的、卖泥鳅黄蟮的、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桶的、卖席子的、卖叶子烟的、卖种子的、卖苎麻的、卖瓦罐的、卖小工具的。标志性建筑17张,包括东门财神楼、灵官庙、禹王宫(湖广会馆)、南华宫(广东会馆)、阅报室、武庙、西门魁星楼等;政府12张,包括区长办公、区长训责盗贼、区公所召开会议、镇长办公、区长和镇长会面、农村信贷合作社发放贷款、区政府公告栏等。文教娱乐25张,包括教师、小学生、课堂、家庭启蒙教育、喝跟斗酒、乐队排练、唱小戏、体育训练、抗属书信代写、阅报室看报等;军事方面14张、宗教方面33张,包括福音堂布道、牧师的生活、护士培训婴儿保健、给婴儿洗澡和称体重、下乡办会、道士祈福、四大天王等;交通运输35张,包括独轮车、黄包车、挑夫、筏杆等;人物74张,包括乡绅17张、家庭(家族)合影7张、男子特写5张、妇女12张、小孩33张。吃饭喝茶18张,从中看得出夏季龙泉镇居民的主食是米饭,菜以辣椒和蘸茄子为主。

虽然主题是反映龙泉驿这个小镇,但摄影师的视觉还移向了镇外的农村,用镜头去反映家族。方家是被选中的农村中等家族的典型代表。笔者访问到合影中的方柏楷。他回忆当年家里的二嫂是福音堂的教徒,是他带卡尔·迈登斯来家里拍摄,前后共进行了约两周时间。最后方家老人不高兴,说是让洋人把风水照跑了。街外的农村景象是另外一个视角,包括农耕农具66张,包括车水、犁田和耙田、耨秧、挖地、挑粪桶、浇红苕,加工粮食的过程包括筛选、牛碾、罍子、风车、推磨子等,农具特写有锄头、犁,农家小院的生活场景包括堂屋、卧室、厨房、猪圈等建筑空间;还有几张农村的远景景象,使得宏观与微观面面俱到。

这些照片除1941年11月24日刊登了28张外,后面还陆续有零星的刊登。因为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在为赴远东作战作准备时,将龙泉镇小学年轻老师曾老师和龙泉镇的田镇长作为人类学样本,用来制作美军作战手册,帮助美国士兵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

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最鲜活的人物群体形象

纵观现在面市的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传统老照片,国人留在相片中的形象,往往给人感觉比较木讷,或言端庄镇静有余而活泼不足,缺乏生活气息。卡尔·迈登斯在龙泉驿拍摄的这464张照片,是目前所知,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黑白照片里将国人的生活状态拍得最鲜活、场面最完整、最能展现传统中国人精气神的一组。日本重森弘淹著《西方摄影流派及其大师们》中将卡尔·迈登斯定义为“积极行动的人”,并说,“他的作品并不单是因为题材惊人而受欢迎,其原因与其说是卓越的摄影技巧,倒不如说他能够把许多题材表现得栩栩如生更加贴切”。倘若将这些照片按照分布位置贴在一个平面,那将是龙泉驿的“清明上河图”;如果分类编辑成册,那将是一本向国人、向世界展示,具有国际级意义的精美画册。因此,对于这批照片,要想方设法将之找齐、购买版权或使用权,将来还有继续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极大空间。

注释:

[1]吕林等译(日)重森弘淹著《西方摄影流派及其大师们》P113,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

[2]卡尔·迈登斯(1907-2004),是西方近代著名的摄影记者。吕林等译(日)重森弘淹著《西方摄影流派及其大师们》中P110-116对他有专门记载,称他是“世界性事件新闻摄影家”,两次获“US摄影年鉴”的最高奖。他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新闻系。1937年,卡尔·迈登斯加入《生活》杂志,成为其聘用的第五位专职摄影师。1939年,他报道了大不列颠的战时动员,随后报道了芬兰军队利用冬季的严寒战胜入侵的苏联军队的苏芬冬季战争;后来又在意大利报道了墨索里尼和他的军隊。在报道了法国的陷落之后,1940年卡尔·迈登斯转赴远东战场。在远东他报道了处于紧张形势下的中国抗日战争。关于龙泉驿的这批照片就拍于1941年夏天。

[3]这个小镇能被选作当时中国的典型,还有其特殊性。从后文看,龙泉镇既传统又很进步,原因在于其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是正在筹备立县的大镇。据档案资料,民国29年(1940年),四川省军委会提出“成都西北南三面,不外40里皆有县治足资拱卫,惟东面简阳距省达150里,空隙太大。允宜将龙泉驿改设县治,以资镇摄地方,巩固治安”。此议征求地方意见,激起区境人们潜在的独立建县意识,一致赞成。此时区境大部分属于简阳县,但人们要到简阳县办事、就读等,必须翻山越岭,非常不便。反倒是平原坝区与成都交通方便,经济往来联系紧密,并成为简阳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要作为独立的县,必须要考虑腹地广阔、风俗相近、防匪避盗等多种因素。因此当时设想的县域,是以龙泉驿片区和洛带片区为基础,向东增加了久隆乡、贾家乡、老君乡,向南增加了华阳县的太平乡,向西增加了华阳县的大面乡、西河乡、同兴乡,向北增加了石板滩、龙潭寺,合为24乡,形势完整,风土民情基本相同。当地为这一设想联名签署意见并绘制了草图,提交省民政厅。省民政厅十分重视,将此设县提案列为当年的中心工作之一,责成成都市和简阳县测绘详细地图,同时征求所涉各乡镇的意见。尽管由于简阳县的反对而没有成功,却为1960年成立“成都市龙泉驿区”埋下了伏笔。

[4]1941年时龙泉驿属于简阳县第三区,区长熊伯达,区下辖龙泉镇、界牌乡、柏合乡、平安乡、山泉乡、长松乡,区、乡行政公所均设在龙泉镇上。

[5]这个时间应该是田镇长介绍的,不准确。龙泉驿地区最早的县治是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建立的东阳县,之后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灵池县,后于宋朝天圣四年(1026年)改名灵泉县。从后两个名字看,似乎都与水源有关,当地有求雨的习俗。

[6]宋代成都习俗是遇旱灾时,官府祈雨主要到龙泉驿的朱真人祠(又名安静观,位于龙泉镇东口)和洛带的瑞应禅院举行仪式。如宋代本地县官潘洞所作《圣母山祈雨诗》序中所言:灵池县东山下有朱真人洞,洞北岗岭连属,逾二十里得褚圣女祠,化迹尤异,民咸事之。予出宰之次月,邑中苦旱,于是洁诚荐祷,希恩于二像之前,曾未三日甘雨大澍,民欣其应,式歌且忭。仰荷明灵之垂佑,作诗以纪之。

[7]当时的镇长叫田宪臣,是龙泉驿最有影响的家族田家的一员。田家影响最大的人物是田军长颂尧(1888—1975),为四川防区时代的“四巨头”(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之一。同时排行第三的田颂尧同辈四兄弟都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老大田寿之作过县长,当过医生;老二田问馀作过县长,后为龙泉镇捐阅报室;老四田泽夫作过川北的司令。田家下一辈中的田宪臣(后改名田显成)和田亮熙先后出任龙泉镇镇长,是地方传统势力的代表,实际影响力高于区长。这是记者卡尔·迈登斯没有说明或没有表达出来的。

[8]特批福音堂带来的西医和街上人气很旺的平民医院。

[9]通常是华西神学院毕业的牧师。

[10]田问馀为龙泉镇捐的阅报室。

[11]国民党党员守则十二条:1.忠勇为爱国之本;2.孝顺为齐家之本;3.仁爱为接物之本;4.信义为立业之本;5.和平为处世之本;6.礼节为治事之本;7.服从为负责之本;8.勤俭为服务之本;9.整洁为强身之本;10.助人为快乐之本;11.学问为济世之本;12.有恒为成功之本。

[12]据成都市档案馆的档案材料,这个规划的机场位于龙泉镇南面宝狮口下游,是一个小型战备机场。结果乡绅在1941年向考核县政的官员提出反对在龙泉镇修机场的理由:一是计划修机场的莲花坝接近军政部第七仓库,二是龙泉镇要设县治规划县城、且有成渝公路,机场有碍地方发展,三是机场有碍宝狮口的水利灌溉系统,导致农业减产。由于所规划的机场只是一个备用的小型机场,虽然进行了测绘工作,但鉴于民间反对声音大且该机场的实际作用并不重要,最终未进行施工建设。这就是将来所说地方乡绅势力与政府行政机关的矛盾,导致一些行政命令无法执行。

[13]这种反抗的形式有时很剧烈。据成都出版社1996年版《成都市龙泉驿区志》P9《大事记》载:1939年,三区(龙泉驿区)区长修先祥鞭笞欠粮农民,激起公愤,3000余人群起反抗,捣毁区署。

[14]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当时重庆政府推行的农村金融平台。龙泉镇的农民利用这笔信贷资金,购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种子、肥料、饲料来发展生产,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15]摄影师卡尔·迈登斯拍摄的这组照片,有一定官方的背景,同时还得到龙泉镇福音堂基督徒的帮助,让他能深入家族(如方家)进行长时间的系统拍摄。

[16]照片的注解提到护士长是个白人专业人士。

[17]龙泉驿由于靠近龙泉山和成渝公路的特殊位置,有一处当地俗称火药库的重点军事设施,正式名称为“军政部第七仓库”。照片中少将军衔的何楚飞就是这个军事设施的主管。

[18]主要指以消防队为主的临时性地方准军事组织。

[19]吴国盛:《什么是科学》P304,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0]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P229-23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1]笔者估计卡尔·迈登斯拍摄龙泉驿的照片数量仍有增加的空间,总数应该在500张以上。

作者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猜你喜欢
卡尔生活
再论卡尔董詹巴南喀石雕像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生活感悟
你好,亲爱的卡尔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卡尔收到神秘邀请信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我在此处,很高兴你在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