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017-03-18 18:22崔鑫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挥主导作用文言文教学

崔鑫

摘要:在文言文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本文中,笔者就简要探究如何解决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一难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18

语文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文言有助于解决我们的孩子今天和今后所需要的语言能力的问题。但是,由于文言这个障碍,我们的年轻人对祖国文化遗产知道得越来越少,难道能让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文言文?不,那又怎么办呢?这是一个有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困难问题。”张老的话在指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提出了古诗文教学存在重大的难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自2005年秋季开始在江苏省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编排有自己的特色。本套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而古诗文在必修教材中占据了近乎一半的篇幅,选修教材中更是给出了《<论语><孟子>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等。可见,苏教版教材的编订者们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但是就学生而言,在文言文课堂中基本以奋笔疾书、快速记录为主,缺乏自主性和活力。文言文学习则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偏重死记硬背。很多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欠缺,不能实现有效、自主的知识迁移。而教师方面,很多文言文课堂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只会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而教师也会在干枯的“一言堂”中逐渐丧失教学的热情。

那么,面对如此的形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又应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好“主导”的作用,能够很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难题。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功能放在了首要位置。这一要求的提出,是希望能够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但是想要让学生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教师的主导性就需要得到改善与加强,而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时,便很随意地把问题抛给学生,美其名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但这很明显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固然不可取,但是“满堂问”“满堂论”也并不可行。在这些模式之下,学生看似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其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激发,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未能得到體现。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是一条规律。”

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时,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发育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不再人云亦云,已经不再满足于接受,而是渴望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

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笔者在处理课文时,通常每篇课文设置一到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实例的直观类比,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使学生通过对一篇课文中某一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能够掌握一个知识点。

如,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课文《六国论》时,笔者会在自己讲授的基础上,留出一些段落由学生解决。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学生在对“李牧连却之”的“却”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字是一个使动用法,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使……退却”,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在这里“却”应该理解为“击退”,这样可以很好地解释句子,没有必要作为使动。这时,教师便需要出现,积极引导。因为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真正搞懂弄清,这对学生掌握实词的词类活用的规律毫无疑问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过去所学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却”的含义。学生在引导下很快理解“却”仅有“退”“退却”的意思,而没有“击退”的意思。而在本句中,“却”这个词表示的行为是主语“李牧”使宾语“之”即“秦国”发出的,而不是“李牧”直接发出的,因此可以判断在这个句子中,“却”是使动用法。再如,当学习《李将军列传》中“广从数骑出”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课文《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样也能够清楚地判定这里是“从”的使动用法。

由此可以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传统的教师一手包办,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要好得多。学生在对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还形成了使用工具书、联想已学知识形成知识迁移的意识,这样教师的“导”也就带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了。

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强化知识掌握

张寿康教授曾经提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他还指出:“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每一册都配套有一本《语文读本》,而且相对应的每一个专题课文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这就为比较阅读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课本《后人之鉴》这一专题中选取了两篇文言文,分别是苏洵的《六国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而在必修二读本对应的专题中则给出了贾谊的《过秦论》、苏轼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这几篇文章共同点在于都属于政论文,并且都是在就秦灭六国以及之后的秦朝灭亡做出探讨。笔者在教学中,将苏洵的《六国论》与贾谊的《过秦论》一起做了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以通过比较来掌握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笔者对《六国论》进行了精讲,让学生自学《过秦论》,然后引导他们主要从议论文三要素的提出方法和种类这个角度进行比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恰当地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法涉及到教与学两个环节: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配合教师的教导。这样,在实现了教师对课堂主导的同时,也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三、激发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有效解决矛盾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能够捕捉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在读完《过秦论》一文后,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作者“过秦”的基点在于“仁义不施”,但是在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上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这句说的意思是:因为没有施行仁政,所以秦军从进攻的形势变成了困守关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因为两者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并且秦朝不施行仁义的政策,所以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回忆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述内容,学生在重新阅读文本之后得出课文观点:以武力攻取天下是正确的,而想要保有天下,则需要用“仁义”,使得百姓归心。但是秦朝并没有能够施行仁政,最终导致其灭亡。明确这一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在“仁义不施”后面,作者省略了“故秦亡”。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抓住学生当中出现的认知冲突,这是課堂的火花所在,而这更能够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矛盾冲突放在学生面前,通过讨论的过程来提高其学习语文的能力,达到课堂的教学预期。

教师在课堂中要能够主动引导学生,而在教学中,做好引导也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引导”的方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并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讲求方法。在课堂上担任引导者的教师就好像是一部电影的导演,只是指引一个方向,并不参与其中出演角色,而是让演员自己体会角色,给演员以更大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比如,在讲授特殊句式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只给出一个句子,学生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如果给出两个甚至更多的句子,学生在有了比较的前提下,那么就能很快地找出其中的相似点,从而发现特殊句式的规律。

2. “引导”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教学活动中引导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找出其中的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在教师引导下发现的规律,学以致用,培养自学能力。这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对某一个知识点引导之后,教师还需要从课外选择例子,让学生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还能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和进行方法的指导。因此,实现教学目标,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都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以学习活动主体的身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210000)

猜你喜欢
发挥主导作用文言文教学
人大主导立法六人谈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谈如何发挥好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如何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新形势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