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BIM的“杭州应用模式”

2017-03-18 21:26
信息化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杭州市杭州建筑

BIM是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意识到了BIM等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把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建筑行业术语进行商业推广,目前欧美基于BIM的应用软件普及率已经达到60%-70%。BIM的优势可总结为三方面:一是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项目不同参建方的数据互用,覆盖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涉及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二是促进建筑工业化。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效率十分低下。1964-2003年间,建筑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不升反降19.2%(此间工业与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30%)。同时,建筑业存在着57%的浪费, 比制造业高出31%之多。BIM可以模拟所有建筑方案、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施工工序,将浪费控制在计算机中,避免施工现场的错误,大幅度减少工期和成本,促进建筑工业化;三是降低成本。据统计,BIM可消除40%预算外变更;缩短80%的造价估算消耗时间;降低10%的合同价格;缩短7%的项目工时,降低成本及早实现投资回报。

杭州市BIM应用现状

杭州对于BIM的应用探索主要集中在工程实践、政策制定和开展相关研究三个方面:

工程项目实践。杭州基于BIM的工程实践起步在国内并不落后。2008年以来,杭州嘉里中心、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东站、杭州来福士中心等建筑项目均对BIM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尝试(国内使用BIM的开端学术界认为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建设)。

政策制定。2015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和信息系统等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推行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创新,全面提高行业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审中对具有BIM技术应用能力或建有BIM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加分。凡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在申报绿色建筑或评选勘察设计、施工等创杯夺优奖项时给予加分。”这是杭州市首次将BIM写入政府文件。

开展研究。2016年7月杭州市建委开展《关于杭州市民用建筑设计BIM技术管理的对策研究》,研究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设计、生产、管理的相关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明确BIM成果交付标准和实施内容。

2015年5月杭州市拱墅区住建局先后举办了“拱墅区建筑业企业BIM认证工程师培训班”及“2015年拱墅区首届建筑业BIM设计应用大赛”;2016年4月浙江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服务中心举办了“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投资与建设BIM技术应用高峰论坛(BIM SUMMIT)”。

杭州市BIM推广的阻碍因素及问题

BIM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缺失。2015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首次将BIM纳入政府文件,略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以上海为例,2014年起就陆续制定了《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等多部标准文件,发布了年度BIM应用发展报告,建立了BIM研究会筹备办、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联席会议办公室(沪建应联办)等多个推广机构,明确迪士尼部分配套工程、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轨交15、17、18号线等44个试点项目,逐步完善了BIM推广应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应用实践上走得不够深远。这是行业应用的共性问题。BIM的应用并非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内部的事,而是整个建筑行业不同专业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目前,BIM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施工、运维中的应用较少,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阶段连续应用,远远没有实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

建筑项目施工与设计脱节。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普遍追求短、平、快、省,即使基于BIM出了施工图纸,也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也是造成BIM碎片应用的原因之一。

缺乏技术、人才及相关研究支撑。目前国内BIM的实施高度依赖国外软件产品和服务,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基本从零开始,导致虽有政府的鼓励支持,但其应用并沒有达到预期效果。

BIM应用对策建议

制定促进BIM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政策。BIM是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应制定相关政策标准从项目开始就明确参与方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制定包括BIM标准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指导和实施标准,明确BIM的项目管理模式,要求和鼓励相关建筑的应用;另一方面,从建筑项目本身的要求出发,制定政策,间接促进BIM的应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曾出台政策,明确要求新建建筑设计审批后,实施阶段不能做任何更改,如需修改,必须重新履行各种审批手续,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任何情况导致的设计变更所带来的时间损失是无法承担,BIM的应用对于新建项目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外部推力反而更好的促进了BIM的应用。

有节奏的推进BIM应用。一是建立BIM应用推广机构,制定杭州BIM的应用模式,构建BIM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海量数据整合,协调推进BIM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二是注重与VR等新技术的结合,将BIM应用于PPP项目方实施工程中,增加BIM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注重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加强应用能力。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BIM技术服务企业、建筑企业和专业人才,支持大专院校和社会机构开展多层次的BIM技术应用教育培训,提高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能力。

整合BIM,建立CIM

城市要智慧必须从BIM走向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2016年的G20峰会运用BIM、实景三维、地理空间框架等现代测绘技术和大数据进行项目的建设、监督和安全管理,是G20的成功举办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意识到了BIM等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单体BIM、独立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并不能解决城市问题,城市要实现智慧服务、智慧运营,必须从BIM走向CIM。

以“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实现五大突破。一是建立CIM工作底板,实现多部门数据导入,完成城市物质系统建设。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 以政务地理信息采集为契机,联通各政府部门的政务数据流,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归集各部门散布数据,建立CIM物质空间工作底板。二是接入城市时空数据,打造需求信息直通车。通过移动设备和传感器,将各数据导入CIM工作底板,通过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城市人的活动状况和城市运行情况,为城市管理提供“天眼”和“放大镜”,形成拥有空间维度(三维),时间维度和信息维度的五维城市信息模型CIM。三是从信息(Information)到智慧(Intelligent)实现城市规划蓝图模拟。通过不同情景方案,规划城市蓝图,模拟应对城市弹性和不确定性。四是贯穿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全周期,实现城市运营全过程智慧化,业务部门全员智慧化。五是实现可视化决策管理平台,提前预测突发事件,提前模拟预警。

开放数据,实现CIM的全员应用。在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向部门和公众开放数据信息,各部门通过CIM行使公共行政职责,完成多样化公共利益决策,实现城市多元共治,实现科学管理决策、及时应急管理预案,做实智慧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规划局)

猜你喜欢
杭州市杭州建筑
杭州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