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中印关系?

2017-03-18 00:50林民旺
世界知识 2017年2期
关键词:印美中印关系印太

林民旺

旧年年末、新年伊始,我同访华的一些印度学者和官员进行了交流。对话中总是能遇到他们的提问:“中国到底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中印关系?”与此同时,国内印度方向的研究者们也在提出类似的问题。

这一问题被两国学界反复提出,背景是中印关系在2016年有所下滑。特别是,印度意图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受挫,中方多次“技术性搁置”印度将武装组织“穆罕默德军”头目马苏德列入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名单的申请,在印方引起不小的反应。印度不少学者和官员认为,中国在打压印度,不许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显耀的作用。

2016年发生的摩擦,其實更像是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换言之,也是两国外交风格互相理解的过程。印度外交是“社会主导型”,中国外交则是“政府主导型”,因此在两国领导人会晤中,中方一般是谈大方向和大原则,印方却喜欢就事论事纠缠细节,更关注具体议题的解决和推进。印度社会的开放性和媒体的高度发达,致使其外交事务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作为民选政府,印度政府在外交中常需“示强”给国内民众看。另一方面,印度政府也懂得如何利用媒体对外施压。

“中国到底追求什么样的中印关系?”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涉及中国如何看待印度国际角色和地位的问题。印度一些高官曾向笔者坦诚,印度感觉中国并不太重视印度的国际角色,虽然中国官方经常强调中国“很重视”印度,但中国的官方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最常提及美欧日俄,鲜见印度。

这也许是事实,但同时要看到两国存在的认知差异。2013年中国新一届政府就职后,李克强总理将印度作为出访的首个国家。2014年5月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习近平主席专门委派王毅外长作为特使访问新德里,与之进行初步接触,习主席并于当年9月专程对印度进行了访问。另外,在两国关系发生诸多摩擦的情况下,两国高层仍利用多边与双边场合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就中国而言,对印度的“高度重视”是口头上的,更是行动上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印度会认为中国仍不够“重视”印度?2014年5月莫迪政府上台后,印美、印日、印俄之间都达成了一些文件,来阐明彼此对对方的定位。如印美在2015年1月达成《印美关于亚太与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愿景》,阐明双方对“印太地区”事务的共同立场。印日在2015年12月安倍访印期间发表《印日2025年愿景共同声明:特殊的全球战略伙伴,携手创造印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详细梳理了两国在“印太”和全球事务中的共同立场。

中印之间事实上并不缺少此类文件,2008年印度前总理辛格访华时,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梳理了两国在全球、地区、双边关系层面的共识和立场。2013年10月辛格再度访华时也发表过《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发展愿景的联合声明》,但这一文件将焦点放在双边关系上。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时,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还是主要聚焦两国经济合作。在新形势下,中印之间系统地梳理彼此在全球和地区事务的共同立场,阐明彼此对对方的外交定位,也许能更加清晰地展示相互“重视”程度。中国也可以考虑出台某种形式的中国对南亚政策文件,以更加系统、清晰的方式阐述中国对南亚包括印度的整体政策。

对于“中国追求什么样的中印关系”这一问题,需要多层次、多维度地思考。首先,要将印度的发展潜力与其他大国横向相比。2016年印度GDP已经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五,其增长潜力还在不断释放,可望在不远的将来超过德国甚至日本。其次,要看到中印关系不同于中美、中日、中欧、中俄关系。印度既是大国,也是中国的邻国,同时属于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印两国拥有相同的被殖民历史,都在美欧主导的国际体系中逐步崛起,因此对当前国际体系的看法较为一致,在很多全球性议题上能够成为“天然盟友”,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上也存在共同利益。正是基于这些基础,中国追求的中印关系肯定不同于其他大国关系。

当然,“中国追求什么样的中印关系”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也取决于印度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不断加强两国学者和智库的交流和沟通,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两国政府达致更高层面的共识积累认知。

猜你喜欢
印美中印关系印太
印章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资讯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王毅回应中印分歧望双方打开心结相向而行
微信“短链效应”的价值——以印美图微信相馆为例
黄昱钊:神器印美图掀起街拍新热潮
浅析“莫迪时代”中印关系的机遇与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