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研究

2017-03-18 12:48高清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变体

高清菁

摘 要:各地的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而在这些各式各样风格建筑中,大部分采用木构架承重。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广泛地使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构架,使整个建筑体系呈现出有迹可循的发展形态,通过研究两种木构架结构特点,让我们来探索我国建筑体系的复杂发展。

关键词:木构架;变体;檩;椽子;瓜柱

中图分类号: TU3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160-01

我国地幅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生活在各个地理区域的人们,面对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充分地发挥着他们的智慧,一直在适应着居住地区的生活条件:北方游牧民族毡包式的居室,拆卸方便;华北地区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四合院式民居;东北大森林区有利用大量原木垒成墙体围起的井干式建筑;黄河中上游地区由于黄河冲刷形成千沟万壑的地形,在黄土高原上出现了断崖处挖出横穴作为居室;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地方炎热少雨,出现许多土坯平顶民居;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出现了带有天井的南方院落建筑;西南地区炎热潮湿,因此出现了最下层架空的干阑式建筑;闽南地区形成以人伦和宗族体系为基础的围合式土楼建筑。早在战国、秦汉时期,木构架建筑均已出现(实体资料可见于东汉画像砖)。中国人出于对大自然敬畏,及其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古代生产力的不发达,在传统工艺制作等多个方面大量采用木料、石材等多种天然物资。在建筑上,由于木架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以及便于修缮和搬迁等多个优势,使其在20世纪初期之前长期广泛地作为主流建筑类型使用,并且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一、结构

我国传统木架构建筑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二者之外还有井干式和依照三角斜撑特点组成的人字形构架方式以及结合抬梁穿斗的变体结构等。抬梁式木构架又称叠梁式,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基本组织形式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乘梁,梁上搁檩,檩上铺放椽,形成一榀榀屋架,屋架的扇数关系到面阔的间数,建筑体的承重由梁传递到立柱上,檩直接落在横梁上。穿斗式木构架由每层穿枋将立柱穿插连接起来,形成一榀榀屋架,以柱承檩,立柱直接承担屋面荷载,檩直接落在立柱上。所以,结构按承重连接顺序来,抬梁式:椽→檩→梁→瓜柱→梁→柱,穿斗式:椽→檩→柱。因此,区别抬梁式和穿斗式——观察檩落在梁上还是柱上。

二、用料

参考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的承重连接顺序,抬梁式中和檩直接接触的梁承担整个屋面的荷载,将受力传递到瓜柱,由瓜柱再将受到的重力传递到下一级梁上,层叠起来,梁的总数可达3~5根,体量越大的建筑中,梁的跨度会越夸张,以便于减少柱子的数量。而穿斗式中檩直接将屋面的荷载传递到相接的立柱上,穿枋不受屋面荷载的重力影响,其用料小,柱子的排列较抬梁式密集,因此整体性强。各个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上,抬梁式远大于穿斗式,而穿斗式中的穿枋不受屋面荷载重力,因此穿斗式木架构在用料的选择上没有抬梁式木架构要求高。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冬天降雪大,因此在建造房屋的时候要考虑墙体的厚度,挡风御寒,屋顶上檩与椽的用料要加大,用以承担雪天的房屋荷载。南方地区考虑到降水、遮阳、通风等一系列问题,在建造房屋墙体时多选用轻薄通风的薄墙体,用料小且细。

三、应用范围

古代在营造房屋时采用一定的营造尺,历代官方宫殿、庙宇和民宅建造时都是严格按照要求来施工。软木加工容易,且在当时资源较为丰富,取材便捷,木构架制作时多选用软木。抬梁式木构架营造空间大,梁的跨度较大,使用的木料要求高,因此施工成本较高,大型木材多生长于东北及西南大型原始森林,取材、运输难度大,木料成本高昂,在北方多适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在南方,抬梁式在一些寺庙、厅堂多混合使用。穿斗式木构架营造室内空间较,木料取材轻巧,小用料要求低,因此造价成本低,性价比高,普通百姓接受度高,多用于民居。

穿斗式木结构在民居使用中,为了扩大室内空间,有时会采取断柱处理,减少落地柱对室内空间的切割,有时会采取变体的形式,在一榀屋架中一半采取传统穿斗式,另一半采用變体的结构形式。在江南、西南和闽南地区,许多小型公共建筑(戏台、戟门等)及一些具有使用较大室内空间要求的民居建筑(祠堂等),都会对一般性穿斗式结构在运用时做出些改变。因此,穿斗式木结构的高度适应性是抬梁式无法比拟的。

四、结语

抬梁式与穿斗式木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体现了木构架建筑的多个优点,这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而来的对大自然崇敬、天人合一的思想密不可分,木架构建筑前二十世纪的蓬勃发展也是与华夏文明的繁荣兴衰共同成长、见证。当代中国各路思想的多元发展,使当代建筑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如何延续中国建筑从古至今的继续转变,需要我们从更多的角度做出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变体
Delta-omicron混合变体被证实
“德尔塔克戎”变体首次证实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探析Office2016中PowerPoint的新功能一变体
民歌《孟姜女》的同体变异研究
泡泡袖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及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