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书法创作者

2017-03-19 12:24宁志荣
名家名作 2017年6期
关键词:书法

宁志荣

自作诗《驰哪》 刘维东/作

高铁如梭追日月,中国速度世人奇。尖端领域空间阔,快意雄风泰岳移。

认识刘维东以前,就被他的诸多头衔搞晕了,真不知在这些令人羡慕的光环下他是如何工作的。素有耳闻,他是一位颇有能力的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近期通过几次接触,终于印证了业内的评价。

两个月前,我领受了采写刘维东的任务,通话时他说比较忙,需过些时日才能见面,这一等就是六十多天。到正式见面时,但见在座的尽是文化界的腕儿,让我大开眼界。握手言欢,细说原委,他确实很忙,教学任务、管理任务,这样那样的社会活动,最近还在赶写一本专著……何况他属于古道热肠之人,只要是涉及书画艺术方面的事情,总会热心张罗,极力奔走宣传,乐得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无怨无悔。

席间刘维东说,他很少让人写自己,现在还不是总结的时候,与心目中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他不是一个全力投入技法锤炼的书家,但他坚信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未来……我忽然感到,他和我以前接触的书法家不一样,他的心很大,他要创意、创新、创造,力争成为一个提升书法艺术审美的推动者。

他的书法甲午集《纵横有象》中就有这么一批作品,充分反映出他的上下求索、创新求变,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受上,均让人耳目一新。如由四部分组成的《察赜阐幽》,其“察”和“阐”取榜书体势,又有繁复叠加之妙,给人凝重神秘之感;“赜”字左边镶嵌一小组行书,一团漆黑中尤为醒目,右边如月夜幽谷,时隐时现,正合赜字本义(深奥玄妙),又让人想起《易·系辞上》所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幽”字三竖如山峰耸立,中间笔画如山道陡峭、盘桓向上,真是曲径通幽。整个作品把书法、绘画、抽象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妙趣横生。又如他的独字作品《龙》(星空),苍茫的北碑笔意下斩钉截铁,左边部分高高耸立,右边部分横向伸展,顶端笔画以红色五星点缀,使这件作品平添了更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味。再如《中庸为至德》,以篆书结体,融合了甲骨文、钟鼎文、小篆之特征,具有金石效果和古雅特征,显得雍容和雅,格局广大,既可独立成篇,又横贯为一,确系不可多得的当代佳构,难怪被德国的一家国际画廊所收藏。

高眉细眼安然坐,不畏端详为写真。怎奈丹青无本色,心香一瓣化梅身。《自作题画诗》 刘维东/作

我十分讶异于这些作品的形成机制,因为它们远远溢出了书法的常规面貌。忽然,我想到刘维东还是一个画家,今天很多人都已经不清楚他的这层身份——这正是他近些年刻意隐逸的结果。观赏其近来画作《有胡子的风景》《失学女童》更让我找到了答案:前者逸笔草草,连环滚动、撕扯扭结的线条构成有如连绵的远山,意象简约,笔墨跳宕,颇有欧美大师的风范;后者依形生发,走笔泼墨,既能生动概括人物对象的特征,又将草书笔法发挥得酣畅淋漓,真是一件畅意绝妙之作。李苦禅先生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刘维东多年的绘画体悟,使他的书法构思开阔、意趣无穷;反之,他的书法理解也使绘画笔墨畅达劲爽,深富底蕴。可以说,正是书画的相得益彰,使刘维东在艺术的道路上双桨划动、击楫中流,徜徉于更加波涛汹涌的艺海之中。

刘维东追求创造,但他并不放弃精研诸体书法。无论是《纵横有象》所刊,还是其他作品,都可以领略到其满纸云烟之气象、纵横捭阖之气势,让我们充分感悟到书法的无穷魅力。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欣赏刘维东的《祭侄稿两组》,草黄信笺,纵笔豪放,苍劲流畅,颇得颜真卿书风,让人禁不住遥想平原书帖之时,心情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欣赏他的《自叙帖印象》,借笔牵丝,笔势连绵,有疾速而动荡之感、平正见险绝之象;欣赏他的《王羲之尺牍印象》《古诗四帖节临》等,都可以发现刘维东对书法经典的用情之深、用意之厚,真可谓铁杵成针、金石为开,功到自然成。

《祭侄文稿一》 刘维东/作

《四个奈何》 刘维东/作

正是通过长时间的执着追求,刘维东的书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真正成为创作的艺术。他擅长多种书体,均达到了一定造诣。小楷是书法的基本功,最见功力。苏轼《论书》道:“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刘维东的小楷《万里茶路赋》,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沉着中正,遒美健秀,颇得《爨龙颜》《郑文公》《石门颂》诸碑之长,受到书界同仁赞誉;其魏碑大字作品,骨骼健朗,结构精绝,具有雄浑凝重又风姿飘逸的特点;他的行草博采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诸家之长,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镕冶一炉,达到了醇厚而灵动的境界;观赏其草书《蔡邕笔论句》,但见整篇奋力引毫,笔走龙蛇,妙得奔雷坠石之奇、绝岸颓峰之势。无独有偶,我更欣赏他的一件草书册页《沁园春·雪》,其笔意连属若大海之潮绵延不绝,通篇弥漫着惊鸾乍飞、邈邈翩翩、云鹤游天、直达碧霄的体势,可谓体象卓然、气势磅礴。

我没有机会去听刘维东的课,或关于书法的演讲,但相聚时的谈锋,让我对他的语言魅力颇有感受:他谈书论道,据典引经,幽默机智,妙语连珠,显见他的口才和学识非同一般,真有“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之神采。

刘维东从小生活在农村,耕读传家,庭训严格,自幼习书。他回忆,打小就在纸上涂鸦、写仿影,稍长便帮着左邻右舍写春联,在学校里出板报、刻蜡版。成长过程中,书写让他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和自信,也成为其不懈向上的动力。他曾说:“人的一生中能坚持做下来的事情并不多,也不需要多。”只要专注和坚守,定能收获人生的硕果。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坚持,使他从乡村一路走来:先考入山西大学国画本科,后又攻读硕士,师从著名书画家李德仁教授,研究中国书画技法与理论,继而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央美院博士,师从邱振中教授,研究书法理论,兼攻草书。正如屈原所言“被明月兮佩宝璐,登昆仑兮食玉英”(《九章·涉江》),刘维东幼年就涉猎书法,长大后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矻矻,含英咀华,乐而忘返。大风起兮云飞扬,困苦之后终有大成。多年的刻苦用功和师从名师,使刘维东的书法具有了坚实的功底和理论储备,书法研究和创作也踏上了更加开阔的平台。

《沁园春》 刘维东/作

他宽博的知识构架,不仅仅在于热爱书画,而且在于他的文学积累和大量阅读。据说,他当年上本科住进美院学生宿舍,书架上摆满了《诗刊》、文学著述,以至于同学怀疑他是中文系的学生。书法首先考量的是学问修养,其次才是技能。刘维东热爱古代文学,浸淫传统文化多年,汲取着中华文明的滋养,这些必然对他的书法理论研究和人生格局带来莫大的影响。

纵观古代史,许多书法家都是诗词家、学问家,书法只是他们信手拈来的余事。欧阳询以初唐大家名世,翰墨之外编有《艺文类聚》百卷;苏轼是名满天下的词人、散文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阳明笔精墨妙、字势宕逸,却是明代大哲学家、政治家。刘维东作为大学书法的专业导师、知名学者,他在学术领域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他研究北宋丛刻《大观帖》,阐幽发微,澄清了称谓、版本等诸多问题;他还是清代大学士祁寯藻的研究专家,先后撰写论文达十余万字;他的书法评论,可谓生花妙笔、深刻文章,被专业人士竞相传阅;出版、主编书法教材、丛书多部,待出版的书稿有四部……他还是书法活动家和倡导者,除了一手开创了山西大学的书法学科外,近年来陆续策划、举办了“中韩书法交流展”“德中艺术家作品联展”“中日书法作品交流展”等国际艺术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促进山西书法和国际书坛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人朱文长《续书断》中说:“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这句话直可奉与刘维东分享,他时常一袭唐装,温文尔雅,恂恂有儒者相。他教学创作之余,雅好交友:或天朗气清,谈书论道,品茗畅怀,心游万仞,抒发天地之浩气;或细雨纷纷,天地茫茫,感慨流光,思接千载,兴叹人生之苦短;或酒酣之际,兴浓之时,濡墨挥毫,心手相契,若兰亭之盛会,金谷之雅集。

记得那天酒酣耳热之际,刘维东气概豪迈,宣称自己要做的是书法创作者。“创作”二字,表面浅显,却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也彰显出刘维东的学术追求和高远目标。他正当盛年,假以时日,定会在艺术的征程中登临理想的高度,那时再看他激扬文字、尽领风骚!

刘维东简介:

刘维东,别署龙池子、闻道斋。1969年生,山西孝义人,美术学(书法理论)博士。现为山西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会员,兼任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委、山西省书协主席团成员(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青书协副主席、山西省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山西东方美术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祁寯藻研究》副主编等职。学士、硕士就读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方向,师从李德仁教授。博士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理论方向,师从邱振中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书法教学、创作与研究,兼事美术评论、活动策划与教育管理工作。曾获全国大学生书法指导一等奖、中国书协全国征文三等奖、山西省社科联论文二等奖等。作品入选全日本书会展、中韩书法展、赴德艺术展等国际活动,且被中外艺术机构、国际友人所收藏。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