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探析

2017-03-20 23:15毛丽江学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综合疗法整体观

毛丽++江学勤

【摘要】通过对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思路方法进行阐述分析,介绍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经验,总结其治疗特点为审症求因,综合治疗,灵活选用体针、耳针、灸法、罐法,尤重灸法。为临床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整体观;综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4-0083-02

Abstract:

Keywords: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哕、哕逆、咳逆、吃逆、呃。相当于西医学单纯性膈肌痉挛,而其他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1]持续3d以上不能自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不能彻底缓解者即为顽固性呃逆。[2]

江学勤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四十多年。擅长疑难杂症,如脑瘫、小儿抽动症、神经性皮炎、呃逆等诸多疾病的诊治。在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上擅于综合灵活运用针、灸、罐法,有自己独特的治疗思路,疗效确切,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审症求因

《素问·宣明五气论》谓:“胃为气逆为哕。”首先提出哕的病变关键脏腑为胃,病机为气逆[3]。故江学勤主任医师临证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

《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表明哕的发生与寒气有关。故临证时在降逆治疗总则的基础上予以散寒和胃。

2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各脏腑组织均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一脏一腑一经之变或多或少均会通过经脉气血等联系影响他处,所以机体病变时不仅要着眼于病变局部及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亦要考虑到病变脏腑对其他相关脏腑所产生的影响。江学勤主任医师临证十分注重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应用,在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中,秉承脏腑兼顾、调畅全身气机、通降胃气为主的原则,调动全身相关脏腑机能,行群策群力之法,达殊途同归之意。

3综合治疗

31特定穴体针体针为顽固性呃逆的基本治疗,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取气海、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为基本针灸治疗处方。

百病生于气,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气密切相关。《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出:“气海一穴,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治脐下冷气上冲,心下气结成块,状如覆杯……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针灸资生经》亦云:“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气海作为“生气之海”、元气生发之地自可通调全身气机。正如《胜玉歌》所言:“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募穴擅调腑病,胃以降为顺,中脘作为胃经募穴,降胃腑上逆之气尤效,如《循经考编》之言:“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大肠经于头面部将经气交于胃经,可调胃肠腑气,腑气通胃气得降。另中脘亦为八会穴之腑会,是任脉、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间调胃气。

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内关通阴维,公孙通冲脉,内关所属心包经与公孙所属脾经在胃、心、胸部相合,两穴联合应用,上下配穴,可治疗胃、心、胸部疾患,通降胃气止呃。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心包经别“别属三焦,出循喉咙”,经脉所过直达病位,三焦“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心包络穴内关与其脉气相通,通调脏腑之气力甚;脾经于足大趾处与胃经衔接,循行“属脾,络胃,上膈,挟咽”,《难经·四十二难》言:“咽……至胃长尺六寸。”此处咽即食道言,可见,脾经循行适与胃气上逆动膈所过诸病变部位相合,公孙作为脾经络穴“别走阳明”、“入络肠胃”的通道,主治“水食气疾膈病”尤佳。

胃经“循喉咙,入缺盆,下膈。”主干“下挟脐,入气街中。”足三里为胃经本经合穴,尤擅治脏腑之疾,调理脾胃,与中脘、内关相配,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灵枢》“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外台秘要》“以三里下气”之言均明其降逆胃气之功。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擅治肝、脾、肾三脏之疾。肝主疏泄,調畅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序进行,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平衡赖于肝脏疏泄功能如常,正如《血证论》所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医宗必读》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与胃纳运相成;脾胃居中,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两者升降相因。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肾间动气更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三焦之原”。三阴交作为三脉交会之地,通调一身之气。

32任脉隔姜灸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任脉之别“下鸠尾,散于腹。至咽喉。”《奇经八脉考》言其“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会足太阴于下脘,……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不难发现十四经中除手太阴、少阴、足太阳、手厥阴经外余经任脉皆有交会;生姜味辛,归肺、脾、胃经,辛能行、能散,调脾胃之气,“主痰水气满,下气;……止呕逆不下食。”沿任脉腹段隔姜灸既可经本经直中,亦可经交会之脉迂至病所,另生姜之药性亦可通过艾灸发挥效用,和胃降逆之功更甚。

33经验耳穴耳针耳穴是耳廓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躯干四肢相互沟通的特殊部位。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上达于耳。[4]如《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刺激耳穴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直接或间接和胃止呃。《厘正按摩要术》谓“耳轮属脾。”该处耳中穴一名“膈”区,善治呃逆之症。江学勤主任医师临证中,根据患者呃逆病情轻重适时选取该穴,合理予以或强或弱刺激以降逆止呃。

34膀胱经走罐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经气相通,间接通过肾经调理气之根本。背部脊旁15寸线密集分布五脏六腑之背俞穴,擅治相应脏腑之疾,沿其经脉循行线走罐可通过罐法的负压作用使体表膀胱经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调理穴位内连之五脏六腑气血,通过诸脏腑与胃经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调和胃气。

4验案举例

患者某某,男,76岁,2016年9月2日初诊。主诉:打嗝8d。病史:8d前患者晚餐后突发打嗝,逐渐加重,呃呃连声,不能自制,频率快,音调高,平躺时加重,频率加快,胸廓明显随呃逆起伏,昼夜不停,严重影响睡眠,外院输液、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束我处就诊。症见: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声音高亢,舌苔薄白,脉弦。病机总以胃气不降,治以和胃降逆,调畅气机,脏腑兼顾。方案:①体针:气海、中脘、天枢、内关、公孙、足三里、三阴交,(均取双侧),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日1次;②灸法:任脉腹段隔姜灸,皮肤微红为度,约5壮,每日一次;③耳针:耳中穴(“膈”区),毫针刺,首次重刺激;④罐法:膀胱经走罐,皮肤微红充血为度,每体针三次一行。连续治疗3次后呃逆明显减轻,频率明显减慢,平躺时呃逆未见明显加重,呃逆时胸廓起伏度明显降低。休息2d后再继续治疗,隔日1次,总共治疗6次后诸症明显好转,偶有气逆上冲感,喉间未闻及明显呃声,平躺亦未见反复。

5小结

顽固性呃逆临症当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五脏六腑诸经皆调更能加强调畅气机之力,灵活选用针灸诸法显得尤为重要。江学勤主任医师以和胃降逆为总纲,重视整体观,注重特定穴的选用,因人制宜,审时度势,合理选用适宜之法,增强疗效。其治疗思路、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参考借鉴。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

[2] 刘志顺,杨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名家临证治验集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39

[3] 郝军.《内经》脾胃学术思想的临床探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129-130

[4] 东贵荣,马铁明.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6-111

猜你喜欢
综合疗法整体观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身体整体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左旋多巴联合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及对患者视功能和P—VEP的影响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综合治疗
初中历史教学整体观与课堂取舍策略——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为例
综合疗法治疗鼻窦炎鼻息肉76例的效果观察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