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低龄化趋势应引起深度反思

2017-03-20 01:10晋钧
教育 2016年47期
关键词:生源留学生改革

晋钧

据中国教育在线近期发布的《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我国留学生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以中学生为主体的低龄留学生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11月,赴美就读的中小学生已经高达34578人,占在美就读的国际中小学学生的52%,并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比例。

有专家认为,留学低龄化趋势表明老百姓已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够信任和不满足,扩大到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不满意。多年教育改革步履缓慢,引发持续的社会焦虑,极端地说,是整个社会对我国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较为失望。时下国内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显现出对学生个性的漠视,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依然让孩子成了“考试的机器”,“衡水中学”模式的极端化和高考的压力,让“虎爸狼妈”风潮不减。“千校一体、万校雷同”的现状下,个性与特长难以得到发挥与培养,素质教育的愿望和诉求得不到满足。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有条件的家庭便选择了出国留学的替代方式,并突出了一个“早”字,从而让留学的年龄越来越低。

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大多数家长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到理想中更好的教育体系。然而,很多数据却显示,这些跨海万里的中国学子在国外的求学历程并非想象中顺畅。

据相关媒体的统计和报道,进入常青藤学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有四分之一被迫退学或者转校,这个比例是明显偏高的。据《2016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中“劝退学生群体状况分析”的数据,在被劝退人群中,41.37%的学生在美学习生活的时间只有一年甚至不到一年,被劝退的原因从学业表现差到不诚信再到心理问题不等,造成问题的成因很多,但多半可归结为学校和学生双方的互不适应。

因为教育模式、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中国留学生在实际留学过程中面临着社会文化不适应、人际交往、毕业规划等诸多问题。多年来,无数案例表明,身在异乡,无亲可依,中国留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多个层面经常会陷入茫然无助的状态,不仅影响亲子沟通,还会引发留学生一连串的心理问题,而随着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加重,这类问题势必会更加凸显。

相信随着国人经济收入的增加,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将会持续增加,从而导致国内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事实上也是如此,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学校,在状元争夺上不断角力,采取了各种非正当竞争手段,其实就是影响力下滑之下,生源流失所形成的焦虑。在国内目前尚没有“一流大学”的情况下,国内高校的竞争力普遍处于劣势。高校如此,基础教育同样也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教育的实质就应该是一种产品,而教育投资可视为社会上的一种购买力,那么,留学低龄化的现象则是教育购买力的外流,这对国内消费的拉动无疑是负面的。留学潮的日益庞大,说明留学产业链条日益成熟,并非无理性下的人为推动,这说明老百姓对国内教育的否定,即所谓的“用脚投票”。因而,与其不遗余力进行风险警告,不如心存“狼來了”的忧虑,以此为动力加速国内教育改革。

要么看着生源的流失,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留学生队伍,要么加速教育改革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但可以让国内生源回流,还能吸纳更多的国际留学生,中国教育才有前途与出路。因而,检验一所学校的魅力与吸引力,不在于其“抢”了多少顶尖的学生,而在于其能“吸”来多少优质的生源。从国内大学对优秀学生的抢,到国内留学生对国外优秀学校的争,两相比较可谓泾渭分明。

当前,对于教育改革并不缺认识,也不缺手段,而是缺制度化的创新与举措。留学低龄化不可怕,这同样可视作在为国内教育改革提供契机和预留空间,当国内教育不再是唯一选择,以及不能承载过高社会期望的情况下,其实就等于争取了一个相对宽容和轻松的机会,这无疑是给现行教育松绑解套,使教育者能够腾出手来进行教育改革。出国留学的人数多了,自然会倒逼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等诸方面的流动与交融,对中国教育来说或许是件好事。

猜你喜欢
生源留学生改革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改革之路
留学生的“捡”生活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