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2017-03-20 01:39桂宇柳宇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泥石流环境

桂宇+柳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所谓过犹不及,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种地质灾害如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裂缝等等,不仅危害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对整个人类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威胁。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问题提到国家层面,明确表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工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无法回避日益嚴重的环境问题和其导致的地质灾害所带来深重灾难。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所学与实践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内在联系进行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盼为读者学习。

关键词: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内在联系

引言:地质环境是指表面坚硬外壳的物质,即岩石圈。地质环境是地球的演变而来的产物。太阳能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参与相关地质循环的物质活动。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沼泽,地震、火山、地热害虫。因此,研究环境地质自燃发展规律,对科学防控地质灾害具有深远的意义。

1.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意义

所谓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就是指什么样的地质环境能导致什么样的地质灾害,我们加以终结,推出合理的应对方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主要以自然、资源和社会三大属性进行分类,这也是认识与研究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内在联系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基本前提。

2.地质灾害的危害与特点

2.1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其包括火山喷发和地震等12种常见破坏形式。发生于1976年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悲惨的地质灾害,数据统计显示,此次地震死亡242700人,受伤69人,无疑是一个让人悲哀的事情;再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瞬间带走了几万人生命,同时带来了无数人的泪水和感人事迹,一个人的失去,实质是对一个家庭的摧毁。

2.2地质灾害的特点。目前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根据灾种范围的不同,业界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把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都划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岩爆、地裂缝、地面沉降、泥石流、海水入侵、部分洪水灾害、土地荒漠化、冻土冻融、海岸侵蚀、地下水水位升降、矿井突水溃沙煤与瓦斯突出、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水库渗漏、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淤积、特殊土类灾害、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二是发生在在岩石圈内以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崩塌、地震、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十几种。地质灾害具有必然性与可防御性、随机性和周期性、突发性和渐进性、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区域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3.环境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1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主要由山区沟谷中的融水、冰雹、暴雨等形成,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泥石流大多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而造成。 其爆发具有突然性特征,浑浊的流动固体随着山沟而前翻后涌、咆哮奔腾,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将泥沙石块冲到沟外,在堆积区域形成漫流。泥石流可能对矿山、公路、铁路、水利工程以及农作物等造成严重威胁。以我国地质构造与分布情况来看,发生泥石流的频率高、规模大、后果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东北、滇西北山区;川西地区;陕西秦岭的大巴山区;白龙江流域以及西藏喜马拉雅山等。

3.2地层下陷的形成。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为地层下沉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层的重量主要受到土壤中颗粒的有效应力而支撑,因此抽取地下水时,会造成地下水压的降低,再加上原本应该是水压承载的重量,全部转移到土壤颗粒中,增加了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因此压缩量土壤的面积,降低孔隙率,该过程即压密现象。另外,各种人类活动,如开采石油、地热、天然气、建设高楼大厦等,也会造成地层下陷灾害。

4.地质灾害的防治

本文主要以通过改善环境地质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

4.1泥石流的防治。第一,修建犹如丁坝、挡墙和护坡等构造物在泥石流区,以此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第二,注重泥石流地区天气和水文预报工作,进行定点观测研究,确保其及时性和精准度,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泥石流预防预测工作;第三,利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与环境地质的关系,通过提高泥石流频发区植被覆盖率的方式建立天然保护屏障,抑制或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

4.2地面沉降(沉陷)的防治。我国目前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了地陷现象,特别是华北平原和珠三角地区,已被划分为重灾区。地陷的发生不仅对城市设施造成破坏,阻碍了城市建设任务的实施,而且导致土质污染,农田常年积水,渍害严重,使得农作物减产严重,形成很大的潜在危害。对于地面沉降防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借鉴于美国经验,我们可以从基岩标、分层标和水准测量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将地下水和底面沉降监测工作始终作为防止底面沉降的基础任务,同时要求我们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并适当增加地面水的补给。

结语:总而言之,现代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关系的研究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现在看似先进的技术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的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立足于地质勘察与研究技术的标准化与多元化发展方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着力研究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文栋臣.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J].科技与企业,2012,(10):129-130.

[2]姚艳华.浅议地质环境改变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联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猜你喜欢
泥石流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