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视域下的微课发展研究

2017-03-20 02:31胡尚君张一春王岚孟召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启示策略

胡尚君+张一春+王岚+孟召坤

摘要:联通主义是技术发展催化下适应时代潮流的重要学习理论,它全面解释了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习发生过程,强调学习在于建立知识节点的意义关联以优化完善自身知识网络。文章阐述了联通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其对网络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并进一步探析利用该理论指导设计微课应用与发展的可行性,从开展微课教学的师生角色新内涵、微课资源社区建设方针以及微课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探索联通主义指导下微课在教学领域有效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联通主义 微课发展 策略 启示

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使人类学习环境整体呈现出复杂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特征,现有的学习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和解释数字化时代学习特征与规律,据此西蒙斯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1]。联通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人内部、独立的活动,而是一个缔结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它重塑了数字化时代知识观、资源观与学习观,可以较好地解释网络情境下形式多样、来源丰富的学习行为[2]。近年来,联通主义以其独特的网络时代性,在学习环境构建、知识管理及混合学习等多个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与资源碎片化地存在于网络各处,学习就是编织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微课作为适应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需求而诞生的“微”型学习资源,以短小精悍、应用灵活等特点成为适应时代潮流、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资源形式。联通主义资源观与微课特征具有内在一致性,其理论思想与观点将对基于微课的教与学产生合理有效的指导,为微课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理论借鉴。面对当下微课发展进程中大众对其认识与应用存在的诸多误区与争议,联通主义思想将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微课,发现其内在价值,寻求微课有效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联通主义观点与微课内涵解读

1.联通主义理论背景与核心观点

学习理论是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而发展的,西门斯通过对网络时代的学习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与高度抽象,指出传统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因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与网络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时期,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忽略个体以及个体的知识与外界的联系,因此在解释当下社会化网络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时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学习和思考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多元化的非正式学习日益盛行,联通主义融合了数字时代学习的社会性、知識的分布性以及群体共享性等特点,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学习理论,逐渐在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联通主义认为,当今知识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存在的情境和知识自身的流动特性,具体而言,知识正在从简单的分类与层次结构模型转向网络、生态方向发展。网络时代的知识急剧增长,意味着其不可能静态存在,它们一经产生便会进入流动循环,形成彼此间的连接。由于其连接性特征,知识得以通过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因此,对知识的连接、重组、再造能力成为个人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4]。而微课正是在信息时代诞生的结构简单、易于接受且适应当前学习需求与特征的重要学习资源,联通主义的资源观与微课的资源特征不谋而合。

联通主义指出,信息时代的学习是混沌、复杂、不确定的,学习内容通常是分散而杂乱的碎片化知识片段,学习更像是一个形成连接与创建网络的过程,学习的发生需要通过交互以及使用来增强或减弱某种联结而达到构建、重塑的目的[5]。联通学习观强调“节点、联结和网络”三个关键词,节点通过联结形成个体内部的知识网络,在网络形成过程中,单纯的新节点出现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它们必须经由学习者编码,并与网络中已有的其他节点产生联系,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网络中的新节点,实现知识的获得,而持续的学习则是不断培养和保持各种联结。

2.微课的内涵与发展

微课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6]。它是移动互联技术与教育理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形式,其以“可自主学习、能移动学习、简短有效”三大特点成为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微课受到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关于微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教育领域迅速发展,包括基于微课的新型资源平台建设,各级各类的微课比赛,同时还有诸多有关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以及与学科教学融合等方面的探索。然而,微课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诸多的问题,许多人对微课的优势认识不足,在应用过程中仍然一味强调知识传递与灌输,尚未树立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师生观,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研究者对微课大赛网站调查发现,微课的教学应用大多局限于传统教学形式,真正应用于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中的微课只有5%,大多数教师对如何开展微课与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表示困惑[7]。笔者在参与微课培训及微课大赛相关工作过程中,通过与一些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他们对微课的认识与应用存在许多疑问,主要有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微课教学设计,如何将微课与日常教学活动全面融合,如何有效利用微课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等微课教学研究的具体问题。

3.联通思想指导微课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联通主义产生于资源来源丰富、信息复杂的网络时代,它解释了混合式的多样化学习环境中泛在、模糊的学习行为,提出了知识的混沌、复杂、不确定等特点及碎片化存在形式[8]。而微课是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发展潮流中,体现“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教学内容聚焦于单个知识点,联通主义知识观与微课特点具有内在一致性。联通主义的知识观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学习观、教学观,甚至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可以说联通主义观点能有效指导微课在资源建设、支持学习及促进教学等方面的发展途径。首先,碎片化知识观与微课存在形态相吻合。西蒙斯对学习特性界定时指出,当今学习内容的存在状态分散而杂乱,并不完全以完整打包、系统安排的形式存在[9],这也是包括微课在内的诸多网络知识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普遍存在特性,联通主义知识观与微课特征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其在指导微课应用与发展的合理有效性。其次,强调连接的学习观恰当解释了基于微课的学习发生机理。知识的碎片化分布及多元化来源,意味着学习发生的关键在于节点连接的建立,实现自身知识网络的形成与完善,而微课的研究也一直在为弥补“割裂知识、缺乏体系”等诟病而走向知识联通、系统融合的发展目标[10],联通主义的学习观将为其做出具体化与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二、联通主义指导下的微课发展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系统阐述了网络时代的知识本质与学习过程,它所强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知识、连接过程中发生学习”等观点,在重塑师生角色内涵、建设微课资源及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为微课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联通主义视域下的师生角色新内涵

有效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行为主体的作用,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素养与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背景下师生素养的全新内涵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微课的学习基于网络学习情境,而网络学习范式变革体现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共享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生成性学习等[11],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导向能力成为关键能力。其次,当下网络学习环境存在复杂、模糊以及无固定学习路径与解决方案等问题,学习者必须主动适应开放、多样化的知识网络与学习网络,亦即拥有学习的能力,拥有建立知识连接的能力,形成个人知识结构。最后,是学生与人、与知识的交互意识以及联结能力,即社交素养,这是与网络时代开放学习观相贯通的重要契合点。对教师而言,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有效学习的支持者,对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存在重要影响,教师应当具备培养学生建立联系、形成个人知识网络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建立知识联系的机会。在微课制作以及提供资源包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主题的分类汇总,例如以微课程的思想建设资源库,利于学生的寻径探索。在讨论与交流中发挥引导性作用,保证主题的统一;梳理讨论与交流内容,形成知识框架;推广概念图的使用,培养学生独立梳理知识的能力等。当然,该领域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技术与理念的融合将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向导。

联通主义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与学生被赋予不同以往的职责与角色内涵。这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顺利开展教学与学习的前提,另一方面又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某种程度上,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不像传统意义上那么清晰,学习者对资源的贡献及学习过程中互相之间的学习支持,使得每一位个体都可能同时拥有学习者和解惑者的双重身份。

2.基于联通主义思想的微课资源社区建设

资源建设是微课教学应用的核心与基础,支持学习自主个性化以及教学创新的知识网络是社区不断演化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据联通主义的学习观及知识资源观,微课的资源平台建设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統整资源分类,规范知识网络

资源的分类与整合,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快速寻找,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连接。因此,资源在分类与整合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整体框架下不同类型知识的区分度,更需要形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不能杂乱地混合资源,更不能将其彻底分离失去整体连贯性。

(2)重视知识管理,提高资源流通率

个人知识管理是联通主义所强调的“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思想体现。其重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既关注个体已有知识,更突显个体与外部知识的联系。在资源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知识管理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快速获取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3)开放共享渠道,构建创生性资源

联通主义重视资源的共享性及生成性,认为学习不只是消化知识,更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并将资源视为学习、交互与连接的生成结果,可见教师与学习者等用户的共享行为对于资源建设的意义,而渠道的建立与规范的制定则是有效共享的前提与保证。

(4)创建社交环境,缔造社会化网络

联通主义的开放资源观认为,资源不只是“教学、学习与研究的材料”,关键在于用户对它的使用使得它实现存在的意义,成为资源[5]。进一步讲,联通主义学习者是资源内容的创造者,他们应用资源并提供反馈,这不仅增进自身与知识的联结,更为原始资料提供改进与补充。

根据以上观点,设计微课资源社区的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从横向的角度看,交互包括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包括用户与资源内容之间的交互联结,与资源的互动帮助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发展自身知识网络结构,而学习者之间的联络交流能有效建立和拓展个人信任社交社会网络,实现思想互联与碰撞。从纵向的角度看,交互的设计思想在于将在线与面对面两种形式融合互补,整体应用流程中全面社交的建立可有效帮助学习者重塑知识组织方式,也更易实现交互层次由浅向深的逐步递进。综合来讲,联通主义思想下的资源建设与社交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资源库的完善与梳理促进教学应用,应用过程强调通过建立社交关系以保持学习者与知识或同伴的联通,而社交的建立反过来对资源库建设提供支持反馈,对资源内容做出补充与完善。

3.微课教学应用模式的设计

社会化网络学习在于获取零散分布于各网络节点之中的碎片化知识并建立联结,对基于微课的教与学而言,如何实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正式学习的融合,科学有效地将微课纳入教学环节并使其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成为微课教学发展中的一项挑战。

微课在促进自主学习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将它与传统教育相结合,通过合理严谨的教学设计,可以在课前导学、核心讲解、课程探究和课后练习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微课的资源特征使其背负“导致知识碎片化的元凶”的“骂名”,而联通主义本身就是以承认“知识碎片化存在”为理论前提的。因此,基于该理论恰当解释微课促进学习的应用机理并指导其教学应用具有可行性。从联通主义视角来看,无论微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基于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系统完整性,注重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互补,促进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有效的指导机制,帮助个体完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迁移。

基于联通主义思想的微课教学应用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基于普适性视角,着重建立基于微课开展学习与教学的,课下与课上应用相结合的模式。整体来看,以学习——缔结知识网络的过程为主线,在该流程中的每一阶段,教师与学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角色定位及任务要求。具体来讲,首先,从线上到线下的每一教学环节,教师应基于精心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宏观把控整个教学进程,及时跟踪学习效果,适时调整,保证线上与线下学习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点的衔接与迁移,实现个人知识网络的内在架构,这也正是联通主义所强调的“教师是连接的关键促进者”的角色体现。其次,线上到线下以及课内到课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跟踪评价以及反思改进教学过程的整体循环,而微课便是在课前导学、课中讲解与课后讨论等不同环节灵活发挥多种作用的有效学习资源。前者的循环模式与后者的灵活应用进行结合互补,以促进学习的发生,即以知识网络的形成发展为核心线索,针对性地设计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最后,微课在特定教学情境的应用模式设计可以在该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拓展,结合具体应用需求,设计具有微课特色的教学模式。

联通主义的知识观与交互观有效指导了微课资源社区建设思路。同时,其关于学习即网络缔结过程的核心观点对微课教学应用过程中的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供理论指导,微课的教学应用以建立联结、促进个体知识网络形成为主线,保证了有效学习的发生。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以及移动和泛在学习的逐渐兴盛,微课的发展会更加成熟、更加广阔,但也更需要以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做支撑,从而有效发挥其教学应用价值,实现健康长效发展。

————————

参考文献

[1] Siemens G,Conole G. Special Issue-Connectivism:Design and Delivery of Social Networked Learn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1,(3).

[2] 张秀梅.关联主義理论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2(3).

[3] 刘菊,钟绍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J].外国教育研究,2011(1).

[4] 杜修平,杜文睿,王怡雯.连接主义的知识观解读[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

[5] 胡艺龄,顾小清.从联通主义到MOOCs:联结知识,共享资源——访国际知名教育学者斯蒂芬·唐斯[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6] 张一春.微课的定义与理解[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2w6ez.html.

[7] 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

[8] 刘菊,王运武.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2).

[9] 胡壮麟.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J].外语电化教学,2008(5).

[10]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11] 徐锦霞,钱小龙.数字化学习的变革:理论基础、学习文化与学习范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

[作者:胡尚君(1991-),女,河南鹤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张一春(197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岚(1989-),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孟召坤(1983-),男,江苏连云港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启示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