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研究

2017-03-20 12:25张赛玉
关键词:文化生态

张赛玉

摘 要:福建文化生态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受到冲击,福建文化生态建设已成为福建文化强省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发掘并重构福建文化生态系统,从政策保障、路径选择层面谋划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整体战略,以便各种文化和谐共生共存。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强省建设;多元共存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27-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不仅提出了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也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战略部署,其中包括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从2007年中央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福建开始了文化建设的热潮。2014年福建省文化厅提出要围绕文化中心工作,提升全省文化工作者文明素质,强化文化强省战略,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些新目标,良好的文化生态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文化生态研究理路

文化生态学发端于美国,它是借助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概念。国外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主要呈现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视阈出发,侧重于探索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代表人物朱利安?斯图尔德,代表作《文化变迁理论》;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系统理论被引入文化生态学,文化环境尤其是信息环境被纳入文化生态宏观环境,以拉帕波特和艾伦为主要代表。至此,国外文化生态的研究已渐趋成熟,影响力不断增强,其研究面也持续覆盖到许多学科。

目前我国关于文化生态的考察还不成熟,还没有出现相关文化生态的专门性著作,唯有数篇有关文化生态的论文见诸于期刊。从文化生态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研究多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我国从文化哲学视角上给予关注,只是研究比较零散。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有两种倾向,一种偏重于生态学解释,另一种偏重于文化学解释。本文比較赞同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诠释,正如管宁所言:“所谓文化生态,是指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的影响,文化的五个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这种现实人文状况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导向性,并影响该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走向。”[1]13国内文化生态学尚处于发展中,偏重于研究具体问题,忽视了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文化生态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保障,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

二、文化生态分析框架下的福建文化现状

(一)福建文化生态概述

福建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文化生态的状况与其相应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首先,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生态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福建地僻东南一隅的较低纬度的亚热带地区,濒海多山。福建西北面是武夷山脉,它将福建和江西、浙江、北方中原各地相隔断,使福建文化融入独特的地理因素。就福建陆地领域而论,呈现两方面明显特征:一是山地多、丘陵多、平原少;二是境内水系稠密且十分发育。福建水系密度较大,多数水系发源于本省,以一省据有一相对完整独立的水系单位,这在我国较为少见。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给福建文化的发展历程烙上鲜明的印记。其次,福建文化丰富的源流、独特的演化进程、碎状性的文化布局使福建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共生、兼容并蓄的特征。从源流上看,正如何绵山对闽文化的研究,福建文化的形成融入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海外文化、台湾文化、邻域文化等诸文化因子[2]-19,使得福建文化呈现巨大的融摄力与兼容性。从历史文化传承看,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福建文化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一是秦汉以前的闽越文化阶段;二是汉至唐末、五代时期,闽越文化进入与外来汉文化的融合阶段;三是宋元明清时期闽学文化为主流的阶段。从现状布局上看,福建文化的重要因子如:闽中三山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尽管出现渐趋加强交融的现象,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仍很明显,这给福建文化生态注入多向度的文化合力。

(二)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困境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和实施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服务海西、文化强省”之战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但福建文化生态建设仍存有以下困难:在宏观层面上,文化生态建设的不平衡性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精神文化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上,沿海与山区存在不平衡。从中观上看,文化生态也面临失衡危机:一是福建文化生态多样性频遭威胁,西方文化正入侵、蚕食着福建的地方性、区域性文化;二是文化垃圾污染加剧。从微观上看,对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法规还不够健全;保护内容不够完整,对原生态文化保护的深度不够。以上种种因素,对福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也影响福建文化强省的建设。

三、文化生态分析框架下的福建文化强省建设路径探索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福建文化强省建设既是美好的愿景,更是发端于现实的奋斗。我们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精神,认真研究本省文化生态建设现状,借力我省所拥有的文化生态优势,认真探索福建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一)夯实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政策保障

政策是维系文化生态发展的强力保障。福建文化生态建设政策体系的锚定必须以当前国家宏观叙事为背景,遵循文化生态发展的内生规律,为福建文化生态系统的和谐互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培植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大力发挥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基层组织作用,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引导与鼓励各级各类社会文化组织的发展。二是健全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法制体系。完善闽文化生态政策的法制体系。建设福建文化强省,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完善立法体系,提高立法效率。三是夯实福建文化生态政策的道德根基。道德是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生态发展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进行福建文化生态建设,就应该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发挥道德的调节功能与自律作用。四是培育福建文化生态政策的执行机制。福建文化生态政策的关键环节在于指导实践,并将文化生态建设的内涵转换为生存智慧,其政策执行机制的健全程度直接关乎能否将文化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二)坚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平衡性

总体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文化系统内部要素出现错位与失调,将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从福建文化生态的总体现状可以看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自身构成、沿海与山区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这是导致福建文化生态系统失衡、与现代文化理念有所背离的主要症结之一。这一症结致使物质文化缺乏精神内涵,使物质产品和物质生活的精神品位難以提升,精神文化削弱了对物质文化的促进作用,致使陷入恶性循环。因而,在坚持二者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交往方式,主动与国际接轨,纳入全球经济秩序,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改造,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消费文化与公益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确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重构文化生态发展格局

文化生态意识关涉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应当通过对闽文化资源的适度、科学开发,既满足民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又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加大文化资源宣传力度、建立利益表达机制,提升闽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文化生态的失衡、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致使闽文化也存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分制格局失衡的局面,影响了闽文化生态的健康生长和理性建构。因此,首先要培育“兼容整合机制”,进行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以及大众文化的“文化化”,实现“三类文化”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培育“和而不同机制”,让三种文化相融互动、融合共生,实现闽文化生态的张力与平衡的统一。最后,要培育“探讨争鸣机制”,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催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争鸣与探赜是福建文化生态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的文化就得实现文化活力与秩序的统一,这是我省文化生态生存的根基和重构闽文化生态格局的逻辑起点[3]104-105。

(四)净化文化发展的社会空间,营造良性文化生态氛围

创新文化生态、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闽文化生态出现各种文化之间与各种文化的内部性的不和谐因素,对闽文化生态发展与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净化闽文化生态发展的社会空间,加强省际合作与国际合作,在文化生态面临危机问题上尽快达成共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打破文化垄断,提倡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努力消除各种文化关系间的不和谐因素;在面对西方文化的肆意扩张,我省对外来文化应持批判吸收的态度,加强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坚决消除对民众精神造成毒害和对社会造成污染的黄色文化、毒品文化、邪教文化等垃圾文化,营造良性的文化生态氛围;抢救正受到侵蚀的福建民族文化,培植适合福建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弘扬福建文化生态中的优势,使福建以鲜活的文化形象、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质、多元化的文化风格、博深的文化内涵彰显福建文化强省形象。

参考文献:

〔1〕管宁.福建文化生态与软环境建设研究[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2〕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王丽,杨永志.当前我国生态格局及其重构[J].中州学刊,2013,(03):5.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闽南文学
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