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要有工匠精神

2017-03-20 16:18康美权
声屏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心态能力

康美权

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人要有工匠精神,就要学会保持谦逊、理性、旁观的心态;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三个关系”,即“才”“识”兼备,广“博”精“专”,“知”“行”合一;用心培养综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提高甄别和把关信息的能力,做好“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关键词:工匠精神 心态 三个关系 能力

当地时间4月18日,2016年普利策奖获奖名单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由美联社4名女记者历时一年完成的《你吃的每条鱼,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新闻作品获普利策公共服务新闻奖。她们跨国跟踪东南亚奴隶式用工建造海鲜工厂的事實,完成了一系列深度调查报道,质疑了美国关税法的漏洞和海关的失职等深层次社会问题,最终成功解救了两千多名被奴役的工人,并督促泰国清查处理了黑色工厂。报道从题材到效果,都堪称教科书般的好新闻。它讲出了一年来全球最好的故事,故事像奥斯卡最佳影片一样惊险刺激。

每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一公布,看完获奖作品的人立刻就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国内新闻人:“你看看人家,你看看国内的记者……”眼下,国内深度新闻发展滞缓甚至节节倒退,鲜有出色作品问世。这样的论调显然戳中了新闻人的痛点。很多人还记得报道过黑煤窑、地沟油、三聚氰胺等重磅新闻的记者,虽然那些优秀记者已散落在天涯,但那些作品依然在那里,甚至到今天还发挥余威。曾经辉煌过的国内深度新闻如今为何陷入低迷?笔者认为这与现在媒体人缺乏工匠精神有很大关系。

媒体人需要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2016年全国“两会”上有一个引发广泛热议的亮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作者对自己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理念。新闻传媒行业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生产,是特殊的生产部门。那么,精神产品生产应倡导什么样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更要保持不差毫厘的认真态度,更要具有把“技术变为艺术”的美的追求。新闻作品无论是前期策划、调查、采访,还是后期编辑、包装、播出等各个程序,都是传统工匠的现代形态,也是现代工匠的具体工种。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中国古代有“十年磨一剑”的佳话,也有干将、莫邪不惜“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来追求精工良器的传说。这种最可宝贵的工匠精神,正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工匠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媒体概莫能外,记者概莫能外。并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文学创作中的“工匠精神”现在很难看到。毋庸讳言,随着规模的膨胀,加之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不差毫厘的职业追求在行业的某些方面正在淡薄。不仅有些新媒体上错字连篇,就是老牌的传统媒体,内文、字幕、播报也经常出现差错。

精神产品的重要性在于成风化人。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在行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把精益求精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追求,以精神产品的高质量更好地服务大局,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前辈们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弘扬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更是时不我待。

媒体人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既然媒体从业人员离不开“工匠精神”,那么,媒体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呢?笔者认为,要学会保持“三种心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用心培养“三项能力”。

一、学会保持“三种心态”。首先要学会保持谦逊心态。媒体人不要自以为掌握着真理和真相,就拒绝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提供的事实,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己掌握的事实是有限的,不谋求话语霸权,保持一种可能被更有理的观点、更确凿的事实说服的心理准备。媒体人时刻保持着一种谦逊心,既容易形成心平气和的交流,也为更接近真理和真相提供了一种可能。采访不是审判,对话不是质问,讨论不是攻击,要避免以“老大”自居。

其次要学会保持理性心态。媒体人不能因为陷于某种情绪之中而不能自拔,把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干媒体这行的,都是经过高等教育的,又经过媒体的选拔,有一定的阅历,多是社会精英,正常状态下不至于“犯浑”,但陷入某种偏执自负的情绪之中时,就容易犯糊涂,说一些不理智的话,作一些错误的判断,不仅会闹出笑话,甚至引发公众强烈的反感。要记住,苛责细节是一种从业美德,但不能没有了是非。

再次要学会保持旁观心态。记者只是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评论员只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别出风头,急于充当事件的主角,别借事件的报道去炒作自己、搏上位。静默地作一个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让公众看到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记者的身影。某个热点后,公众认识了记者,却不知道真相为何,这也许是记者个人的成功,却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失败。

二、正确处理“三对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是我们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国媒体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自身职业修养应循之道。媒体人要想造就自己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强化自身职业修养,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三对关系”。

“才”“识”兼备。“才”即才能,也就是精通业务。媒体人所承担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才”,不精通新闻传媒业务,不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新闻传播工具,就无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但是新闻舆论工作又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光有“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识”。这个“识”就是远见卓识,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这种“识”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辩证地看待问题,主观符合客观。这种“识”也是建立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之上的,要爱憎分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舆论工作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识”还是建立在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的,要立业为公、诚实廉洁、不谋私利,为坚持真理无所畏惧。

广“博”精“专”。新闻舆论工作的对象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要求媒体人成为一个“杂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媒体人掌握知识越丰富,视野就越开阔,思想驰骋的天地就越宽广,看待问题就越深刻,处理问题就越周全,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同时要看到,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社會分工越来越细,媒体人要成为无所不晓的“全才”“通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当下分众传播、差异化传播的时代潮流下,新闻舆论工作要想取得理想成效,势必要强调“精准”传播。这就要求媒体人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某一领域、行业或者某一方向有专门研究,有独到见解,成为这一领域、行业或者方向的专家型人才,从而拥有真正的权威话语权。

“知”“行”合一。“知”即认识、认知。上述“才”与“识”、“博”与“专”都可以归结为“知”的层面。“知”解决的是知识和思想理念问题,它反映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行”即行动、实践,就是亲自去做、去体验。正确处理和把握“知”与“行”的关系,要求媒体人做到知行合一,将“才”与“识”和“博”与“专”统一于“行”。也就是说,媒体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及其规则、要求等,不仅要做到“知”,还要付诸“行”,落实到自身的新闻实践中。要通过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透彻把握社情、国情和世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表达好“中国主张”,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外化于“行”。

三、用心培养“三项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强有力冲击,致使人员外流频发,但对多数媒体人来说,留守所在媒体仍是其主要状况,毕竟目前来说大部分传统媒体单位能够提供的薪酬待遇还不错,工作也顺手顺心。媒体人如果要继续在传统媒体这个行业中发展下去,必须与时俱进培养三项全新的能力。一是要拥有综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全媒体时代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多媒体传播能力,要能够熟练地搜集、处理各种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频等素材,其中也包括多媒体网络语言理解能力。二是要能洞察社会,提高甄别和把关信息的能力。新闻的来源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传播模式也呈现碎片化,使得虚假新闻数量增加,这些都对媒体人员的把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安身立命的根本。三是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对于多数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这可能不是专业方面的要求,却是一项必备的心理素质。如今,媒体人员大量外流,眼看着一些同行到了企业或者公关公司,收入增加不少,自己心中难免有失落感,甚至对坚守传统媒体的信心有所动摇。但如果想深耕于这个行业,那就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如果急功近利,或者想追求经济效益“发财”,记者就会在公正、客观的行业立场上有所偏离,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媒体行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环节,如果都树立、践行、弘扬、传承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自我完善,勇于提高,对经过自己手的产品精心设计、精工细作,拿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劲头来,不断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成果,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心态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还是“看掐架”心态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