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2017-03-20 12:54胡翠
新一代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维定式认知冲突教学反思

胡翠

摘 要: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令学生迷茫的问题,这样的迷茫不仅来自学生思维的定式,更多是来自教师放不开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记述了一段教学实例和教学后的几点反思,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梯形面积教学;误导学生的错误提问;思维定式;教学反思;凸显本质;认知冲突

从教二十多年,课堂上总有许许多多迷茫的问题困扰着我,这些问题该怎样教,学生才能掌握的透彻,运用的自如呢?

比如,在计算梯形的面积时,我经常这样问学生:“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上底、下底和高。”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直角梯形较短的一条腰长6厘米,上、下底的和等于这条腰的长。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上底和下底,怎么求面积呢?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最初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犯下了本文开头设问的错误,并且,书上的例题和习题往往都是已知上、下底和高求面积。怎样在教学的起始阶段避免学生形成上述错误认识呢?我一直在思考并寻求良策。这次在教学该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被一块布挡住了,你能求出梯形的面积吗?

课堂上,学生们展开了颇有趣味的讨论。

“调皮鬼”天伟抢先说:“把这块布拿掉不就知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长多少了吗?”我不动声色:“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可惜这块布不小心粘上去撕不下来,这梯形的面积还能求吗?”

教室里沉寂下来。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想法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我请第四小组汇报了他们思考的过程。赵宇杰说:“我们假设了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就是6厘米,这样能求出梯形的面积是14平方厘米。”潘悦继续说:“我们还假设了上底是2厘米,下底就是5厘米,算出的结果也是这样。”张爽总结陈词:“我们举了几个例子都是这样,所以我们认为梯形的面积一定是14平方厘米。”

我先鼓励他们善于思考,然后追问:“举例是个好方法,但我们不能找出所有的情况。你们从举例中除了发现梯形的面积不变以外,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赵宇杰突然大叫:“哎呀!我们上当了,用不着举那么多的例子,因为无论怎样,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一定是7厘米。这面积也就一定是14平方厘米了。”

第七小组也发表了他们的见解。陈石跑到黑板前,边指边像评论员似的说:“其实从整体上看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无论这两个梯形是什么形状,每个梯形的面积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从图中很容易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7×4=28(平方厘米),所以梯形的面积是28÷2=14(平方厘米)。”对他的精彩发言,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张钰接着说:“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是多少,如果能知道梯形上、下底的和与高,照样可以求梯形的面积。”

对学生滔滔不绝的回答,水到渠成,令我兴奋不已!

[反思]

1.反思教學的失误是我们进步的源泉。“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这实在是一个不能原谅的误导学生的错误提问,这是教师自身被公式牵着鼻子走,从而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固化和僵化。那么,如何更为深刻地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如何更合理地去用公式而不是套公式,便成为我回到教学起始阶段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2.凸显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教学的真义。我们不难发现,诸如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机械反复操练也是学生思维定势的重要原因。在形成技能的初始阶段,实在不宜过早地对同一类型的习题进行大量的练习,而形成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只要通过高相等,上、下底之和一定的一组梯形面积的比较,让学生明晰梯形的面积与上、下底之和及高有关,与上、下底分别是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也需要在应用中沟通,求一堆木头(堆成梯形)的根数的方法与梯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关系,渗透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3.引发认知冲突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策略。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起始阶段犯错误是正常的,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正如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误导”。即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不是直白的“告诉”,从而让学生在认知失衡后去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一定的曲折后产生顿悟,从“上当了”——走弯路了,进而实现思维上质的跨越:只要知道上、下底之和与高就能求梯形的面积,这样的思维过程不仅是正常的,更是有价值的。学生逐步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本质:无论这两个梯形是什么形状,每个梯形的面积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而只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梯形的面积。

总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公式的记忆,动手实践,放手操作,大胆讨论,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思维定式认知冲突教学反思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高三学生解生物选择题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溯源创新文,纯朴立新章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