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近指代词“是”“此”“斯”的发展演变

2017-03-21 14:53刘婧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演变史记

刘婧

摘 要:通过调查《史记》中指示代词“是”“此”“斯”的用法和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左传》作比较发现,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近指代词“是”逐步发展成为系词,其他代词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史记 指示代词 演变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左传》与《史记》史实相同部分的代词比较研究”(SK13LX523)阶段成果

《史记》中主要的近指代词包括“是”“此”“斯”等,语法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是”作为指示代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诗经》《孟子》中有大量的用例。“此”是形声字,比较后起。近指代词中“此”的使用频率最高。“斯”是一个指示性较轻的词,出現频率相对较低。

一、《史记》中近指代词“是”“此”“斯”

(一) 此

《史记》中的“此”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例如:

(1)三子曰:“币厚言甘,此必邳郑卖我于秦。”《史记·晋世家》

(2)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 《史记·晋世家》

(3)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记·晋世家》

(4)其君子则爱君而知罪,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此二故,不和。 《史记·晋世家》

(5)或谓太子曰:“为此药者乃骊姬也,太子何不自辞明之?”《史记·晋世家》

“此”在(1)(2)中作主语,(3)中作介词“以”的宾语,后置,(4)中作动词宾语,(5)中作定语。

(二)是

《史记》中的代词“是”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例如:

(6)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史记·孝文本纪》

(7)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史记·晋世家》

(8)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史记·晋世家》

(9)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是”在(6)中作主语,(7)中作介词宾语,(8)中作定语,“是”在《史记》作定语的次数最多,(9)中作谓语。

(三)斯

《史记》中的代词“是”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但出现次数很少。例如:

(10)虽惨酷,斯称其位矣。《史记·酷吏列传》

(11)以德若彼,用力如是,盖一统若斯之难也。《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12)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主天宫。《史记·龟策列传》

“斯”在(10)中作主语,(11)中作宾语,(12)中作定语。

《史记》中,“此”“是”“斯”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在语法功能分布上,“此”作主语、宾语、定语的力量均衡,而“是”作定语的能力更强,而且还可以作谓语,功能更完备,“斯”则作宾语的能力更强。

张玉金指出,在甲骨文中,只有一个“兹”作近指代词,到了西周时期,除了“兹”之外,近指代词还增加了一个“是”,在西周传世文献中,还偶尔可见“此”“斯”等的用例。据此可知,《史记》中使用的近指代词是比较后起的。与《左传》相比,两者的代词系统和使用情况都有区别。

《左传》的近指代词包括“兹”“此”“是”等,据贾帅[1]统计,“兹”的使用次数最少,“是”的使用频率是“此”的4倍。在《左传》中“是”是最有活力的近指代词,语法功能完备,与《史记》中的“是”一致。例如:

(13)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左传?桓公》

(14)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左传·僖公》

(15)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左传·僖公》

(16)非是,君不举矣。《左传·庄公》

例(13)至(16)中“是”分别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与《史记》中的“是”一致,但是“是”以作宾语为主又与《史记》不同。

在《左传》中,“此”的语法功能也是完备的,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以作宾语为常,“此”作谓语只有1次,可见“此”作谓语只是偶尔的现象。如:

(17)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左传·昭公》

从语法功能的分布来看,与《史记》中的使用有差异,在《史记》中,没有出现“此”作谓语的用例。对于“是”和“此”的区别,马建忠早有论述,认为“是”指心中可意者,“此”指事物有形可迹者。这种说法让人比较难以理解,郑益兵认为其实是“是”指比较抽象的事物较多,“此”指具体的事物较多。在指示对象上的区别影响了二者的发展轨迹。

二、《史记》、《左传》近指代词语法特点分析

(一)近指代词的系统不同

《左传》中的近指代词系统主要包括“兹”“是”“此”,而《史记》中“兹”已经很少用,只有“此”“是”“斯”。系统方面的不同体现了代词的更替过程。“兹”的最早用例见于甲骨文,在西周时期比较兴盛,《左传》中“兹”的出现数量不大,是衰微的表现,到了《史记》中就已经不再使用了。而“斯”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指示代词,在《国语》《墨子》《战国策》中都没有出现,据曾伟娟统计的用例最早也是出现在西汉时期。据郑益兵[2],“是”始见于西周金文,“此”始见于东周彝铭,二者出现的时间有先后,因此,语法功能的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左传》中“是”常见,《史记》中“此”占优势都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总体来说,“是”“此”是两书中生命力最强的近指代词。

(二)近指代词的语法功能不同

在《左传》和《史记》的指示代词系统中,“是”和“此”都是最主要的代词,但其语法功能不同。《左传》中“是”“此”的语法功能都比较完备,可做主语、宾语、定语,少量作谓语;《史记》中的“此”就基本上不作谓语了。在语法功能的使用比例上,“是”也由在《左传》中主要作宾语发展为在《史记》主要作定语。

三、近指代词系统发展演变的原因

(一)近指代词的来源

从《左传》到《史记》,近指代词“兹”消失了。“兹”出现要早于“此”,但与“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兹”在《说文》是“草木多益”的意思,本义就是生长,表示其本义的字后用后起“滋”,“兹”假借为近指代词。在《尔雅》中就有释义:兹,此也。郭锡良认为,“兹”早期没有近指、远指之分,是一个泛指代词。“此”在《说文》是:“从匕从止,止亦声。”是一个后起的形声字。《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可见,“此”与指代关系更为接近。在上古音中“兹”和“此”声韵相近,西周以后,“此”就逐渐被用来代替“兹”。在作为指代词的用法上,“此”有先天优势,指代特性更强。

(二)近指代词的发展

在《左传》《史记》中,近指代词的系统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近指代词“是”的发展,《史记》中“是”作主语的用例明显减少,这是受“是”的发展趋势影响的。王力提出,上古判断句不用系词“是”,“是”作为系词是六朝以后由指示代词演变来的。后来学者又把系词“是”产生的年代提前到两汉时期。“是”用在分句的句首作主语,复指前一分句的内容,这个位置上的“是”发展成为后来系词的“是”。因此,在《史记》中,作主语的“是”大量减少。郭锡良认为,正是由于“是”的指示性没有“此”强,因此当他复指宾语时,构成上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指示性也有所虚化。“是”与“此”相比,指示性也相对较弱。春秋战国时期,“兹”用法衰弱。新兴的近指代词“此”在用法上与“兹”一致,并逐渐替代了“兹”的語法作用。

四、结语

近指代词是指示代词里划分出来的一个小类,其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这”“这里”“这些”等。从先秦至两汉时期,由于近指代词“是”发展成为系词,因此其他代词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以平衡近指代词内部的需求,因此,近指代词这个小类内部各词的用法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 贾帅.左传代词语法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2011.

[2] 郑益兵.国语代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演变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