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专业精神追求理想

2017-03-21 15:08朱永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情怀人文校长

朱永新

怎样办一所优质的学校?我认为关键是提升学校的境界。在此,我想通过三所学校的故事,讲述我眼中学校教育的三重境界。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建筑工程学校。这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职业学校,而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使我们看到,没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绝对不是好的教育。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安徽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后面我将着重讲他们的专业精神,讲他们如何把简单的木工活做到极致,在技术上怎么做到精益求精。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深泉学院。深泉学院也很有特点,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去追求理想的。

如此,也就构成了我对学校教育的思考。我认为,一所好的职业学校不仅仅是去教技术、培养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人。进一步说,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达到这样三重境界:有人文情怀,有专业精神,有理想。

人文情怀:学校教育的第一重境界

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的校长叫巴易尘, 他本来并不是做职业教育的,曾在当地最好的高中做校长,做得风生水起,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55岁退居二线,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觉得应该继续发挥他的作用,就安排他去办职业教育。当时,这所建筑工程学校招不到什么学生,几乎就要倒闭了。但是他去了以后,不到3年的时间,就把该校办得有声有色。一个普通的高中校长,去办职业教育竟然也能办得这么有水准,他的绝招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他非常注重人文教育。巴校长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他称我为老师,他告诉我,我的书他几乎全买来看了。坦率地说,即使一些比较著名的中等职业及高等职业学校,对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而这所学校里面有一栋以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行知楼”,楼顶上面写有他们学校的培养目标——蓝领精英、商界领袖、精神贵族、共和国基石。一个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敢有这样的气势、胆量和气魄,实在令人敬佩。

学校里面还有一栋以贝聿铭名字命名的“聿铭楼”,这是他们的实训楼。实训楼门口也有一个标语——“读几本好书,会做人;学一门技术,能生存”。也就是说,他们学校是把读书与学技术相提并论的。巴校长强调:你要做人,你就要懂得关心这个社会,你要懂得关心别人,你就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道理从哪里来?其中一个路径当然就是阅读。

学校还有一栋以冯其庸先生的书斋名字命名的“瓜饭楼”。冯其庸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诗人,也是著名的书画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院长。巴易尘校长专程赴京去看望冯其庸先生,并邀请他担任学校的办学顾问。学校有一个叫申国君的老师,曾写了两本研究《红楼梦》的专著。在拜访冯其庸先生以后,又写了一本《冯其庸画传》,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他写传记。学校专门设有一个冯其庸工作室,冯其庸先生把他所有的著作都捐给了这个工作室。

学校还有一个启功书院。启功先生的一些著作、书画作品在这里都可以欣赏到。巴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技术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技术的学生。

巴易尘在去年年初给全校教师写了一封贺年信。他写道:“以文化人、读书育人的良好教育效果,给了我们信心,坚定‘以人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信念,不再犹疑。”当初,他刚从普通高中来的时候,很多人对他‘以人育人、以人化人的教育信念心存怀疑,在他的坚持下,经过3年的努力,大家不再怀疑了。因为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好,其中文化育人的理念立下了汗马功劳。

巴校长在信里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温暖家园、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所进步,师生、师师、干群关系更加明朗、向上;我们的干部队伍在成长,日见高远、大气;我们的教师队伍更加成熟,开明、好学、敬业;我们的学生更加懂事,礼貌、文明、平和,这可能是我们一年中最宝贵的收获。因为人的发展、提升、向好,才使得以上的一切充满光辉、意义与价值。人好一切才好,人好一切都好。”我认为,他作为一个校长,能够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对于一所学校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了不起的。

学校的德育工作,始终提倡培养能畅想、会生活、有教养的人。学校非常重视阅读,全校坚持评选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家庭。在读书教育的基础上,他们又开设了生活素养课。巴校长在学校全面推进《有教养的人105条》,要求全校的学生积极践行这105条。学校倡导人文价值、学校养育、专业培训、人格塑造共同体的建设。他主张全面培养有见解、敢担当、能引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干部队伍,以及具有学者精神、专家品质的中职名师。显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没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是不行的。他在写给教师的信里面,还感谢学生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学校,感谢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校老师的劳作有了价值,感谢团队相互间的谅解……

那么,如何让学校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呢?

我一直认为,建设书香校园是学校发展很重要的路径。我曾经走访了十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和几家相关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企业并没有把学生的专业技术要求放在第一位,所有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都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学生都不会做人,基本的礼仪行为习惯都没有养成,这是我们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为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基本行为规范入手,而阅读是最基本的工程。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接受过阅读的系统训练,没有形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所以,需要精心地为他们推荐一些书,尤其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其阅读习惯。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世界分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大部分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之中,他们对物质世界有着太多的追求,却往往忽视精神世界的丰盈。事实上,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就在那些最經典的书里,在图书馆里。书本身也许只是一堆纸,书的生命是通过阅读唤醒的。只有你去阅读,书的生命才能复活,你才能够真正拥有它,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才会真正为你所用。

我们大家都喜欢看自然风景,欣赏好山好水,却很少去关注精神的风景。其实,精神的风景绝不逊于自然风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李白眼中的月亮和我们看到的月亮不一样,他才写出了不朽名篇《静夜思》;正是由于余秋雨看到的山水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文化苦旅》。因为文化底蕴的不同,才导致这种客观上的差异。可见,精神风景对我们人类来说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人来到世上不就是为了看一下风景吗?但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自然风景,看不到人类穿越时空几千年所创造的那些最美丽的精神风景,我觉得多少仍是遗憾的。所以,我经常会扪心自问:你这辈子到底看了多少书,到底领略到多少精神的风景?很多人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渐渐地就被物质世界压垮了。我们知道,物质世界始终不属于我们,纵使你有再多的珍宝、再多的钱,离开世界时,也不可能带走分毫。我们是不可能带走任何物质财富的,我们唯一可以带走的只有精神财富。因此,阅读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些优秀作者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都悄悄地藏在里面,只有通过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才能成为你的思想、你的智慧。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要有效果。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能够用怡情移性的方式去发挥作用。前不久,北京几十所大学的学生成立了一个“首都大学生阅读联盟”,让我去做讲演。我跟他们讲,你在北京4年的大学生活是否有真正的收获、真正的成长,将取决于你的阅读。虽然大家身处不同的学校,学校的资源、同学的水准各不一样,但是,如果你们在这四年能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把最好的时光用于阅读,那么,你在哪所学校就读,就会变得一点也不重要。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位大师,那些伟大的作品都是大师用多年的心血写出来的,比你平时一堂课,比一个普通教师的讲授不知道要精彩多少倍。所以,如果我们这4年真的能沉下心来好好地读书,那就一定是今后竞争最重要的资本。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在各个学校图书馆建设齐头并进的情况下,学校与学校之间虽仍有差别,但已经不能构成对学生最根本性的影响。造成我们差别的根本原因,应该是是否阅读、能否真正地阅读。

当然,在任何学校,教师必须带头阅读。如果教师不喜爱阅读,学生多半也是不喜爱阅讀的。目前,我们不少学校的教育方式仍然沿袭着一个古老的传统,以灌输为主体,以讲解为主体,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讲完了就走人。有的教师一个教案可以反复使用多年,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国外的大学,包括职业院校和理工类的学校,都是非常强调阅读的。2003年我到哈佛大学学习了一个月,那里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阅读与对话的过程。教师首先是开书单,即使理工科学生也被要求阅读文献,你要先了解先人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教师开的读书文献至少有100页,所以,每天要读100页书、每个星期读500多页书很正常。这就是美国大学生很少晚上12点之前能睡觉的原因。你不读书就无法上课,因为教师上课实际是进行关于阅读内容的对话,先让小组讨论,然后再与大家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对话也是围绕阅读展开,是以阅读为基础的。我认为,美国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目前,我们有很多教师连书单都不会开,这怎么教书呢?不读书,怎么了解学科的前沿?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要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学者、科学家、医生、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这应该成为我们坚定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得更远,也更有竞争力。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情怀人文校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人文社科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少女情怀总是诗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