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藏族之处 就有牦牛

2017-03-21 20:37徐玲玲
大学生 2017年3期
关键词:野牦牛金丝馆长

徐玲玲

野牦牛头骨化石,出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

州玛曲县境内的黄河古河床,距今约45000年

地點就坏掉了。幸好受困点附近有一间房子,大家轮流在里面取暖。吃的也没了,但车上的抗灾物资是给牛羊吃的草料,无法煮食,大家饥肠辘辘。嘉黎县连夜组织救援工作,动员家家户户烙饼送往受困点。救援队的汽车开到被困点附近,开不动了,就让一群牦牛趟开一条雪路,后边的牦牛背着饼,到达车队受困的地方。“我们几近绝望时,看到雪际出现一片黑点,知道县里的救兵到了。 ”吴雨初回忆说,当被困的人们捧着饼子,看着在雪地上喘着粗气的牦牛,很多人都哭了,都说是牦牛救了大家的命。

十世班禅说过,﹁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藏族有民谚,﹁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筹办的牦牛文化展,让人认识了牦牛。

救命牦牛

1976年,吴雨初来到藏北,工作了12年,后来调到北京工作。 2011年,他主动申请辞去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的“高位”,回西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 2016年岁末,西藏牦牛博物馆带着 500余件展品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

牦牛曾救过吴馆长一命。

以牦牛为元素的摄影及绘画作品

那是1977年,吴雨初和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在从那曲到嘉黎的阿伊拉山口遇到了暴风雪,当时 30多辆运输车全都困在了山上,只能用携带的老式电报机向外界发送求救信息。嘉黎县里,左等右等也等不来车队。打电话到那曲询问,才知道车队早已出发,就知道一定是路上遇上了暴雪封路。

此时车队人员已经被困 5 天4 夜了,积雪 4 米多高。那曲地区很快出动了一辆铲雪车,可是车还没到受困

牦牛有名字,牦牛是家人

茫茫藏北草原,一头驮载着食盐的牦牛永远地倒下了,再没能跟上远去的驮盐队伍。盐粒洒落一地,它的头却始终朝着前进的方向。这一场景鲜活地诠释了牦牛的尽命精神。这张照片是吴雨初馆长拍摄的,我一进展览大厅就被它吸引了。

走进前言展厅,正面有很多装饰精美的牦牛头骨,展厅两侧呈半圆状环绕了两面牦牛头骨墙。隔着铁丝网,依稀能看到牦牛头骨上有一些类似数字编号的标记,我问讲解员:“这是用来记录排放顺序的编号吗?”讲解员告诉我,牦牛出生后,主人会给它起名字,像家庭成员一样,是有名有姓的,因为展馆空间关系,没有一一放名字的说明牌,而是以编号来记录,通过编号可以查到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上不仅有牦牛的名字,还有它的主人的名字,生活的环境、地域、海拔等信息。

金丝野牦牛,全世界只有 200多头

展厅中,两个硕大的展示罩便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一个是野牦牛头骨化石,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黄河古河床出土的,距今已有 45000年了。另一个是金丝野牦牛头,这就更稀罕了,全世界现在只有200多头。

金丝野牦牛也叫金色野牦牛,全身为金色或金黄色,仅生长于西藏阿里地区。虽群居生活,但不与其他色系的野牦牛集群生活、繁殖。1987年7月,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金色野牦牛。由于金丝野牦牛主要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无人区内,被当地群众视为“神牛”。截至2013年,世界范围内金丝野牦牛存量仅为200多头。

在筹建西藏牦牛博物馆前,吴馆长为了调查金丝野牦牛,来到阿里地区日土县,当地乡长说:“我干了 6年乡长,金丝野牦牛也才见过两次,一次才一头。”

那天,天不亮吴馆长和其他人员就启程了,大约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了野牦牛山。向导将车停在海拔 5500米的山口,他曾在此地放牧,遇到过金丝野牦牛。正在大家忐忑的时候,“我们真的看到了金丝野牦牛!我的心跳得厉害,大气不敢出。 ”吴雨初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下,那些金色的宝贝,被映得金光闪闪,它们缓缓地踱步,显示出金丝野牦牛的贵族气派。“我们细数了一下,一共有 21头。”向导小时候就在这一带生活,他说一次看到这么多金丝野牦牛,算得上是奇迹了。

牦牛成就了藏族

“相伴牦牛”展厅还原了藏族人民和牦牛的相伴相随。有一个场景还原的是牦牛驮盐。驮盐在历史上可以说关乎藏族的生存延续。大约一千多年以来,藏北男人每年都要赶着牦牛去盐湖驮盐,一般行程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西藏的牧人粮食很少,盐驮回来后再进行粮食交易。在西藏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男人一生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还有一个还原牦牛放生仪式的场景。放生的牦牛耳朵上会有毛线的标记,表明这牛不能杀了,它是自由的。虽然放生的牦牛不会被屠宰,但由于已经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仍由主人负责饲养。主人一般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对家里贡献大的牦牛来放生。

紧挨着放生场景的是一个用牦牛皮做的帐篷,里面复原了藏民的生活环境。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牦牛皮帐篷,相当于是牧民的一套房产,市场价至少也得数万元。晴天出太阳的时候,牦牛毛会干燥收缩,这样阳光就可以通过长毛间的空隙照进帐篷;而到了雨雪天,牦牛毛会受潮膨胀,将雨雪挡在帐篷外。这顶黑牦牛帐篷是西藏牦牛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也是个有故事的藏品。

筹建西藏牦牛博物馆时,志愿者拉珍的表哥全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捻线、编织、缝制了一顶牦牛帐篷,开了三天三夜的车送到拉萨。吴馆长住过牦牛帐篷,他太知道牦牛帐篷的好。帐篷里牦牛皮带里装的是粮食和肉,帐篷外挂的牛角里装的是牦牛奶,牦牛肉、牦牛奶高蛋白、低脂肪,是牧区藏族人民的主要营养来源。

帐篷旁垒起了三垛牦牛粪,可别小看了这牦牛粪,牧区非常寒冷,牦牛粪是非常好取暖之物。有人觉得牛粪放在博物馆里很不雅,会不会有异味?完全不会。真正到博物馆去,就能发现牛粪散发的是牧草的清香。为什么会这样呢?牦牛不吃饲料,只吃某些植物,因此牛粪不臭。而且牦牛身上也没有异味,反而有种香香的味道。

牦牛毛、牦牛绒可以织成帐篷、衣物,牦牛皮是上好的皮革原料,藏医认为牦牛“具有上千种强体养生之功效”,牦牛角、牦牛骨,有的被制成挤奶容器,有的被制成骨针工具,还有的被雕刻成宗教法器,被制成工艺品,在寺庙里使用的酥油灯中的酥油基本上是从牦牛奶里提炼的。

猜你喜欢
野牦牛金丝馆长
《镶金丝祥龙壶》
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
金丝草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 活性
低产“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的改造
农民“馆长”李铜
岁月如金丝,红颜不堪织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
难书